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冲突的对策研究成绩专业教育学课程名称、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6100000001a年级一姓名覃敏华学号********** 时间2016 年11 月任课教师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矛盾冲突的对策研究覃敏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摘要: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目前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仍然严峻,这就需要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既可能成为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也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1]所以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出最可靠的对策,促进经济,保护生态。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矛盾冲突对策研究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幅度空前,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
2005年末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83084.8亿元,按官方汇率折算为22638.2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GDP的7.1%。
今年是中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
三季度GDP增长7.8%,比二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增长达到7.6%左右;物价上涨整体温和,全年涨幅在2.8%左右。
[2]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也必将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也应看到,除了国际经济整体复苏缓慢、不可预测风险因素诸多外,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风险因素较多。
首先,资金配置扭曲,价格上升。
其次,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缓慢。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71%的企业认为目前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
第三,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国际市场份额缩减。
上述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因素的存在,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
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今年,中国出口增长将小幅改善。
在居民消费升级、政府增加民生支出等带动下,文化体育、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批发零售等产业投资有望继续高增长。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
比如,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红利必将更大程度释放,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复杂程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孕育着新优势;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能释放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升级将持续推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巨大;全球化深入发展,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等。
[3]据中心课题组预测,在2020年前,中国GDP年均增长仍可保持7%左右。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4]2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迅速扩大和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 的比重达到8%以上。
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
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所说,“从清末到现代,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人口发生了变化,资源更少了,环境恶化了……”。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给予经济增长极大关注的同时,相对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2014年1月9日23时,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97名师生吸入刺激性不明气体,集体不适被送往医院,学校附近白沙河公馆镇河段出现大量油污。
经排查,肇事企业信诺汽车维修厂内,四辆罐车设暗管直通白沙河,排污点石油类浓度超标3900倍、挥发酚超标15000倍。
2014年4月23日,武汉市白鹤嘴水厂、余氏墩水厂、国棉水厂因出厂水质氨氮超标,先后停止供水。
经调查,武汉市上游汉川市因强降雨开闸排水是事件发生主因。
2015年6月14日,安徽巢湖西坝口至双桥河段1.5公里沿湖水面出现大片蓝藻集聚现象。
随着气温升高,蓝藻进入活跃阶段,西坝口至双桥河段1.5公里,向湖心延伸约一公里的沿湖水面出现大面积蓝藻集聚,湖水被染成绿色。
近年来环境问题频发,上述事例不胜枚举。
这些也只是突然性的环境破坏案例,更别提那些潜移默化却又危机四伏的生态问题,例如雾霾、土地荒漠化,水位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问题。
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空间条件。
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为公众带来身心愉悦的感觉。
另一方面,人类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进自然生态环境中,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所以,在追求经济进步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先搞清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描述。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人通过对42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如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呈现出到“U”形曲线,就如同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因此被称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7]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环境污染水平又由高趋低,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从而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
[7]总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有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来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既可能成为方向相反的两种力量,也可以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当公众被迫在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作权衡取舍时,社会处于“两难区间”。
当公众的活动一方面改善了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又取得了经济利润时,社会处于“双赢区间”。
倒“U”形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两类区间的形象写照,说明事物在达到一个好的状态之前,不得不经历一个“糟糕”的过程。
从“两难区间”向“双赢区间”迈进需要一定时间和历程,公众可以在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之间进行选择。
[7]如果不采取积极态度,而是消极“坐等”进入“双赢区间”,就会营造一个“双赢乌托邦”,期盼中的“双赢区间”可望不可即。
如果以“奋进”取代“坐等”,则“奋进”表现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两难区间”,所以发挥后发优势、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4当前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4.1排污量不断减少:1991年~2000年全国各县及县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下降趋势,工业烟尘排放量降低38.8%,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30%,工业废水排放量降幅41%,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降了37%。
[8]4.2部分城市空气污染程度有所好转:北京空气污染,其空气质量达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5%上升到2002年的55%,达三级和好于三级天数由56%上升为84%,贵阳、青岛、大连等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好转。
4.3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质保持良好,苏州、杭州、宁波、成都等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淮河、太湖、滇池、巢湖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明显降低。
4.4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9](1)水土流失,总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km[2]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km[2],10年间减少了11万km[2]。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至2001年底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02.75万hm[2],退耕还林累计完成216.36万hm[2]。
(3)截止2001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55个,总面积12989万hm[2],占全国国土面积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171个,面积5903万hm[2]。
(4)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90个,森林公园1078个,地质公园44个,已建立大熊猫、朱鹮等15个物种拯救工程,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以及1.3万hm[2]种子园,使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已有80%被迁地保存。
4.5全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污染事件的投诉不断增加,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大中小学不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许多大专院校开设环保专业或课程,培养环保人才以及开展提高干部生态意识的培训活动。
4.6开展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研究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为制定法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各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治理应用技术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各类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为制定各项环境规划和制定功能区划提供参考依据,等等。
4.7我国签署的主要多边国际环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1)等。
[10]4.8具体到各个地方,成效也是很明显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显著:记者从日前在广东珠海召开的2016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自2007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以来,全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08个园区获批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其中45个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