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过程与信息收集
在这些资料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地归纳、 总结、 删减, 在满足总体认识的前提下,适可而止。 另一种情况相反,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对于那些独特的、 体现 个性特征的信息如环境特征、 历史文化、 人文背景等, 应在可能的 J况下扩大或强化搜索。 清 这部分信息通常外延较广, 在实际的信息
地下水位、基地筑造补强。 f .一般基地环境调查:大气污染现状、噪声现状、地震现状、景观现状。
9 一般基地利用计划: . 交通计划与基地利用度、 扩展计划与基地、 近邻水面之利用。 h 一般工程: 预定开工时间、预定竣工时间。 2 经营资料之收集、 , 调查、 整理、 研究 a 一般经济: . 总工程费预算概况、资金概况、 保险、 损失补偿。 b 基地利用计划: . 基地价格、 基地之经济利用度。 .建筑物利用计划:计划面积、预定租金额、收支计划。
5 扩大化的信息源
信息的来源不只是通过文字和图片,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实际上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 在交流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对不清楚的
地方直接提问, 这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收集信息的质量, 扩大信息加 载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可以使创作者对各种复杂的信息 “ 知其 然”的同时也 “ 知其所以然” 这对于加快信息的理解和内化过程 ,
人枯燥无趣的感觉, 这时如果创作者把收集信息当作一种负担, 很 容易产生尽快完成任务的想法,从而造成收集信息的工作浅尝辄 止、 避重就轻, 没有真正达到对项目 的总体认识便草草收场, 或是 丢掉可能会对设计构思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积极调整好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当创作者不是把收集资料当作一项
以对其加以弥补。 利用草图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或是将收集信 息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即时地记录下来, 可以促进感性思维积极地 参与到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来, 使信息被条理化的同时依然保持其鲜
活的一面。 草图在表达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同时总是允许矛盾、 不
e 一般地盘调查资 地下探查、 . 料: 土壤试验、 地盘种类、 许承载力、 容 地下埋设 物、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建筑创作过程是一个开放巨系统的作用
过程。 这就决定了 “ 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是其本质属性,
也就是说在建筑创作过程中, 虽然在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开始之前有
一个相对集中的信息加载过程, 但从整体来看, 在创造过程结束以
前, 获取信息的工作永远不能停止。 在构思阶段之前的信息准备工 3 信息的积极内化 收集工作刚开始时得到的信息往往处于单独、 具体、 个别的层
成了速写 信息
收集必要信息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保证搜索信息的广度, 不要
缺失一些重要的信息; 二是对收集信息 “ 的控制, 量” 不收集过量 信息和无用信息, 减少收集信息的负担。 为了保证在收集信息的过 程中不遗漏需要加载的主要信息内容, 许多设计方法论学者建议在
思展开时才发现, 准备过程中丢掉了更为重要的信息; 还有将已经
过时或并不重要的信息作为构思时的重要依据也是时有发生的事。 收集信息绝不是一件毫无创造性的工作, 相反当建筑师通过仔细的
观察、 反复的体验、 认真的思考终于发现那些开始没有注意到的有
价值的信息时, 也无异于灵感的闪现, 就像德国心理学家玛克斯 ・ 德索所描述的 “ 创作者似乎已经从远处听到了微微的声音 , 然而仍 然不能推测这声音的含意, 但他从微小的迹象中窥见了一种希望” 。
收集过程中对其深度的控制具有较大的弹性, 因此容易使人认为收 集得多一点, 少一点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由于正是这些信息才 使设计项目 具有了与其他项目 区别开来的个体特征, 因此对它们收
集得是否全面, 认识是否深刻, 或是认识到某一细节的潜质, 都有 可能对创作的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以一个学生课程设计的例子
必须履行的程序, 而是作为创造性工作的一部分来对待时,调查” “ 必然会变成一项充满乐趣的工作。
设计项目 灵活地加以拟定。 上面的实例中, 核对表虽然全面, 但其 中的多项内容在实际的创作中难得应用, 无形中会给信息搜集工作 带来负担, 这是我们要加以避免的。
收集必要信息的另一个要点是对所收集信息的 “ 量”的控制。 对于收集信息很多人都抱有一个片面的认识, 那就是尽可能多地收
、都市计划之研究( 以下略)
确定的因素并存, 而恰恰是这些 “ 不确定” 才为构思阶段对问题的
再认识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如在一次与甲方会谈时的纪录里,
建筑师除了记录下谈话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外, 还运用图示记录下
由谈话引发的一些模糊的想法, 这样就为可能的构思埋下了伏笔。
创作者形成对项目 的认识, 但如果过量收集将会适得其反。 所以,
不直接相关的信息却在建筑师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以至于
