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截面尺寸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 —— 配筋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
—— 配筋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2. 原位标注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第二节 条形基础钢筋构造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1. 梁端部及柱下区域原位标注的纵筋——识读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1. 梁端部及柱下区域原位标注的纵筋——识读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1. 梁端部及柱下区域原位标注的纵筋——识读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 梁板式条形基础-钢砼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和钢结构等 板式条形基础-钢砼剪力墙结构和砌体结构

墙 翼板
肋梁 砼垫层 3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梁板式条形基础:
4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条形基础的集中标注是在基础平面布置图上集中引注:
a)底部带架立筋时: 先注写梁底部贯通纵筋(B打头)的规格与根数。
当跨中所注根数少于箍筋肢数时,需要在跨中加设架立 筋以固定箍筋,注写时,用加号“+”将贯通纵筋与架 立筋相连,架立筋注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当梁底部或顶部贯通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 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基础编号、截面竖向尺寸、配筋三项内容,以及当基础 底面标高与基础底面基准标高不同时的标高高差和必要 的文字注解两项选注内容。
原位标注是在基础平面布置图上标注各跨的尺寸和配筋
(与集中标注项配筋不同时)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一)集中标注——配筋
➢ 2、底部及顶部贯通纵筋
a)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的区别:底部贯通纵筋根据 需要,多一种带架立筋的表示方法。
架立筋
• 架立筋:固定箍筋保证其正确位置,并形成一定刚度的钢
筋骨架,同时还能承受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 应力,防止裂缝产生。一般平行于纵向受力钢筋,放置在 梁的受压区箍筋内的两侧。
折15d。
第二节 条形基础钢筋构造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钢筋构造: 3.底部及顶部贯通纵筋钢筋构造——变截面外伸P59、67
61
梁底一平
结合课本表4-2-5、 4-2-17、图集P73 一起理解。
上部: 1.上排伸至外伸尽 端弯折12d;下排 不伸入外伸部位, 柱内侧起伸入la。
下部: 1.当ln’+hc《la时,需至端部弯折,且 柱内边算起钢筋水平长度》0.4lab,弯 折15d。
4、文字说明 B:4Φ20;T6Φ20 4/2 所表示的意思。
1、条形基础分为(梁板式 )和( 板式 )两大类。 2、文字说明JL02(3A)、JL05(2B)表示的意思。
基础梁02,3跨,一端有外伸. 基础梁05,2跨,两端有外伸。 3、写出其平法标注: 1)两端各布置6根¢8间距200的箍筋,为四肢箍;中 间剩余部位按¢10间距250布置,为双肢箍。
当为加腋梁时,用b×hYc1×c2表示。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思考: JL01(2A)、JL04(3)、JL05(2B)
各代表什么含义? JL02(3B)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一)集中标注——配筋 基础梁的配筋有三项内容:箍筋、底部及顶部贯
通纵筋、侧部钢筋。
箍筋:主要作用是承受剪力以及固定主筋,与其他 钢筋通过绑扎或焊接形成一个良好的空间骨架,一 般垂直于纵向受力钢筋。 图集p57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一)集中标注——配筋 ➢ 1、箍筋
a)当具体设计采用一种箍筋间距时,仅需注写钢筋 级别、直径、间距与肢数(肢数写在括号内); b)当具体设计采用两种或三种箍筋间距时, 先注写梁两端的第一种或第一、二种箍筋,并在前 面加注箍筋根数;再依次注写);不同箍 筋配置用“/”相分隔。
第四章 条形基础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第二节 条形基础钢筋构造 第三节 条形基础钢筋计算
Logo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一、条形基础定义及分类
定义: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 分类:按上部结构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
