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对话互动
福州市电子职专校赵品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师生互动的构建,但在实际教
学中,不少教师却因不太注意构建过程中的艺术和策略而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如何在高
中数学教学中成功构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
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成功构建师生互动的
基本前提。
长期为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
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擅自发言,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
在互
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就会倾向于用各种方
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有
效的互动关系更是难以建立。
为此,教学中要想成功构建师生互动就要求教师应努力地成
为师生良好的互动环境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必积极互动的组织者。
教学中应牢记“教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教学上的单纯积累,而是一个充满了猜想与反驳的复杂
过程。
”因此,授课时不能一味地引导学生完全按已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前进,而要充分地
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敢于主动提问、主动探究、主动反思,要
“让学生看到数学建造过程的手脚架,而不是简单的现成品”,坚持做到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抽、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
生析、小结让学生做。
二.教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承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知道者是成功构建师生互动
的必要条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作用的否定,只是教师的角色有
所改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承担起为学生提供选择、管理、
组织和加工知识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责任。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放羊式”代替“填鸭式”的误区,而应清地意识到: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应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观念,主动
地进行建构的过程。
因此,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为学生指明方向并积
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氛围,牢记“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
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做答”,避免在引导学生的思考时出现课堂提问表面热闹但华而不实;
提问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提问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提问无目的性、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反馈式提问流于形式致使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提问只求
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等这些问题。
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如
果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适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入;如
果只让学生体验而没有教师富有开启性的指挥的思想方法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成为具有创
新行为的人才。
因此,在师生互动时,教师一定要在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因势
利导地帮助学生,承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者。
三.积极反思,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是构建师生互动的真正目的。
新课堂强调,教学中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理念下,“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赵的新术语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
教师”。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人们:虽说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对课堂教学结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上做了充分的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只有在师生互动合作
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精彩”之处。
同时,课前的完美设计也可能在课堂上暴露出诸多
问题,与原先想象的差之甚远。
而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常常会产生一些高见,给课堂
增添色彩,令人拍案叫绝。
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反思,切实做到从自身实践需要和帮助学
生处理问题的关键环节出发,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并结合他们的创新
行为,认真回顾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后记,从而在思考中相互启发,在讨论
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没有反思的
经验,至多只能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下面就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公式》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己能够
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
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
在教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公式时,教师
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的呢?这时学
生出现了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这时候就导出了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
——倒序相加法。
2.尝试学习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
向,难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
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尝试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主
动的姿态参加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若n a 为等差数列,求123?n a a a a 你们会做吗?学生齐答:“不会”。
教师指出:这个回答不全面(此
时学生很惊讶,半信半疑,处于求知状态)并反问学生:
1+2+3+,,+100=?你们不是会做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并开始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3.铺垫探究是指学生处于尝试学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为了帮
助学生克服这些疑点和难点,教师给出的一些铺垫,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主
要是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结构之间搭桥铺路、扫除障碍、弥补缺漏,自然而然地过度到学
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在学生思考
n S 的求法时教师演示幻灯:1.你们是如何求1+2+3+,,
+100=?的?2.等差数列有何特征?
这样n S 就乎之欲出,很快就自己得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1()2
n n n a a S 进一步铺垫,可使教学活动情节表现得更加生动有效。
继续提问:你们还能得出n S 的
其他公式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头脑处于兴奋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高
潮。
4.解决问题这是互动教学的最后阶段,是整节课的高峰期,因而思维特别活跃,
对问题急于弄个水落石出。
因而教师此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去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
解决问题,在等差数列的求和教学中除了发觉学生推出了课本上已有的公式:
1(1)2n n n S na d
以外,还发现部分学生推出了课本上没有的公式:
1()2p n p n n a a S ,(,,p n Z p <n )
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全堂课起着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了迫切要求学习的情景,为后面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创设了问题情景。
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不自觉地发挥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其结果使教学系统中的教与学控制在最佳状态,从而教
师更能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及时调节教学环节。
数学互动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互动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常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就是连差生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
逐步爱上数学,真正做到把兴趣和课堂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已逐渐由过去的认为课本是真理的化身,教师是知识的权
威转变为现在的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
因此教师要想自如地承担起指导培养学生的重担,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和文化素质以跟上学生特色化、个性化的思想,从而在反思中正视不足,自我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的教师。
总之,构建师生双方科学、有效的交往互动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把
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