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新闻素材汇总

2018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新闻素材汇总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新闻素材汇总诗人已还乡,乡愁犹未了....................................余光中先生逝世:巨星陨落,空余文坛绝唱.....................余光中逝世,扯不断的永远是乡愁............................好人的自信不需要佳话滋养..................................镇政府欠债也玩“教科书式老赖”?..........................36年板书里,是为师者的拳拳匠心............................“临时工”闯祸再不能开除了之..............................“异地办”鞭策政府服务“加速跑”..........................手术签字与患者利益最大化..................................世界秩序》:正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 口言之,身必行之..........................................司法解释明确医疗纠纷,将让抢救更加理直气壮.................运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力戒“四风”永不止步......................................只字不差“抄”论文?!必须纠偏!..........................诗人已还乡,乡愁犹未了 14日下午,网上传来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的消息,不由一愣。

查了下新闻,发现刚有报道称他12日因天气骤变住院检查,没想到这么快发生变故。

脑海里还记得2012年余光中到杭州参加他的85岁生日会的情形。

说是生日会,却是别具一格,由参与的人上前读诗贺寿。

记得那天来了不少诗人,济济一堂。

大陆公众熟悉余光中,则是从他的诗作《乡愁》开始。

40多年来,这首诗传唱不绝。

但是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余光中后来其实不太乐意在公众场合吟诵这首诗。

也许是被人邀请多了,自己都觉得腻了,也许就是因为这首诗过于出名,遮蔽了他真正的诗歌成就。

比如有一次在海南一所大学的活动现场,他婉拒了吟诵《乡愁》。

事后他说,希望大家看看他其他主题的诗,而不仅仅是《乡愁》。

他自己就经常说,这首诗他不过花20多分钟就写出来了。

但他诗集里的许多诗歌,却是费尽思量,有的诗歌甚至没有一定长度的人生体验,是写不出来的,比如《三生石》。

确实,余光中一生横跨文学四大领域,一手写诗一手写散文,还有“第三只手”涉足文学评论和翻译。

仅就诗歌领域而言,文学成就比《乡愁》更高的自然不在少数。

但无论哪一首,至今都没有超过《乡愁》的影响力。

这从诗人的角度来看或是一种遗憾,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却是时代使然,人心使然,是两岸长期隔绝后两地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诉求。

这首《乡愁》,正是因其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而成为一种家国精神的典型表达方式。

乡愁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从朴素的情感来讲,这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这是期盼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吁。

不过,虽说两岸尚未统一,诗人却已多次回归故里,个人层面的乡愁早已有所寄托。

他也说,自己回大陆至少50多次了,不能再讲“乡愁”了,而是“还乡”,否则就是无病呻吟。

如果说余光中还有什么“乡愁”,也是更深层面意义上的一种情愫。

可是为什么人们最爱的还是余光中的《乡愁》,而不是其他代表作?这并不是余光中的诗文作品在大陆出版不多,人们对他不够了解,而在于许多人从这首诗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乡愁。

这首诗流行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迁徙的阶段,许多人从家乡出发外出打工、创业,一年难得回家一趟,难免思乡情切。

后来,随着城乡大规模迁变,许多人的故乡变成自己不认识的模样,这时候人们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产生浓烈的乡愁意识。

这是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人发自于生活经历、精神需求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也是如今一直提倡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本义。

只不过,这已经与诗人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关系不大了。

如今,诗人之魂已“还乡”,“乡愁”依然将传唱下去。

但总有一天,这首诗将仅仅是一种象征。

余光中先生逝世:巨星陨落,空余文坛绝唱2017-12-14 15:15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黄帅 惊闻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

余光中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享誉海内外,不仅被文学爱好者和莘莘学子传颂,也是民族文艺宝库里的珍宝。

笔者曾有幸于2013年秋天在澳门大学与余光中先生短暂交流。

当时,余老先生虽满头白发,身材消瘦,却神采奕奕,十分喜爱与同学们交流。

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坎坷,但他却依然初心不改,言谈之中饱含家国情怀。

和余光中先生“近距离接触”,犹如和文学史对话。

余光中的创作年表已经融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他在诗坛和文坛的地位,堪称开宗明义的大师。

据不完全统计,他曾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不仅对诗歌创作造诣很高,在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学研究等方面也造诣深厚。

这有赖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力,加上他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能融通古今中西的文艺元素。

