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花山王爷陵简介

黄花山王爷陵简介

黄花山王爷陵简介石头营村位于蓟县东北部,地处京哈公路北侧,燕山深处。

北与遵化市清东陵仅一山之隔。

这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在乡境内,建有多处清代皇族宗室的陵寝。

最早修建的黄花山王爷陵,始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陵区内相继建有荣亲王、裕宪亲王、纯靖亲王、理密亲王、直郡王、恂勤郡王及其二子弘明的陵寝,历时一百一十年之久。

这些皇祖宗室的陵园虽比不上帝后的陵寝豪华气派,但也雕梁画柱、宝顶朱垣,颇为壮观。

可惜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早在解放以前的战乱年代均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碑亭、石碑、宫门、宝顶,残断朱垣,尚有保存。

但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又遭到进一步破坏,致使地面建筑物拆毁殆尽,现存一片瓦砾。

荣亲王陵寝荣亲王陵寝是在黄花山南麓最早修建的陵园,位于整组王爷陵的最东侧。

陵址东西宽50米,南北长110米,建有宫门三间,享殿三间,西值班房三间,宝顶、地宫。

地宫顶部为圆形,券门外砌有金刚墙将地宫门封住,地面设有立一统石碑,但在清理被盗地宫时却发现一合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和硕亲王,朕之第一子也……。

”和硕荣亲王(1657-1658)顺治帝的第四子,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所生,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丑时,死于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寅刻,在世仅三个多月即夭亡。

其母深得顺治帝的宠爱,为安慰这位爱妃,顺治帝追封这个连名字都未取的皇子为“和硕荣亲王。

”尽管如此,董鄂氏还是经不起丧子的精神打击,于两年后也忧郁而死。

荣亲王既然是顺治帝的第四子,为什么在随葬墓碑上却刻为“朕之第一子”呢?原来在顺治帝的八子之中,惟有荣亲王为皇贵妃所生,贵妃虽次之皇后,但顺治帝的宠爱却超过了当时皇后,在封建社会,“母以子贵”与“子以母贵”并存,这正表明了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和对娇儿的怀念。

理密亲王陵寝理密亲王陵寝位于荣亲王陵寝以西百余米,建于雍正三年,陵址东西宽40米,南北长140米,建有宫门、享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建有碑亭,竖有一统石碑,记述墓主生平。

地宫两侧建有陪葬墓室,地宫为园顶,墓室为平顶。

整个陵寝环以朱垣。

理密亲王允礽(1674~1724)康熙帝的第二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小名“保成”,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死于雍正二年十二月,终年五十一岁。

允礽自幼受到皇父的宠爱,被视为掌上明珠。

康熙十四年,允礽年仅一岁即被立为皇太子。

允礽天资聪颖,加之皇父和老师的教导,文通满汉,武熟骑射,在众多皇子中允礽不但受宠,而且拥有特殊权利。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命太子允礽代行祀礼,负责处理各部奏章、军机要事。

过分的宠爱,使允礽养成了娇纵和暴戾的性情,上不敬皇父,下不爱兄长,对臣民百姓更是凶狠残暴、目无法度。

对允礽的行径,康熙帝十分伤心和气愤,曾在众臣面前哭诉允礽的罪过。

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废除了允礽皇太子,并由其兄允禔看守囚禁上驷院侧。

在允礽被囚禁期间,皇三子允祉告发允禔为夺太子位而利用“魔术”加害于允礽,当康熙帝确信允礽被害至狂,对自己以前行为一无所知,又迫于众皇子拉拜结伙,争相夺嫡,群臣纷纷建议复立皇太子,不得已康熙于四十八年又复立允礽为皇太子。

时过二年,康熙帝又发现允礽不改旧习,与大臣结党营私,以“不仁不孝”之罪再度废除皇太子允礽,禁锢于成安宫。

康熙四子胤祯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进一步加强了对争夺宫权的防范。

两立两废的皇太子允礽移居到祁县郑家庄,被重兵看守,直至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幽所。

