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大型体育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大型体育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1)1.2建设单位 (1)1.3建设地点 (1)1.4建设性质 (1)1.5建设内容 (1)1.6建设期限 (1)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8项目效益 (2)1.9主要技术指标 (2)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1项目由来 (4)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7)第三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1)第四章项目选址 (11)4.1选址原则 (12)4.2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12)4.3自然条件 (14)4.4选址方案 (15)第五章建设规划方案 (17)5.1规划设计原则及依据 (17)5.2建筑设计 (19)5.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21)第六章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22)6.1供配电及弱电 (22)6.2负荷等级与供电特征 (22)6.3配电 (23)6.4户外供电及照明 (23)6.5防雷接地 (24)6.6综合布线系统 (24)6.7给排水及消防 (25)6.8通讯和网络 (27)第七章环境保护与节能 (29)7.1环境保护 (29)7.2节能 (31)第八章组织机构定员、进度安排及项目招投标 (32)8.1组织机构与岗位定员 (32)8.2进度安排 (32)8.3项目招投标 (33)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7)9.1投资估算的依据和方法 (37)9.2投资估算 (37)9.3资金筹措 (37)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49)10.1结论 (49)10.2建议 (50)附件:第一章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XX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1.2 建设单位XX市体育局1.3 建设地点XX市XX区XX乡1.4 建设性质新建1.5 建设内容本项目建筑主体为“一场两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相关附属设施。

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全民健身、大型文化活动、大型集会和经贸展览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型体育中心。

项目总用地约700亩,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70000㎡;其中第一期主要投资建设:主体育场建筑面积42000㎡,并配套建设场内田径设施20000㎡、广场12000㎡、停车场16000㎡以及场外道路27000㎡。

项目计划建成后的主体育场将达到32000个座位的规模,基本定位在能够接纳省运会和国内重大单项体育比赛。

1.6 建设期限2009年5月~2013年6月其中:主体育场于2010年X月竣工(详见8.2进度安排)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资2.3亿元。

其中:工程费用21743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57万元,预备费用200万元。

其资金来源为:XX市财政全额拨付。

1.8 项目效益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可带动当地商贸流通、体育健身娱乐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大大改善市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还将加快推进市新区城市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XX 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强力推进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本项目充分体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

适应了新世纪要求,反映了新时代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

1.9 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项目由来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将极大地增强国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想发展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场馆的建设,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将成为空谈。

XX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体育大市。

自2001年拆除老体育场后,一直没有新建。

虽然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体育中心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异其址,均未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8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新体育中心的建设十分关心,经过多次现场考察、调研,决定立即新建XX市体育中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项目的实施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

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在于经济。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需要,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

2008年,XX市实现生产总值1000.09亿元,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7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12.3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51.98亿元,增长12.6%。

人均GDP为13670元,增长11.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所占比重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排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3.57、41.24、35.19,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1%,比2007年提高1.4个百分点。

XX市是我国X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XX线交汇于市区,境内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3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107、322国道以及已建成的京珠、XX昆,已开工建设的京珠复线、吉邵(XX大段已建成)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水上运输也很便利。

由此可见XX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建设本项目的坚实基础。

2.2.2项目的实施,是XX市建设“和谐XX”的需要。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体育中蕴涵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

“更高、更快、更强”,是体育运动的不懈追求,体现了积极进取的和谐理念。

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重要价值尺度,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规则是体育运动的生命线,与“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要求不谋而合。

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XX市体育中心建成后,将为XX市申办省运会和国内重大单项体育比赛奠定基础,将进一步增强XX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新体育中心的的推动下,必定会汇集城市社会精英,一批又一批体育爱好者和竞技者不断地涌入体育馆,实现他们交流、提高,锻炼、训练、比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运动,创建和谐XX。

2.2.3 项目的实施,是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新的城市规划目标的需要。

XX市作为XX省第二大城市和X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

然而,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XX市与国内多数老城市一样,城市总体规划一度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缺,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较差,城市发展现状与城市区域地位和发展目标不相称,制约了XX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以前市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改造,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现有城区急需向外拓展,原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体育设施,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城市建设缺乏有品位的标志性建筑。

对此,新建一个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特征的体育中心,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重要标志及发展的里程碑。

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XX城市品位,实现新的城市规划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 编制依据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和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3)《XX市体育中心规划设计任务书》(4)其他相关规划和建筑设计规范(5) 现行有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6)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7)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8) 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和说明。

2.3.2 编制范围(1)调查了解项目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建设条件。

(2)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通过调查和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和实施进度安排建议。

(5)进行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6)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2.3.3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1)政策及社会经济环境为建设该项目强有力的经济保障根据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定额指标要求,一个百万人口城市,体育场观众规模为3-5万人,体育馆观众规模为6000人。

XX市目前城区人口80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100万人口规模,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

因此,无论从人口数量、经济环境,还是国家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都具备了很好的条件,本项目建设势在必然。

(2)项目建设地周边环境优越该项目建设地点地理环境质量较好,交通组织便捷,场外水电管线等基本铺设到位,四周无任何污染源,符合工程建设条件要求。

(3)项目土地、资金已经到位本项目土地、资金到位及时,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3.4 项目区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XX位于XX省中南部,XX中游。

XX市现辖5县、2市、5区,总面积11.53万平方公里,合1153.10万公顷,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7.23%,城区面积55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93平方公里,总人口1730万,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17位。

XX市是我国X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X、XX线交汇于市区,境内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9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507、522国道以及已建成的京X、XX昆,已开工建设的京珠复线、吉邵(XX大段已建成)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