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资源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乡土资源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乡土资源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瑰宝
——浅谈“麦秆”在我园的妙用
[摘要]:
我园地处村镇,周围农田环绕,物产丰富,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特别是“麦秆”,在农村取之不尽,随处可见,正是符合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

那么如何真正利用好麦秆这一自然资源呢?我园遵循《纲要》的精神,围绕“十一五”课题《建构乡土化园本课程的研究》,对麦秆这一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这一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发挥了独特的教育价值,从实践方面促进了对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显示出了乡土资源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乡土资源麦秆特色氛围区域内容身体素质教育素材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对于农村的幼儿园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其乡土资源,多挖掘农村的自然物,让它们能充分地得到运用。

对于“麦秆”这一乡土资源,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挖掘的:
一、营造特色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我们对幼儿园的环境从整体上进行了全新的布置,将麦秆融入幼儿的生活,参与到幼儿息息相关的环境中,让孩子们感觉到精心修饰又不露痕迹、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美。

走入我园,具有农村乡土文化的环境会使人们流连忘返,只要稍稍留意就能阅读出其中蕴藏的教育信息。

1、创设环境显乡土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麦秆”之美为主题对本园进行整体环境创设,在园内的走廊、楼道、教室等地方分别悬挂“麦秆龙”、“麦秆帘”和麦秆编制的各种
艺术品:蛐蛐、蛐蛐笼、星星、蚱蜢、宝塔、蝴蝶;在园内的墙面环境布置方面,我们将一幅幅充满“乡土文化”的麦秆贴画作为墙面的背景;楼道内的麦秆贴画“十二生肖”不仅生动富有童趣,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麦秆的艺术美和质朴美;在“麦秆园地”孩子们将麦秆染成各种颜色,制作门帘、手链、项链……使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麦秆的香味,使每个走进我园的人,都会被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所感染,都能在园内欣赏到以麦秆为资源营造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通过这些环境的创设,使幼儿在园内就能感受到家乡的自然特点和文化特色,真正做到了让环境说话、让环境育人,充分凸显了“乡土文化”。

2、改造传统显新意
用麦秆做成的链子、蚕架是农家传统的物品,制作工艺简单,耗费时间较少。

我们在设计总体环境的时候大胆地把这两样农家宝贝请了进来:我们用颜料和油漆给农味十足的链子穿上鲜亮的外衣,利用其易于缠绕的特点,在天花板上通过不同的牵引、悬挂,让麦秆链在走廊顶上开了“花”;蚕架本是“蚕宝宝”的家园,经过精细加工的蚕架,上面点缀着白晳的蚕茧,悬挂在“水乡色影”的楼梯转角处,质朴中见精美,随意中现巧妙,它再现了往日桑蚕之乡的神韵,流淌着江南水乡的特色。

这样,通过精心加工与巧妙摆布取得了烘托整个环境特色的作用,使整个楼层具有了稻草的气息以及整体协调性。

显现农味特色的麦秆链与蚕架,经过我们精细的编制与加工跳跃着现代的色彩,通过创意的设计与摆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二、丰富区域内容
在区域活动中,麦秆的特性使它们很容易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材料,正因为麦秆的这种优良特性,使其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园的各个活动区域。

比如:麦秆既可以用来编织,也可以用来进行贴画活动等等。

(1)美术区:我们充分利用麦秆资源,让孩子们亲手用麦秆通过粘、贴、串、编等方法制作成各种各样的他们喜爱的艺术品,比如:蛐蛐笼,花,花篮,长颈鹿、灯笼、帽子、宝塔、风铃、星星、小鸡、小兔……,然后用他们作品用来装饰教室,使麦秆制品成为装饰教室环境的亮丽风景线,让这些麦秆有了新价值,给麦秆赋予了新“生命”。

此外,我们还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操作活动,如:引导小班幼
儿用麦秆剪成碎屑进行粘贴。

用麦秆段串项链;引导中班孩子们把麦秆染色剪成一个个小段,然后拼贴成农家小院、小人和小动物等;引导大班幼儿将麦秆用84液浸泡,破开,压扁,进行麦秆贴画……这些能够极大的拓展美术教育的思路、方式、方法,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2)科学区:我们陈列有关麦子生长过程的图片,在不同的材料里种植小麦,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环境下小麦的生长等等,供幼儿们观察、记录,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将染了色的麦秆剪成段按颜色、长短、粗细特征进行规律排序。