《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白玉苦瓜》等诗集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而《乡愁》则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为万千学子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让无数读者在“自觉的审美”中感知了诗人浓浓的家国情思。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

自1963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开始,余光中先后出版过《掌上雨》(1964)、《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 2)、《听听那冷雨》(1974)、《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987)、《凭一张地图》(1988)、《从徐霞客到梵谷》(1994)、《日不落家》(1998)《蓝墨水的下游》(1998)等十余部散文集,加上其他类型的创作,可谓著作等身。

而且,与他的诗歌创作相似,余光中能将古典韵味和现代感兼容,形成了独特的文风。

余光中作品的古典韵味,源于他的游子情结和浓郁的家国情结。

比如,他在名篇《听听那冷雨》中写到,“任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江阔云低。

”他在“冷雨”的感官体验之上深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气质,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没有对家国情怀的坚守,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动人的句章的。

有评论认为,“余氏以抒情彩笔,纵横捭阖,缔造了一个中西古今交融的散文新天地”。

想必,大量文学研究者会对余光中和他的创作给予更多专业的评价,而在普通读者心中,他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是诗坛和文学史上永远的绝唱。

(黄帅)余光中逝世,扯不断的永远是乡愁发布时间:2017-12-14 14:5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王钟的 台湾诗人余光中今日病逝,享年89岁。

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

很多中国人都会背诵他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在大陆和台湾因政治原因分割的历史背景下,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

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具一格的地位。

余光中的一生,是一代中国人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

1928年,余光中生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重庆,并在那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抗战胜利后,余光中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随后在香港、台湾、美国有较长的生活和学习时间。

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即使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下也不多见,却属于余光中那代人的寻常。

尽管一生都在迁徙,但是诗人始终葆有故乡情结。

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故乡只能有一个。

要读懂余光中,必须读懂他眼中的“文化乡愁”。

乡愁未必是实指的,不一定是南京、重庆、厦门、香港等具体的城市,而是一种虚化的对故土的留恋。

在逃离战火与苦难的过程中,越是居无定所,越是容易激发乡愁情结,油然而生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时代造就诗人,诗人也赋予时代新的内涵。

余光中那代乡愁作家,不仅将积压在人民心中的离别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毫无保留地抒发了期待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

除了余光中,我们还能够列举出白先勇、席慕蓉、陈映真、郑愁予等许许多多以不同方式抒发乡愁的文学家。

这些文学作品将两岸人民的心联结起来,维系着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与文学作品背后那股汹涌澎湃的民心民意相比,政治的隔阂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分裂国家的妄想又是多么可笑。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中国文化的乡愁传统自屈原、李白、杜甫、陆游等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诗人一脉相承。

无论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还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论是儿女情长,还是家国天下,中国人都会把告别故土与家人的绵绵情意归结于乡愁。

作为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不仅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也将属于从今往后的每一个时代。

追溯乡愁这一文化基因,有助于人们更理性、平和地认识当下。

很多经典乡愁文化作品诞生在风声鹤唳的战乱时代,作家在经历了国仇家恨以后有感而发,才能创作出感人肺腑的传世佳句。

中国人的乡愁传统是与渴望圆满、团聚的历史情结高度统一的。

有了乡愁文化,就有了盼望统一的基本民意。

有分必有合,统一既是中国文化的深层情愫,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

余光中生前留下的经典作品,势必被两岸中国人代代传颂。

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的文学功绩是多样化的。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是余光中对自己创作领域的形象说法。

尽管《乡愁》《乡愁四韵》等诗作确立了他的文学地位,但如果更全面地了解余光中,还能发现他还是一位充满公共关怀的文学家。

比如,余光中生前还写过上百首“环保诗”,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余光中在海峡两岸以至全世界华人文化圈广受认同,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文化的必然。

余光中逝世,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文化基因不会消逝。

缅怀和纪念余光中,应当感谢他重新发现和创造的乡愁文化。

文/王钟的好人的自信不需要佳话滋养曹林2017年12月15日08:05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条新闻,让人看着很温暖,很安心。

是的,好人被世界温柔以待的新闻,总让我们的道德感受到了滋养,让我们更充满做好人的自信。

6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广东吴川青年庞华新从外地回家途中发现4名女学生在水塘溺水,他奋不顾身跳下两米多深的水中救起她们。

6年后,25岁的庞华新不幸患上白血病,被他救起的4个女孩和他们的家属在得知庞华新病重后,连夜赶来医院看望,在外地的更是请假赶来,纷纷为当年的救命英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