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例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孩子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一位初一学生,因社会适应不良产生躯体化症状,心理咨询师通过与父母及本人会谈、与班主任访谈,了解个人成长史,经过综合分析,剖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做出诊断,明确了目标,并针对求助者的自身能力和个性特点制定双方认可的咨询方案,在不同的咨询阶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咨询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社会适应不良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李某,女,13岁,初一学生,父母均为普通员工,因为在学校感觉痛苦,无助,而恐惧上学,并出现一上学就肚子痛,呕吐、腹泄的症状而无法正常上课,在家已持续休息两周不能上课,并坚决要求父母转学。

近期遭遇的挫折事件:李某小学毕业后进入年级小班,自己及其家人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学校组织新生到金州参加学军活动,因第一次离开父母,非常想家,第二天身体不适未能参加军训,到晚上流鼻血不止被父母接回家。

开学一个月左右,李某回家向父母述说同桌吕某说脏话、欺负同学、扰乱课堂纪律、自己实在无法忍受他的行为,感觉非常焦虑,难受,无法学习,要求换座。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将其与这名同学调开,但李某每天仍觉得班级气氛不好,同学们都对她不够友好,同学之间彼此自私、冷漠,自己也没有朋友,每天在学校的心情都不好,并以上述各种理由不愿意上学。

后来父母了解到,刚开学时,老师选了三名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当英语课代表候选人,李某是其中的一个,但因她胆小,对收作业和送卷子这样的事觉得为难,结果在确定正式人选时落选了,她对此事产生了情绪,一个月后李某到校开始说肚子疼,老师反映她经常上厕所,每节课都是最晚一个回来,后来发展到打铃后不能马上回到班级,有时甚至一、二节课也不回来上,老师找到并劝说后才能回去,如果老师摸摸她的额头,拍拍她的肩,鼓励和安慰她几句,这一天感觉就会好些,但第二天还是不行,每天的课都上不全。

几天后父母发现她发展到早晨起床就说不舒服,吃早饭时咳嗽,快到学校时就开始呕吐,勉强坚持进校后,也不进班级,放下书包就给父母打电话诉说心里非常难受,肚子疼得受不了,要求回家休息。

父母带她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排除躯体疾病,建议家长看看心理门诊。

在心理门诊做了心理测验,医生反馈:焦虑水平高,给开了抗焦虑的药,母亲给吃了几次觉得无效,现在呆在家里已经二周多了,一提上学就发脾气,说急了就以死威胁,父母也已经做好转学的准备,但不知道孩子这样的问题转学后会不会利于问题的解决,不敢盲目行动,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二、主诉和心理咨询师交谈中,李某讲述“不喜欢新班级的同学,觉得大家都对自己不好,感觉自己不被接纳,没有朋友”;“在学校呆着非常难受,不自在,学不进去,心情烦燥,有时心像碎了一样难受,感觉不放松,回到家后就觉得全身轻松,自由自在,不舒服的症状全都消失,很开心”;“但爸爸妈妈不知道我在学校有多难受,都以为我极度厌学,为逃避学习找借口,他们不关心我的感受,不能理解我的行为,有时还要我解释究竟为什么,我也说不清,一气之下我才赖在家里,感觉自己不能在这里呆下去受罪了。

关于转学自己也很矛盾,我并不是真的想转学。

”。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访谈班主任了解到:感觉李某交往能力不足,在学校很少和同学说话,独来独往,曾安排几个同学主动与她交往,但李某都显得很被动,和老师说话时也非常紧张,不敢进办公室与老师说事儿或请假,去拿卷子这样与人打交道的事觉得有困难。

感觉李某内心非常渴望别人关注,支持她,称赞她,一旦老师不能总是注意她,照顾她,就会觉得不开心,另外同学有一点错误她都会非常生气,似乎总倾向把事情往坏处想,同学间无意的一句话,一件事她都觉得是针对她的。

四、个人成长史:(父母提供)父母30多岁才要这个孩子,全家老小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非常宠她。

从小主要由奶奶带,为上学方便整个小学期间也一直在奶奶家吃住。

父母回忆小时候奶奶总是担心孩子下楼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因此很少让孩子下楼,更不让孙女和别人玩。

大一点的时候,有时父母让孩子下楼去玩一会儿,被奶奶发现后要很生气,要求下楼把孩子找回来,不然就不安心。

那时孩子一直很健康也很聪明,只是后来感觉孩子每换新环境后适应期都比较长,小学四年级之后孩子说过没有朋友的事,但我们没重视,因学习一直拨尖,老师都偏爱她,自己很自豪快乐。

在幼儿园就表现出一定的英语天赋,口语很好,老师很喜欢她,后来在盖伦学习英语,学习劲头特足,每次课都要第一个到,开门后要抢第一排坐,回家学英语也不知疲倦,成绩很突出。

小学期间其它学科成绩也一直名列前矛,连年被评为校、区优秀学生,是学校的骄傲。

交往方面似乎是从小胆子特别小,上幼儿园时,每天带的文具都没有了,有的被别人拿去,有的是掉在地上了,她都不敢去捡。

一些人际交往的小事她做起来特别困难,比如让她给同桌打个电话问问作业,她坚决不做。

现在我们发现她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确是缺乏经验,不知道应该如何应付一些小事,开学后与同桌相处成了大问题。