此外,孩子们还可以用麦秆作为玩具进行点数,做各种算数题等,增加了趣味性。

(3)表演区:孩子们利用各种麦秆资源编制成草裙、草帽、草扇等各种表演道具,然后进行麦秆服装秀表演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大胆表现,互相合作,从中体会到麦秆给他们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4)语言区:我们通过创设各种麦秆小戏台,投放麦秆制成的小动物、小花、小草等各种道具,让每个小朋友在小戏台里选择,然后进行讲述或者故事创编,这样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创编故事的能力。

三、增强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麦秆在农村可谓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每当麦子收割后,农民常因麦秆太多无处堆放而将麦秆焚烧。

然而,它却是我们老师手中的瑰宝,在幼儿园中大放异彩。

1、利用麦秆来制作体育器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以麦秆为主要原材料,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中的能工巧匠,经过构思和创作,自制成一系列低成本,具有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的体育器械,丰富了幼儿的游戏内容。

例如:利用麦秆做成麦秆棒、麦秆龙、跳马等开展跳、跑的游戏,让幼儿锻炼走、跑、跳、投掷的技能,提高跑的能力,增强手臂力量,既节约了开支又让孩子们体会了“乡土文化”、“麦秆文化”。

2、利用“麦秆文化”来扩展体育活动内涵
在利用麦秆资源开展体育活动时,我们注重挖掘一种材料的多种玩法。

一物多玩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比如:“麦秆飞盘”和“麦秆垫”的组合,孩子们从游戏规则、使用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玩出了很多的游戏,有“青蛙过河”、“蚂蚁运粮”、“垒高”、“踏石过河”、“跳格
子”等,大大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使幼儿充分练习“钻、爬、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同时发展他们的平衡感、协调性等。

另外,利用麦秆制作户外活动器具,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不仅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也提高了幼儿的运动能力,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更使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多姿多彩。

四、拓展教育素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思维的营养,是学习的动力。

只有孩子们对麦秆感兴趣,才能从心底喜欢上它,才会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思考。

可现在的孩子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但他们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有的孩子分不出稻谷与麦苗,也不知用麦秆能做出什么玩具,更不用说玩一玩了。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来说,教学活动是真正能够体现“麦秆文化”、“乡土文化”特点的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地亲近自然,接近生活,提高动手操作和语言能力,不仅仅是把麦秆看作为燃料,还应该以“麦秆”这种农村生活中最普通而常见的生活素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1.有效利用麦秆,组织幼儿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审美情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园从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出发,将麦秆这一资源运用到教学之中,根据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设计相应的艺术活动,开辟了艺术领域课程,开发了《麦秆刷点画》、《我爱运动——麦秆人》、《有趣的麦秆画》、《麦秆时装秀》等以“麦秆文化”为内容的活动。

如:在活动《麦秆粘贴画》中,幼儿将麦秆剪成长短不一的麦秆段,进行拼搭或粘贴成小桥、家乡骑楼等建筑物,或运用麦秆扎麦秆人,给麦秆人进行装饰等;在《麦秆卷画》活动中,幼儿卷出的作品有蝴蝶、小花、小鸡、小鸟、蜗牛、娃娃、棒棒糖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用双手将一件件艺术作品从手中创造出来了,展现了幼儿艺术才能和给予了幼儿进行艺术构造活动的快乐。

2.有效利用麦秆,组织幼儿开展语言活动,提高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在有效利用麦秆这一资源,组织幼儿开展艺术活动基础上,我们老师根据麦秆的可塑性强的特点,让孩子们借助辅助材料对麦秆制品进行上色、装饰后,做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小人、表演道具等,孩子们利用这些自己制作的作品来表演、创编故事,赋予了孩子们制作的艺术作品以生命。

比如:在表演故事《送
你一顶小黄帽》中,老师请一名幼儿扮演蒲公英,其它幼儿扮演小鸡,小鸟,小蚂蚁等进行表演,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麦秆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起到了拓展教学思路、空间的作用。

大自然是农村幼儿的欢乐之源,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将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在实践中有所思,在实践中有所悟,在传统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体现内涵;我们会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设置布局,巧妙地为孩子们构件动手创作的平台与空间。

努力做到师生共同用智慧,给不起眼的麦秆赋予生命,让平常的麦秆焕发出神奇的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