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目前,我省部分学校出现群聚性结核传染病病例,已得到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为防止结核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与蔓延,现将结核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在校园网上公布,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结核传染病的能力。
结核病- 分类原发性肺结核(代号--Ⅰ),包括原发综合症及胸内淋巴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代号--Ⅱ),包括急性粟粒性、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代号--Ⅲ),是肺结核病中的一个主要类型,病变可以含有增殖、浸润、干酪以及空洞等不同的病理改变;结核性胸膜炎(代号--Ⅳ),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其他肺外结核(代号--Ⅴ),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等。
结核病- 病变结核菌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组织反应,基本上与一般细菌、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引起的炎性反应一样,主要有渗出性和增生性病变;如机体抵抗力弱或感染大量毒性强的细菌时,病灶边缘肉芽组织很少,以至产生原发性坏死(变质变化)。
渗出性病变:肺组织最初有充血、水肿,接着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继而出现大量单核细胞,其中常有结核菌。
渗出性病变如发生在浆膜腔,则渗出物以浆液为主,纤维蛋白质和细胞成分较少。
如病程经过良好,渗出物在早期可被吸收,组织可恢复原状。
如抵抗力差,则克引起凝固性坏死,形成干酪样变。
增生性病变:其特点是结核结节的形成。
结核结节是具有特征行的肉芽组织以多层放射形排列的类上皮细胞为主要成分,其间有多核的结核巨细胞,其外围是淋巴细胞浸润。
结核结节中结核菌极少。
这种单个结核结节的直径约1/10毫米。
有时单个结节的主要细胞成分是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而类上皮细胞反而减少,细胞排列稀疏,是人体抵抗力削弱的表现。
以上病理变化出现是,并没有一定次序,也不一定全部出现。
决定的因素在于人体的过敏性与免疫力、侵入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以及累及器官的结构。
结核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结核杆菌引起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结核病的病原菌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主要是人型和牛型。
人型结核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
临床上所指的结核病多由上述两型引起。
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少数经皮肤伤口感染。
呼吸道传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途径。
肺结核病人(主要是空洞型肺结核)从呼吸道排出大量带菌微滴。
吸入这些带菌微滴即可造成感染。
直径小于5μm的微滴能到达肺泡,因此其致病性最强。
到达肺泡的结核杆菌趋化和吸引巨噬细胞,并为巨噬细胞所吞噬。
在有效细胞免疫建立以前,巨噬细胞将其杀灭的能力很有限,结核杆菌在细胞内繁殖,一方面可引起局部炎症,另一方面可发生全身性血源性播散,成为以后肺外结核病发生的根源。
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一般需30-50天时间。
这种特异的细胞免疫在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一致。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Ⅳ型)常同时发生和相伴出现。
变态反应的出现提示机体已获得免疫力,对病原菌有抵抗力。
然而变态反应同时伴随干酪样坏死,试图破坏和杀灭结核杆菌。
已致敏的个体动员机体防御反应较未致敏的个体快,但组织坏死也更明显。
因此机体对结核杆菌感染所呈现的临床表现决定于不同的反应。
如保护性反应为主,则病灶局限,结核杆菌被杀灭。
如主要表现为组织破坏性反应,则机体呈现有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结核病。
结核病- 治疗原则结核病--治疗结核病临床上有初、复治之分,病人有排菌和不排菌之别,结核菌有处于繁殖生长期和休眠静止期之别。
抗痨药物有作用于酸性环境和细胞内酸性环境的药物,还有作用细菌外得碱性或中性环境的药物,一个合理正规的化疗方案必然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杀菌药,合理的剂量、科学的用药方法,足够的疗程,还要规律、早期用药,才能治愈结核病。
缺少哪一个环节都能导致治疗失败。
一、早期:对任何疾病都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特别对结核病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治疗以免组织破坏,造成修复困难,肺结核早期、肺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肺泡结构尚保持完整、可逆性大。
同时细菌繁殖旺盛,体内吞噬细胞活跃,抗痨药物对代谢活跃生长繁殖,旺盛的细菌最能发挥抑制和杀灭作用。
早期治疗可利于病变吸收消散不留痕迹。
如不及时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不治愈,一害自己,二害周围人。
二、联合:无论初治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联合用药、临床上治疗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单一用药造成难治病人。
联合用药必须要联合二种或二种以上得药物治疗,这样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
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又有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从而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
并能缩短疗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结核病--治疗三、适量:药物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剂量。
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不给人体带来毒付作用,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付作用,如剂量过大,血液的药物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特别对肝肺可产生毒付反应,剂量不足,血液浓度过低,达不到折菌、杀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