死后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陵寝。

裕宪亲王陵寝裕宪亲王陵寝位于理密亲王陵寝以西120米,建于康熙年间,陵址东西宽63米,南北长176米,建有宫门、享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小碑亭一座,享殿前“双龙戏珠”陛阶石雕工细腻,栩栩如生,环以朱垣,宝顶另建有环垣,呈里外双墙,地宫均用汉白玉石块雕砌而成,地宫石门及门檐石雕精细,宫顶刻有花纹图案。

殿脊饰有脊兽,碑楼位于陵寝之外,竖立一统石碑记叙墓主生平。

此陵寝无论从建筑规模到工程标准都超过其他陵寝。

裕宪亲王福全(1653—1703年)顺治帝的第二子,宁懿妃栋鄂氏所生,生于顺治十年七月初七丑时,死于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酉刻,终年五十一岁。

福全一生是比较有作为的,康熙六年五月封裕亲王,参与议政。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率叛军进扰内蒙乌朱穆秦,福全被任命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八月,大败噶尔丹厄鲁特兵于乌兰布通,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

但是,福全没有乘胜追击,全歼残敌,而是听信了噶尔丹信使的游说,中了缓兵之计,贻误了战机,十一月,福全奉命还师京城被议罪,免去爵位,罚俸三年,撤三佐领,取消议政权。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曾两度随康熙御驾亲征,彻底打败了噶尔丹,福全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亲临其府探视,后来康熙巡视塞外,得知福全病逝,马上返回京城临丧。

福全生前“入而预闻大政,出而诩赞戎机”,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与康熙帝的兄弟之情极为深厚,福全死后,康熙帝曾命画工精绘画像,康熙帝与福全并座于桐荫之下,以示手足同老之意,死后加谥为“宪”,称裕宪亲王,当地称之为“大王爷”。

纯靖亲王陵寝纯靖亲王陵寝位于裕宪亲王陵寝以西100米,建于康熙二十一年,其规制与裕宪亲王陵寝相同。

当地称“三王陵”。

纯靖亲王隆僖(1660-168O年),顺治帝的第七子,庶妃钮氏所生,生于顺治十七年四月二十日丑时,死于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申刻,时年二十岁。

康熙对自己的七弟颇有感情,康熙十三年,即封隆僖为纯靖王,第二年分给佐领,康熙十八年七月纯靖王隆僖病重,康熙帝不但派御医给予调治,还亲临病榻看视。

隆僖病逝,康熙帝十分悲痛,辍朝三日,亲临祭奠,加谥为“靖”,并亲自书写了隆僖的碑文。

康熙二十年,葬于黄花山陵寝。

直郡王陵寝直郡王陵寝位于纯靖王陵寝以西150米,建于雍正十二年,陵址东西宽40米,南北长140米,建有享殿、宫门、宝顶、地宫、环以朱垣,地宫为大理石平砌而成,东西宽1O米,南北进深9.5米,券高7米,有一道宽3.2米,高1.8米的石门,直郡王是夺嫡失败被囚幽死,生前爵位已降至贝子级,所以他的陵寝规制比其他陵寝略为逊色。

直郡王允禔(1672-1734)康熙帝第一子,惠妃那拉氏所生,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午时,死于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卯刻,终年六十三岁。

允禔实为康熙帝的第五子,因前面四个皇子均早殇,允禔在成年皇子中最大,所以列为皇长子。

但其母那拉氏是一位庶妃,不如皇二子允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的身份高,所以允礽被立为太子,继承大统,对此,允禔表面遵从父命,但内心却不服气,一直耿耿于怀。

允禔虽不是皇太子,但在诸多皇子中较为聪明能干,深得康熙帝的器重和爱戴,每次出巡,必带允禔跟随。

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允禔作为付将军随伯父福全领兵征讨噶尔丹叛军。

康熙三十五年,允禔又随父御驾亲征,在历次征战中允禔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其人力大无穷,被人们誉为“神力王”,同年三月被封为直郡王。

康熙三十九年随康熙巡视永定河堤,并主持永定河的疏浚工程。

允禔为夺皇权,继承大统,时刻在寻找机会。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由于“不仁不孝”被废。

由允禔负责看守,允禔以为夺嫡机会已到,便企图利用喇嘛教的“魔胜”巫术加害于允礽,此事被皇三子允祉告发,康熙震怒,斥责允禔“凶顽愚昧”、“乱臣贼子”,井于十一月将允禔夺爵监守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被幽死自己府中。

