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于奉献演讲稿

甘于奉献演讲稿

甘于奉献演讲稿甘于奉献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甘于奉献,书写人生华丽篇章》。

有一种精神看似平凡渺小却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有一种精神看似豪情万丈,它却代表着平实务本的情怀,那就是奉献! 提到奉献,我总会想起老师。

曾经有无数个夜晚,我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当万家灯火阑珊、举家守望着一份温馨与幸福之时,许许多多的老师却在冷窗前、台灯下,孜孜不倦的批改作业、精心备课。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具备如此敬业的精神?又是什么原因令他们如此的无怨无悔?有人告诉我:教师,传播着人类的文明,承载着历史的更替,肩负着民族的复兴。

那时候,懵懂的我若有所思。

若干年后我也走上了这一光荣岗位。

六年前,怀着激-情怀着期待,来到了XX学校,当我的双脚真真切切的踏入这片土地时,内心就涌动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我的青春也不仅仅是一声声的赞美,他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而这里就是我的激-情所在,而这里就是我的源泉所在。

我现年轻,我的生命富有旺盛的激-情,我要把激-情燃烧为奉献,去感知教书的惬意,去体验育人的乐趣!工作以来,我目睹了学校老师敬业与奉献的忙碌身影,聆听了老师们平凡而又感人事迹。

就是这些平凡而感人的事迹,普通而又优秀的教师,拨动着教育的和铉,奏响了华美的乐章。

是因为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是因为他们的团结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精明强干,让我有了一股向上的冲劲!于是一个崭新的我诞生了!从开始的眼高手低到现在技能的娴熟,从开始的拘谨和不适到现在的从容,从开始的人事不知,到现在对环境的融合,对教育的热爱,几年的成长一步步的从稚嫩迈向成熟,我由衷的感觉的组织的培养、领导的重视,同事的鼓励都在帮助我不断的成长与进步,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也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奉献!真正的奉献应该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所表达的激-情,应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承担的责任,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出的创新,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需要的务实。

然而,甘于奉献又仅仅只是我们墙上的标语吗?又仅仅是只是我们嘴里的口号吗?不,绝不,它需要我们用这里付出用心付出,并有一种为之深深不息的坚持!并将这种情感坚持逐渐内化为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的体验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带来的甘甜!行动起来吧,马上行动起来,让我们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这是一种挑战和荣誉,看起来并不容易,但我们信赖并尊敬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奉献自己,燃烧激-情与学生一起呼吸,为教育美好的明天奋斗不息。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耀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又是否会永远的坚守岗位?的确,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超的方向,虽然我只是万千教师中普通的一名,但我会在挥洒五彩汗水的辛勤付出中,秉承前辈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带着希望上路,怀着憧憬登程,不管风雨,不管泥泞,我相信一定会拥有人生最灿烂的风景,谱写出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附送:甘肃扶贫工作报告甘肃扶贫工作报告本篇《甘肃扶贫工作报告》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阅读。

甘肃扶贫工作报告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在全国都是典型的。

1982年,在甘肃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全国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曾经“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终于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圆了温饱梦。

然而,众所周知,扶贫越往后,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同步小康,甘肃不能拖全国后腿!201X 年以来,我省坚持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加强顶层设计,大胆破旧立新,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转变扶贫开发方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理念、甘肃模式、甘肃机制、甘肃状态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

甘肃脱贫按下了快进键!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201X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31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X年的40.5%下降到去年的15%。

这成为甘肃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甘肃理念,闯出脱贫攻坚新路径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这一系列“家底”让甘肃人“如坐针毡”——201X年底,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新十年扶贫开发,全省有58个县(市、区)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加上17个插花县区,贫困地区几乎覆盖了所有市州;……没有甘肃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甘肃如何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伟大梦想,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

宏伟愿景,要有深谋远虑的方略。

面对党中央的重托,面对陇原乡亲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实施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进行战略谋划,统筹聚合各方面的资源、资金、项目和力量,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整体合力。

着眼“谁来精准”,201X年的春天,甘肃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脱钩!会宁县甘沟驿镇钟家岔村村民史治军做梦也没有想到,行动一开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就带着被褥住进自己家里。

两天时间里,王三运吃着农家饭,睡在热炕头,东家出西家入,与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一起探讨脱贫致富路子,一起在田里推车劳动。

他用行动传递出一个信念:“只要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够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联村联户扶贫解困。

从千里河西到陇东大地,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背负行囊,下乡驻村,甘肃1.4万多个机关单位、40多万名党员干部,联系帮扶了1.5万多个行政村的101.3万贫困户,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联系全覆盖,铺设和联通了精准“滴灌”的“管道”。

4年来,双联行动成为以人为本、功德无量、效应多元、深受欢迎的德政民心工程,日益显现为民富民、惠民利民、干群受益、党群互动的巨大效应,在促进贫困县脱贫摘帽和贫困人口脱贫退出中发挥了力量汇集和支撑引领的巨大作用。

着眼“精准什么”,从201X年开始,我省组织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

紧扣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围绕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力破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突出问题。

甘肃,扶贫资源开始向攻坚难点和薄弱环节精准配置,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铺开。

随着扶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如何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全面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和效率?着眼“怎么精准”,201X年,我省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1”,指1个意见——《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17”,指关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农村危房改造等17个一揽子专项配套《实施方案》。

根据“1+17”精准扶贫方案,甘肃将分两步走:从201X年开始,前三年集中攻坚,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后三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从饮水、动力电、交通、易地搬迁、富民产业、教育、卫生、文化、小额信贷、劳动力培训、电商、生态、人才支持等17个方面架设“滴灌”网,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

事不避难者进。

渐次推出、扎实推进的三大精准扶贫行动,互相衔接、互为支撑,蕴含清晰逻辑,肩负共同使命。

甘肃,用一套纲举目张、总分结合、成龙配套的“扶贫盛宴”,全面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的号角。

甘肃机制,激发脱贫攻坚新动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

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从自己做起,带头把精力和心思聚焦到扶贫攻坚大决战上。

甘肃省各级领导深入贫困山区、贫困农户家中走访调研,摸情况,找出路。

201X年到201X年,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三年里进行了两次长达三个月的扶贫大调研。

仅201X年,在扶贫大调研的基础上,我省先后召开9次省委常委会、2次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和7次省委改革领导小组会,深入研究扶贫对策;同时召开党外人士和“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201X年8月至11月,省委还分层次、分类型召开了双联助推、驻村工作队落实、基层党组织保障等8个现场会,研究解决问题,交流经验做法。

树立鲜明的工作导向,发出强烈的攻坚信号。

甘肃建立了省委常委牵头联系市州、省级领导包抓县市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机制。

将原省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更名为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并组建了全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领导小组,各市县也相应成立了三个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衔接、协调配合的脱贫攻坚组织领导架构。

层层靠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

去年,我省8名省级分管领导、13个市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22个省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都与省委省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军令状。

针对驻村力量分散化的问题,我省聚焦6220个贫困村重组驻村工作队,实现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贫困村、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的“两个全覆盖”。

同时,选派1099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将1728名在非贫困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工作,提高攻坚力量和一线战斗力。

强化脱贫攻坚“一号”意识,离不开考核指挥棒。

我省建立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明确提出对脱贫“摘帽”成绩突出的市县乡领导干部予以重用,接任者原则上从原班子中选拔,对减贫成效不明显的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

201X年,我省对扶贫开发业绩突出的8名县委书记予以提拔重用、10名县长转任县委书记,对考核“一般”的3个县6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组织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