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师范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及笔记

江西师范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及笔记

江西师范大学839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及笔记
2021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39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全套
目录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39中国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大、南开等)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修订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第一卷[视频]【29课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第二卷[视频]【62课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第三卷[视频]【37课时】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第四卷[视频]【42课时】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
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第1章上古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文学艺术的起源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呼声富有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这种没有歌词且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2原始诗歌
(1)原始诗歌的形式
①简单的、表意的和有节奏的呼声或叹声。

②诗乐舞一体。

(2)原始诗歌的内容
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渔猎、畜牧和耕种等生活内容,同时还有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3原始散文
(1)产生时间
散文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

(2)特点
简短、精炼,便于记诵,富于节奏和韵调,有诗的味道。

韵语部分,语言旋律最自然、音乐性最强烈、词意最精粹。

二、古代神话
1神话概念
表1-1 神话概念
2著名的古代神话
表1-2 著名的古代神话
3神话和后世的宗教迷信的区别
神话和后世的宗教迷信根本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1)神话是要同自然作斗争,要战胜自然的;而宗教迷信的神则是至高无上、不可抗拒的,是人类万物的主宰,人们对神崇拜,对神屈服。

(2)神话对世界采取积极态度,敢于反抗神的权威,富于革命性;宗教迷信是消极的,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和无能,人必须做神的牺牲品。

(3)神话是现实生活斗争的反映,而宗教迷信则是脱离现实的、纯心理活动的表现。

4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1)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不仅启发了作家的想象力,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2)有的辞赋家、诗家、散文家往往把神话故事载入篇章,形诸歌咏,或用作典故,以充实作品的内容;或借为讽刺,以抒写作者的情绪;或炼成词藻,变为精粹的、形象的文学语言。

(3)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们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文学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①《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②大多数说理散文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情感,同时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5)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1)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2)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表现为:
①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
②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会有讹误。

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