按受力特点分为梁板式条形基础和板式条形基础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左边方框里的 标注分别代表 什么含义?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一)集中标注——配筋 ➢ 2、底部及顶部贯通纵筋
d)侧部钢筋: 当梁腹板净高hw≥450mm时,根据需要配置纵向
构造钢筋。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以大写字母 G打头注写,且对称布置。 拉筋主要是为提高钢 筋骨架的整体性而起拉结作用。一般不进行标注,按 构造要求进行配置:Φ8,间距是箍筋间距的两倍( 11G101-3 P73)
课堂小测三
1、条形基础分为(
)和(
)两大类。
2、文字说明JL02(3A)、JL05(2B)表示的意思。
3、写出其平法标注:
1)两端各布置6根¢8间距200的箍筋,为四肢箍;中 间剩余部位按¢10间距250布置,为双肢箍。
2)两端向里,先布置4根¢10间距100的箍筋,为四 肢箍;再往里两侧各布置6根¢12间距150的箍筋,为 双肢箍;中间剩余部位按¢14间距200的箍筋,为四肢 箍。
思考:上图所示内容具体表示什么含 义?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一)集中标注——编号
基础梁编号组成部分:梁代号、序号、跨数及 是否有悬挑。(图集11G101-3 P21)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一)集中标注——截面尺寸
基础梁截面用b×h表示梁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59
结合课本表4-2-4、 4-2-16、图集P73 一起理解。
上部: 1.上排伸至外伸尽 端弯折12d; 下排 不伸入外伸部位, 柱内侧起伸入la。
下部:
下部:
1.下排伸至外伸尽
1.当ln’+hc《la时,需至端部弯折,且 端弯折12d; 上排
柱内边算起钢筋水平长度》0.4lab,弯 伸至尽端不弯折。
底部贯通纵筋为4Φ20;顶部贯通纵筋为6Φ20 ,其中上排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二)原位标注识图
➢ 在基础平面布置图上标注各跨的尺寸和配筋。 • ⑴ 当梁端(支座)区域的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
“/”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 ⑵ 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
筋相连。
• ⑶ 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底部纵筋配置不同时,须在支座两
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底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 支座一边标注。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1. 梁端部及柱下区域原位标注的纵筋——认识
➢ 梁端部及柱下区域原位标注的纵筋是指标注该位置所有纵
筋,包括集中标注的底部贯通纵筋,如下图: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编号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编号
• TJBj02(2A): • TJBp04(3B) : • TJBj03(2):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
8根附加箍筋。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2. 附加箍筋或吊筋 2)附加吊筋
•吊筋的作用是由于梁的某部受到大的集中荷载作用,
为了使梁体不产生局部严重破坏,同时使梁体的材料 发挥各自的作用而设置的,主要布置在剪力有大幅突 变部位,防止该部位产生过大的裂缝,引起结构的破 坏,总而言之,吊筋作用对抗剪有利!
一、条形基础(基础梁、基础底板)钢筋种类:
基础梁:1)纵筋——底部贯通纵筋 端部及柱下区域底部非贯通筋 顶部贯通纵筋 架立筋 侧部构造筋
2)箍筋
3)其他钢筋——附加吊筋 附加箍筋 加腋筋
55
第二节 条形基础钢筋构造
一、条形基础(基础梁、基础底板)钢筋种类: 基础底板:1)底部钢筋B——受力筋、分布筋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3. 外伸部位的变截面高度尺寸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平法识图 5. 原位标注修正内容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
第一节 条形基础平法识图
三、条形基础底板的平法识图 1. 集中标注——编号
2)双梁条形基础加顶部钢筋T ——受力筋、分布筋
56
第二节 条形基础钢筋构造
二、条形基础基础梁钢筋构造: 1.底部及顶部贯通纵筋钢筋构造——端部无外伸P57、65
57
结合课 本P58P66、 图集P73一 起理解。 la/laE 需考虑 弯锚和直 锚
底部顶部贯通纵筋长度=梁净跨长L0+(钢筋连接增加长
• 架立筋 :一般出现在梁的上部,由于梁多为下部受拉,
上部受压,所以上部钢筋较下部少,采用多肢箍筋时上部 无法固定,需加设钢筋与箍筋绑扎,架立筋不做受力考虑 ,例如,梁下部4根筋,上部2根筋,绑箍筋时上部要加两 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