所以一定药采用适当的剂量,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规律: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因为结核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困难大的顽固细菌。
在治疗上必须规律用药,如果用药不当,症状缓解就停停用,必然导致耐药的发生,造成治疗失败。
日后治疗更加困难,对规律用药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一顿不漏,决不可自以为是。
五、全程:所谓全程用药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定化疗方案,完成化疗方案所需要的时间,一个疗程三个月。
全疗程一年或一年半。
短化不少于6个月或10个月。
要想彻底治疗肺结核必须遵循以上五个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才能确保查出必治、治必彻底。
结核病- 传染性结核病的传染性:不是所有类型的结核病都具有传染性。
也不是任何一个结核病人在其患病期间的住何时候都具有传染性。
相对来看,肺结核病中的一些类型常常具有传染性,而肺外结核病(如骨结核病、脑膜结核等)则不具有传染性。
由于肺脏与外界相通,在肺结核病发展、恶化或形成空洞时,病变中的结核菌大量繁殖,通过支气管排出体外,造成结核菌传播。
这样的肺结核病人才具有传染性。
但当病人治愈了,就不再成为传染源。
衡量和判断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最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就是对病人的痰液作涂片染色,进行显微镜检查。
如涂片检查发现抗酸杆菌阳性,则认为具有传染性,或称为'传染源'。
传染性肺结核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现及治疗之前。
所以应当重视早期发现和正确、及时治疗传染源。
结核病- 病理变化1、以渗出为主病变出现于结核性炎症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强时,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病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侵润,后被巨噬细胞取代。
2、以增生为主病变菌少,毒低或免疫反应强,以增生为主,形成结核结节。
结核结节是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典型者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菌多,毒强,以渗出或增生为主的病变柯继发干酪样坏死(结核坏死灶由于含脂质多呈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如奶酪)。
结核病- 疾病症状(一)全身症状植物神经紊乱较局部症状出现的早,早期很轻微,不引起注意。
严重的渗出性病灶,如干酪样肺炎或急性粟粒性结核,因其炎症反应较强、范围较广,中毒症状就非常显著。
全身症状有:1、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2、发热常是肺结核的早期症状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1)体温不稳定,轻微的体力劳动即引起发热,经过30分钟休息,也往往不能恢复正常。
(2)长期微热,多见于下午和傍晚,次晨降到正常,伴随倦怠不适感。
(3)病灶急剧进展和扩散时,发热更显著,可出现恶寒,发热达到39-40摄氏度。
3、盗汗。
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在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严重者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
4、有时婴幼儿肺结核以吼喘为首发症状。
(二)局部症状局部症状主要由于肺部病灶损害所引起。
支气管淋巴结核1、咳嗽、咳痰。
早期咳嗽轻微,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
病变扩大,有空洞形成时,则痰液呈脓性,量较多。
若并发支气管结核则咳嗽加剧;如有支气管狭窄,则有局限性哮鸣。
支气管淋巴结核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呛咳或喘鸣音。
2、咯血。
约1/3-1/2的病人有咯血。
咯血量不等,病灶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痰中代血或夹血。
小血管损伤时可有中等量咯血,空洞壁上较大动脉瘤破裂,可以引起大量咯血。
大量喀血后常伴发热,几天的低热是小支气管内血液的吸收所引起的;高热则是病灶播散的表现。
3、胸痛。
部位不定的隐痛常是神经发射作用引起的,不受呼吸影响。
固定部位针刺样疼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等,是因为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所引起的。
如果膈胸膜受到刺激,疼痛可放射到肩部和上腹部。
(三)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由于肺脏功能储备能力大、代偿性高,轻度的组织损害不会引起气急。
当肺组织破坏严重,范围广泛,或并发肺萎缩,肺气肿、广泛胸膜增厚时,代偿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患者首先在体力活动后感到气急。
结核病- 就诊程序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一般结核病防治机构有严格的就诊程序。
主要程序有:第一步,患者到结核病防治所就诊后,医生首先会详细问诊,确定是否是可疑结核病症状者。
对可疑结核病症状者将开具痰检申请单和胸片申请单,请病人进行痰菌检查和X线检查。
第二步,到检验室检查三个痰标本(夜间痰、清晨痰和即时痰),若病人一次未带三个痰标本,先查即时痰,然后医生会发给病人两个痰盒,嘱病人次日带“夜间痰和清晨痰”进行检查。
到放射科拍摄胸片(成人胸部正位片一张,儿童加拍一张侧位片)。
第三步,痰检查结果、X线结果出来后,如果被诊断为结核病,医生将对病人进行第二次问诊。
重点询问病人的详细地址、有无结核病史、是否服用过抗结核药物,确定新发、复发和初治、复治。
对复治病人还要询问服药时间、种类、原治疗单位等,并做好结核病人的登记。
然后开出处方,(实施项目的地区还要签订服药协议书),嘱病人将药品带回督导医生。
根据不同病人可能还要做其它的检查项目(如肝功检查等)。
第四步,病人凭处方到药房取药。
第五步,病人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直至治愈。
结核病- 预防措施卡介苗接种结核菌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
因此,控制空气的污染是防止结核病的关键。
主要采取下列措施预防: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结核病患者咳嗽时应该以手帕掩口,最好将痰液吐在纸上然后烧掉,痰杯应浸入2%煤酚皂或1%甲醛溶液中,约两小时即可灭菌。
结核菌对湿热的抵抗力最差,煮沸15分钟即可杀灭。
患者的衣服,手帕、被单等经煮沸后在洗涤。
主要应该防止痰液污染,日常消毒采用70%的酒精最为有效,结核菌接触15-30秒后即被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