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
贵君轻”思想;荀子……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道教的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
年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一、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警句自勉。
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答案提示:
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二、收集一些现实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说应该如何辨证地看待传统思想文化。
答案提示: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A、传统文化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B、传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C、传统文化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
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D、传统文化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A、尊卑等级观念;
B、重男轻女的观念;
C、因循守旧的观念;
D、重利轻义的观念;
E、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
A、批判、继承、改造;
B、去粗存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