每天上学都带着情绪,我们经常做她工作,给她出主意,可就是不行。

与家长交谈还了解到:孩子挺敏感的,胃肠比较弱,呕吐的症状以前也经常有,如生病后,或吃东西过急、过多时都会呕吐。

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重大疾病史。

其它临床资料:初次会面交谈,李某精神愉快,只是稍有一点紧张,开始说话时声音很小且有些抖,但和咨询师目光接触良好。

在咨询师巧妙的切入,运用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共情、鼓励等技术后她很快放松下来,并主动开放自己,表达清晰,逻辑性强,语言丰富有感染力,肢体语言、表情丰富,有强烈的表达和表现欲望,思想深刻、成熟,说起话来象小哲学家。

整个倾诉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言谈间不断流露出其实并不是不想上学了,只是自己的确觉得遇到了麻烦。

“感觉象掉进了沼泽地,淤泥一下埋到我胸口,几乎不能呼吸,我需要停下来调整,不然就要散架了,可父母和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我,不关心我的感受,以为我是厌学、惧怕学习。

我不想别人把我当空气……。

”在首次会面交谈中咨询师根据前期获得的资料和李某当时的表现,果断运用存在人本主义的技术,不仅迅速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李某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谈话结束前表示周一就要去上学,一定要战胜自己,“我不会在人生的马拉松赛跑中中途退出,那不是我的风格”。

会面交谈得到的相关资料:1、学习成就感非常强,言谈中流露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充分认可和十足的自信。

2、从小争强好胜,盛气凌人,盯别人缺点,“他们都是小蚂蚁不值一提”。

3、缺乏交往,没有朋友,下课时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

主要原因是自负、盛气凌人,五年级时唯一的一个“傀儡随从”因不被她尊重,也与她绝交,心里很难受,但假装作不在乎,她当时大喊“我才不会在乎你这样的朋友呢。

”4、心里难受始于五六年级,"我经常站在树下,一个人,看着同学们在一起玩,他们玩得开心,我非常伤心,感觉很孤独,心理常常象刀割一样。

后来连站在树下的勇气都没有了,就呆在教室里不出去,有一次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出去玩,我很想说我连下楼的勇气都没有了。

当时学习好,我不想表现我的软弱,我尽量表现得很不在乎他们。

现在想一想由于学习好,不把同学放在眼里,很伤人,所以同学们都不喜欢我。

”5、“六年级时因生病同学们主动来问候,关系缓和。

同学们对我的好让我小学最后半年过得最幸福,最快乐,那半年我的成绩也相当出色,所向披靡,最终考上我理想的学校。

也许是那段日子太美好了。

所以来到新环境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没有小学的班级好,心理非常难受,有时心理明白但控制不了情绪。

”6、临床观察有社会交往退缩,多疑,敏感、被动、自我中心,依赖性高,易受暗示,在高度压力下可伴有躯体症状,主观不适感强,临床观察和通过会面交谈与调查所获资料基本一致。

四、评估与诊断依据心理“病与非病的三项原则”和心理问题的程度鉴别标准,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躯体疾病历史、家族精神病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和神经症。

来访者的心理及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有不良的认知倾向;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表现在与老师、与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上;3、与具体情境相对应的焦虑情绪和躯体化症状。

4、心理脆弱,对挫折事件反应过度,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应对策略。

对问题的认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恐惧、退缩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效率的下降,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

而这一不良行为模式,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一些不合理因素。

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

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调整,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不良个性的形成,也极易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确定如下咨询目标:(一)近期目标:减轻并逐步消除求助者的焦虑情绪,躯体症状(过度紧张和呕吐);能够正常上学,拥有和谐正常的人际关系,尽快融入新集体。

根据调整情况,逐步延长在校学习时间,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并逐步赶上教学进度,保证学习基本不被落下。

(二)具体目标:1、疏导不良的情绪,了解问题的症结,树立信心。

2、进行放松训练,缓解、控制和消除紧张情绪和躯体化症状。

3、调整自我认知,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恢复自信。

4、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对一系列固有的不合理信念进行纠正。

5、进行人际交往训练,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主动交往,改善社交状况。

6、讨论家庭教育,改善教育的错误,提高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调整认知方式,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改善家庭过度保护,溺爱缺乏规则等不良教育模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主要咨询方法:存在人本主义、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

分析:从李某发病起因看,似乎是学军退出,错过了融合期,又遇到有不良行为的同桌,引发焦虑,其间同学和老师的社会支持不够,导致对新集体新学校评价低,继而又出现英语课代表落选等一系列叠加性的社会性压力最终造成了心理问题。

但经过交谈和调查发现,社会性压力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李某从小的一顺百顺的成长经历,老师、家长“一好百好”的评价方式,父母长辈自幼过度保护、溺爱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形成的错误的认知结构、某些不良的个性心理因素、孱弱的身体素质和较低的挫折耐受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