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索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屮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屮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
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IH 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屮要体现以下儿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H标: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
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五、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六、教学难点: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吋间安排体现新课标的思想: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周囤常见的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H 常生活,逐渐养成课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相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学H标:五(一)班学困生:五(二)班Isas 讲讲一二三四五第第第第第学困生:(-)《变化的水》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一、 单元教学内容:水到哪里去了 给水加热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冰 云、雾和雨 二、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一)科学态度、精神、情感、价值观 1、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2、 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 发展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科学能力1、 初步学会定量观察。
2、 会观测蒸发、沸腾时水温的变化。
3、 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4、 会做蒸发、沸腾和水蒸气凝结条件的对比实验,以及露、雾、雨的模拟实验。
5、 具有初步的用差异法进行归纳的能力,发展推理和想彖能力。
6、 自行探究一天屮的体温变化、如何加快蒸发,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创新学 习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 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现象。
2、 认识谁有三种形态的变化。
3、 知道雾、云、雨是怎样形成的。
三、 教学仪器材料一览表:(9、10) 1、水到哪里去了一、教学FI标:知道水在常温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发时会降温;会做观测蒸发现象吋温度变化的实验;学会设计汽油、酒精蒸发的实验;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认识蒸发是和带走了周围环境的热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蒸发时的温度会降低。
三、教学难点:认识蒸发吋水变化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仪器、实物、抹布五、教学过程:(9、17) 2、给水加热一、教学H标:会实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小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知道水的沸腾现彖;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初步具有“h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会实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屮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知道水的沸腾现象。
三、教学难点: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水、烧杯、试管、铁价台、木夹等五、教学过程:(9、21) 3、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一、教学H标:知道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发牛凝结现象;露是空气屮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而成的;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初步具有“口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会做比较冷热不同条件与小水珠形成关系的探究实验及露珠形成的模拟实验;初步具有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原因的能力和类比推理出露珠的成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初步具有“看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五、教学过程:(9、26) 4、冰一、教学Fl标:了解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认识水、冰与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体会温度的改变可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吋零摄氏度。
初步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在实验过程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认识水的三种变化循环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并感受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在互相转化时的条件变化。
四、教学准备:冰块食盐黑铁桶温度计试管五、教学过程:(9、30)五、云、雾和雨一、教学F1标:知道云和雾是空气屮的水蒸汽与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屮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
初步建立“口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三、教学难尽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五、教学过程:LHKH-K«讲II 六七八 第第第教学反思:学牛很容易被水蒸气的现象变化所迷惑,区分不出什么是雾,什么是 云,教师应该多鼓励孩子,用事实说话。
(二)、《生活与技术》单元 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标准一、 单元教学内容生锈发霉 水垢二、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1、 感受口然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珍惜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2、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3、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4、初步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和贡献。
(二)科学能力1、初步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
2、具有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4、初步具有发现和探究物质变化的能力。
(三)知识和技能1、人事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2、认识霉的生长条件,了解霉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3、认识水垢的形成。
了解人们除垢的方法。
(10、8) 6、蜡一、教学H标:1、指导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2、引领学生研究蜡物质的各种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3、在与学生一起做蜡烛的过程屮,具有踏实,愿意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会使用托盘填平。
二、教学重点:指导蜡的状恳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L归纳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蜡托盘天平烧杯祛码酒精灯火柴试管夹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6、蜡蜡11暮二新物喷(光、热)(固体)(液体)(10、10) 7、生锈一、教学H标:1、指导空气(氧气)、水和酸是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2、初步具有探索金属生锈的兴趣、培养记录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的能力。
3、感受人工加膜技术对金属防锈的作用和贡献。
二、教学重点:知道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如何除锈、防锈的方法四、教学准备:金属制詁酒精灯玻璃瓶图像资料砂纸五、教学过程:(10、15) 8、发霉一、教学Fl标:1、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
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2、初步具有探索事物发霉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养成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
了解防止物殆发霉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生认识霉的生长条件四、教学准备:放大镜塑料袋霉的样品五、教学过程:(10、18)浮力-、教学FI标:知道水屮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屮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具有初步的定量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知道在水屮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学难点:知道物冠占据水的空间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四、教学准备: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塑料泡沫、橡皮泥、带盖的小瓶、橡皮筋等常见物体。
五、教学过程:二、学习新课:(-)研究沉在水屮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物体,都有哪些物体也像这个塑料管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入水底?(学生实验并汇报)2、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沉入水底的物体呢?(学生讨论猜测)3、学生设计实验。
(1)我们要想知道沉入水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一下呢?(2)学生设计实验(交流并讨论)(3)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及过程。
(重点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提示)(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a、在空气屮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力,记录测力计的读数。
b、将物体缓慢放入水屮,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
b、观察比较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d、再用其他沉在水屮的物体实验。
(5)教师讲解实验屮记录表的填写要求。
学生观察学生实验学生猜测学生交流学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