雍正帝命以贝子例殡葬于黄花山园陵。

恂勤郡王陵寝恂勤郡王陵寝位于直郡王陵寝以西60米,建于乾隆二十年,其规制与直郡王陵寝大致相同。

这里埋葬着恂勤郡王允禵和其子多罗贝勒弘明,陵前立有两统墓碑,记载死者生平(1688~1755年)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初排行居二十三,当地亦称“二十三郡王”。

其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死于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终年六十八岁。

允禵的人生道路极为坎坷,年轻时在政治舞台上曾崭露头角,受到康熙帝的赏识,经常随康熙帝外出巡视,并于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

允禵是在诸皇子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才,三十岁便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西藏,征讨策妄阿喇布坦,转战边陲,屡建战功。

允禵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弟兄结成仇敌。

雍正继位后,允禵自恃功威,对雍正很不服气,拒行跪拜君臣之礼。

雍正摄于允禵的威望只好采取拉拢手段。

于雍正元年五月,进封允禵为郡王,但允禵仍居功自傲,不思改悔。

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弹劾允禵任大将军时苦累兵丁,侵扰地方糜费军币。

夺爵降至固山贝子,发落到马兰峪看守康熙的景陵。

雍正四年五月,允禵被撤回京城,以“不能悔悟,又造大逆之言,遥惑众听”等罪名,将允禵禁锢于景山寿皇殿,直到雍正帝亡。

乾隆登基之后,允禵获释,并于乾隆二年封国公,乾隆十二年元月晋封贝勒,乾隆十三年正月复封恂郡王。

乾隆二十年允禵病折,加“勤”,称恂勤郡王。

悼妃陵寝悼妃陵寝位于黄花山陵寝东北4里处的牤牛山下,靠近孝陵陵寝,建于顺治十五年,建有享殿、地宫、宝顶等,环以朱垣。

此陵寝先后葬有悼妃、贞妃与恪妃,当地称悼妃陵。

康熙五十七年迁葬孝东陵,废了此处园陵,现已夷为平地,遗址尚可辨认。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和硕达尔汗亲王曼殊锡礼之女。

幼年进宫未行册封,即成为顺治之妃。

顺治帝十五年三月死在宫里,追封“悼妃”。

贞妃,董鄂氏,轻车都尉巴度之女。

顺治帝殡天之际,这位痴情妃女竟以身殉主。

康熙继位后,为昭淑德,追封董鄂氏为贞妃。

洛妃,石氏,户部侍郎石申之女,汉族人。

选入宫后受到顺治帝的特殊优待,赐她居住永寿宫,穿汉族服装,册封为恪妃。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甍。

康熙不但给予厚葬,还追封为皇女考恪妃。

太子陵寝太子陵寝位于黄花山陵寝南八华里的朱华山南侧。

这里埋着乾隆皇帝的两个皇子、五个阿哥和一位公主,都是早殇的孩子。

当地称“八仙陵”。

陵园规制宏伟、豪华气派,建有享殿五间,东西庑各五间、宫门外两厢为值班房和神厨库,所有屋顶均饰以绿色琉璃瓦,环以朱垣。

陵园内,三座地宫并列排开,紧密相连。

中间石券埋葬着端慧皇太子永琏,死时仅九岁。

左侧石券埋葬着悼敏皇子永琮,死时仅满两岁。

葬于此券的还有乾隆帝第九子和第十子。

右侧为砖券,内葬有乾隆帝第十三子永王景,十四子永璐及十六阿哥。

乾隆帝的八公主单独葬在宝项前的东南角。

在皇太子陵寝西侧,另有一座十二贝勒陵寝。

埋葬着乾隆的第十二子永王基,永王基生母是皇后乌喇那拉氏,生于乾隆十七年四月,死于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时年二十五岁。

嘉庆四年三月追封为贝勒。

其陵寝归制较小,为布瓦盖顶,比起太子陵大为逊色。

原因在于其母早在乾隆三十五年就被废了皇后的封号,受到冷落,其子地位也就低于其他皇子了。

太子和贝勒两陵寝均毁于民国初年,现陵址成为一片废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