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丁国胜1宋彦2,3(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2.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广东深圳,518060;3.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摘要】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研究的热点。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图景,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既必要也可行。
在阐释智慧城市概念、实践、评价体系和理念的基础上,借用“智慧规划”对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进行探讨。
“智慧规划”应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关键领域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和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两个方面,并就具体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规划;概念框架;关键领域【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0前言建设智慧城市目前已成发展趋势①,各地期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资源短缺等。
在此背景,智慧城市日益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
信息科学是智慧城市研究的重点阵地[1-7],同时还涉及到管理学[6-8]、社会学[9-10]等。
在城乡规划领域,王世福较早认识到展开智慧城市研究的重要性,认为这符合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11]。
许晶华[12]、金江军等[13]以及巫细波和杨再高[14]对智慧城市内涵、特征、建设模式以及智慧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仇保兴认为应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并就智慧城市的创新原则和基本步骤进行了阐释[15-16]。
但整体而言,在城乡规划领域探讨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城乡规划学科如何应对蓬勃展开的建设实践,以及智慧城市理念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正如Michael Batty理解的那样②,智慧城市理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经济社会结构,为解决各类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比如,有关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一直是一个长期困扰管理者、规划师和公众的难题[17]。
影响城乡规划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海量和复杂的信息数据,而规划师限于传统的技术和手段不可能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这使得规划师所制定的城乡规划也就不可能对城乡发展的所有动态进行预测和安排,从而降低规划的科学性。
而如将智慧城市理念引进城乡规划,规划师则可以运用其对信息数据的强大收集和处理能力来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理念不仅能改进当前城乡规划的技术手段,同时由于智慧城市鼓励更加系统、智能、动态和智慧地思考与解决各种问题,将深刻地影响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进程。
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智慧城市视野下探讨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及研究既必要也可行。
以下拟在充分理解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借用“智慧规划”对智慧城市视野下展开城乡规划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进行探讨,希望为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发展城乡规划学科有所裨益。
2理解智慧城市2.1概念回顾目前,智慧城市概念还没达成共识,但大致可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智慧城市强调城市发展的信息化过程,将其视为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延续。
比如,IBM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可以充分利用所有今天可用的互联化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的使用情况的城市,认为其主要实现途径和特征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并将应用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建造和经营城市基础架构所实现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的改善程度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智慧③。
许晶华认为智慧城市则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方式,使城市中的各类基础设施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进而将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中枢神经[12]。
类似理解也都将信息技术利用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往往与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城市、互联网、无线宽带网、物联网、3S技术、数字城市等词汇高度关联[1-5],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和模式。
广义智慧城市强调城市发展的全方位“智慧”状态而不是将信息技术利用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
比如,王世福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可以心情愉快而不是压力重重,即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是一种对理想城市的新思考,是一种超越技术狭义的思考;是运用综合技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动态概念,而不是城市静态目标或者理想蓝图的宣言性描述;是使城市更加高效、安全、便捷、和谐、生态、可持续的综合状态,即面对城市问题的‘更智慧的城市’;是一种应对城市化进程的状态,更智慧地应对转型和发展问题;其内核是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导向,其形态是由精明的发展战略引领的空间有机体”[11]。
总之,广义智慧城市不将信息化发展作为重点,而是从更整体、综合的角度去思考城市发展的问题,认为智慧城市是为了实现城市更加协调发展和适合人生活的城市形态。
2.2发展情况理解智慧城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察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如以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作为界线,智慧城市发展历程可分为探索期(1992 2008)和发展期(2008 )。
探索期主要是有关国家和企业积极发展和推广信息技术,进行了如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等探索;而IBM提出“智慧地球”后掀起的建设智慧城市浪潮则将智慧城市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许多国家和组织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发展计划和启动相关项目④。
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并率先启动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
接着,欧盟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最近欧盟委员会更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制定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11]。
一些亚洲国家也积极展开智慧城市建设,以争取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取得先机,比如新加坡2006年提出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欲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以信息通信为驱动的国际大都市,而马来西亚则推出建设“多媒体超级走廊”,日本和韩国也都根据自身国情提出类似建设智慧城市的举措和探索。
根据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统计,目前全球有不少于100个城市或地区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在我国,目前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期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此刺激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的目标。
参考许晶华[12]和彭继东[18]的观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包括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入户、无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带宽、提高网络覆盖率、推进三网融合以及大规模部署无线信息采集设备等;(2)以智慧产业发展为主,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等;(3)以智慧城市应用为主,包括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物流供应链、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工程。
总体来说,彭继东[18]通过比较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认为国内建设智慧城市往往内容全面,涉及面非常广,与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以强调某些重点应用项目为主有所不同。
但不管国内还是国外,都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思路。
2.3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一定程度反映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期望。
在国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以及智慧城市的应用和服务等方面。
比如,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包括智能经济、移动、环境及治理等多种指标⑤。
国际智慧城市组织的智慧城市与社区评价指标则包括宽带连接程度、知识生产力、创新及数字包容性等④。
在国内,针对蓬勃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机构也制定了相应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从智慧基础实施、治理、民生、产业、人群和环境等六方面对相关智慧城市进行评价⑦。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则将评估标准集中在智慧城市幸福指数、城市管理指数和城市社会责任指数三方面,涉及就业和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23项二级指标以及信息和网络化水平等86项三级指标和362项四级细分指标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2012)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11项和三级指标57项⑨,涉及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大方面。
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包括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与数据库;智慧建设与宜居包括城市建设管理与城市功能提升;智慧管理与服务包括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专项应用;智慧产业与经济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
2.4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理念不论是智慧城市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理解的区别,还是不同城市根据自身实际采取不同的智慧城市建设策略与模式,或者是针对不同的智慧城市期望形成不同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共同理解都强调将智慧城市视为利用信息技术等解决城市发展和转型问题的一种动态概念,不同理解之间只是就智慧城市的实现途径和建设内容侧重不同而已。
因此,将智慧城市理解为:利用现代综合技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更协调、更高效发展的一种思路和理念,特别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持续创新。
从历史视角考察智慧城市缘起更可佐证这种理解。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为人们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挑战。
而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信息搜集、处理和应用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便应运而生,被认为是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这些问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的一种理念。
3建构“智慧规划”3.1“智慧规划”作为一个概念为了展开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研究,本文引入“智慧规划”概念,将其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展开智慧城市研究,以及分析智慧城市理念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影响的一种框架和思路。
图1为“智慧规划”示意图。
“智慧规划”应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及动态性等特征。
系统性是指由于“智慧规划”具备快速及时收集和处理城乡海量、动态信息数据能力,相对于传统城乡规划模式而言,能够更加系统和整体地对城市发展问题进行分析、预测、规划和评估,并采取系统性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