在现场的照片和记录直至第一张构思的草图中, 渔船” “ 都作为重
要的信息反复出现, 并最终成为构思的中心立意。 从这个例子可以
使我们认识到, 对设计信息潜在价值的发现必须有赖于创作者以一 种近乎 “ 亢奋”的状态去不断地发掘。
现, 也毫无技巧可言, 只要按部就班进行就可以了。 但实际情况却 并非如此, 教学工作中有时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资 料, 但到头来还是没有形成对设计项目 清晰的认识, 所谓的信息变
一一刁{ 理筑论坛 AC 下CUE U RH 〔TR FRM O
建筑创作过程与信息收集
赵伟峰 张伶伶
一般来看, 可以将狭义的建筑创作过程理解为人们习惯上认同 的从收集有关信息开始到形成完整设计图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 创作主体思维最为活跃, 创造能力表现得最为充分, 有许多学 者对其进行了深人分析。 而作为构思前必要准备过程的收集信息的 工作却较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少有人对其进行理论性的探讨。 也许大多数人认为, 收集信息的工作只不过是为了形成对项目 的总体认识而不得不进行的程序性工作, 其中既不需要创造性的表 现更有价值的信息。 直到有一天建筑师再次沿基地周边的海滩信步 时, 突然注意到有零散的废弃的渔船经风吹雨打只剩下锈迹斑斑的 骨架半掩于沙土之中, 它们与远处夕阳下归港的渔船交相辉映, 共 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一看似与设计制约
资料收集以前制定一份核对表, 按表进行搜索。 如表1 为某事务所 收集信息时所需的核对项目, 原为6 大项, 3 3 中项, 1小项, 23 这
里只是摘录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采用核对表的确是一种比较严谨的信息
1 保持开 心态 放的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是保证收集信息的质量 和效率的先决条件。 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机械性很强, 可能会给
发现一些隐含的信息。 譬如在进行现场考察时, 如果以完成任务的 心态 “ 被动地” 观察记录, 那么我们更多的是注意到那些有可能对 设计项目 产生制约的局部信息。 而对整体的个性特征的把握, 特别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收集信息的 “ 加以控制, 量” 常常会表现
出两种相反的情况。 一是对于那些常规性的, 体现共性特征的基础 信息如功能要求、 常规做法、 成功案例等, 应该采取收敛的方式加 以收集。 所谓收敛的方式是指对类似信息的收集应该在不影响对项 目总体认识的前提下, 有意识地缩小搜集的范围。 查阅手册或是现
是一些潜在的, 看似微小但可能对设计构思产生重要影响的信息则
必须依靠一定的直觉的观察和体验才能得以把握。 以天作建筑工作
室设计辽宁葫芦岛海滨公园时的切身体验为例, 当建筑师初到现场
考察时: 基地周边多为待开发的空地 , 少有制约。 也许是由于基地 条件过于宽松的原因, 建筑师虽然又多次赴现场考察却一直没有发
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 “ 扩大访谈”的形式将专家、同行、 业主、 使用者等不同的人群作 为直接的信息源。 这对于缩短信息加载的时间, 促进信息的内化会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不同人群知识层次的差
异可能导致对问题的观点是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 所以在通过访 谈积累信息的过程中对纪录的信息要及时地整理、 分析和概括, 并 进行必要的判断和辨别, 找出对建筑创作有重要影响的部分, 而不 是泛泛地记录和接纳。
程中发挥作用。 在搜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 注意对资料的理解和内
化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 搜集资料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将资料复
印、 拷贝或是在速写本上记录下来, 而是要边搜集边整理, 积极地 思考和总结, 将前人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创作者自 身的知识和经验, 这样才能将 “ 的资料变成被创作者所利用的 “ 的信息; 死” 活” 另
一方面, 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对诸多资料信息的即时判断。 通过查 阅文献来获得信息, 其实质是对前人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但要知道 前人的经验和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一次认识的产生都有其特 定的时间和背景, 那时适用的现在不一定适用, 那种情况下适用的
建筑学报 2 7 ACICUAJUNL 0 . RHET L RA 3 T R O
行规范所获得的基础信息更多 地是用来认识和解决某一方面的具体 问题的, 在准备工作刚刚开始时对其不分细枝末节地过量收集有害
无益; 适度地收集同类项 目 的成功案例加以分析, 可以从侧面帮助
8 4
表1 某事务所建筑设计部分核对表 A基地计划 1 技术资料之收集、 、 调查、 整理、 研究 a .一般计划: 都市、地域或地区之沿革, 基地附近之地势, 基地附近之气象, 都市 或地区之人口动态, 都市或地区之产业动态,都市或地区之产业现状。 b .一般基地资料; 地形图及地政纪录, 现有建筑物, 计划路线, 地上权与地役权, 与 邻接基地的关联。 c .一般设备设施资料:自来水、煤气、电气、与能量工厂之关系、与共用排水设施
来加以说明, 设计的题目 是某高校体育馆, 学生拿到题目 后查找了
有关体育场馆的资料, 对基地条件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并以此为基 础形成了初步的构想。但一些更为重要的信息该学生却没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