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 恒星时: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立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2. 宇宙:有两方面的含义:哲学上的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无限的宇宙。
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科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
空间尺度100多亿光年,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3.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沿黄道连续二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为回归年。
4. 太阳回归运动: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内有规律的移动。
5. 朔望月:即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朔望月。
6 .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常被用作太阳系范围内计量距离的单位7. 经度:是一种两面角,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和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纬度:是线面角,是本地法线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8. 历法: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协调它们的关系,制定一定的时间序列法则。
9. 天球:天球就是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
10. 引潮力:又称“起潮力”,引起地球上潮汐现象的力。
来源于月球和太阳。
11. 秒差距:即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用符号PC表示。
12. 潮汐:午前和午后的一次海水上涨现象。
13.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14. 太阳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24小时15. 日食: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16月食:地球上看见满月出现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
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17 食季:是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它同食限相联系。
太阳经过食限的这段时间就被叫做食季。
一、主要概念1、宇宙:有两方面的含义:哲学上的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无限的宇宙。
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科学的宇宙是指总星系。
空间尺度100多亿光年,起源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
2、经度:是一种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
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3、纬度:是一种线面角,即直线同平面的交角。
本地发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
4、地平坐标系:就是用来表示天体在天空中的方位和高度及其周日变化。
赤道坐标系分为第一赤道坐标系和第二赤道坐标系,第一赤道坐标系也称时角坐标系,用于时间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表示天体在天球上相对不变的位置,用于编制星表。
5、公历:现行公历即格里历,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历法。
一年有365天(闰年366 天), 12个月,安排有大小月,在400年中安排97个闰年。
&农历:我国的传统历法,一般称夏历或农历。
所谓农历显然是指我国广大农民长期根据它所附载的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进程。
7、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日月相合(或相冲)于黄白交点或附近。
这个附近有一定的限度,它就是食限。
8、食季:是有可能发生日月食的一段时间,它同食限相联系。
太阳经过食限的这段时间就被叫做食季。
9、时差:时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视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值,其值介于_14.4~+16.4之间。
其二是经度不同或时区不同的两地的时间差。
10、法定时:按法定时区确定的标准时,叫法定时。
11、天球:天球就是以观测者为球心,以无限大为半径所描绘出的假想球面。
12、恒星时:春分点时角表示恒星时。
13、地方时:按本地经度测定的时刻,统称地方是,包括地方恒星时,地方视时和地方平时。
地理书上说的地方时通常是指地方平时。
14、太阳回归运动: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内有规律的移动。
15、黄赤交角: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 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而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
16、秒差距:即周年视差为1秒的恒星的距离,用符号PC表示。
17、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常被用作太阳系范围内计量距离的单位18、日食:月球拖着自己的影子绕地球运动。
当它来到地球的向太阳一侧,其影子有时会掠过地面,这时月影扫过地区,人能看到太阳被月轮遮蔽叫日食。
19、月食:当月球绕行到地球的背太阳一侧,碰巧也会地球本影。
这时,在地球上看来满月在天空中失去光辉,这便是月食。
20、历法: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协调它们的关系,制定一定的时间序列二、选择题1. 对于地球自转的速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D)A. 地球自转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B. 地球自转的速度一直在减慢C.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D. 地球自转的速度总的趋势是在减慢,但也有加快的阶段2. 地表从赤道向极地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来越少,造成这种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根本原因是(D)A. 离太阳的远近不同。
B. 纬度大小不同。
C. 地球不停地在自转和公转。
D. 地球是一个球体,地表是一球面。
1、两颗恒星的位置发生变化,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变化的星是(D)A、超变星B 、脉动变星 C 、爆发变星D、几何变星2、黄道和白道不在同一平面内,二者有( A )的交角。
A 5 09’ B、5° 11 C、23° 26,D 、23° 23、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C )。
A、真太阳日B、真太阳日 C 恒星日 D 、回归日4、阳历年(B )是闰年。
A、2031 年B、2060 年C、2034 年 D 、2018 年5、我国的台湾岛属于(C )。
A、海洋岛B、火山岛C、大陆岛D、珊瑚岛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使用的历法是建立在B__基础上的。
A. 恒星年B.食年B. 回归年 D.近点年4.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在天穹上的投影,称为 A ,即月球轨道面与天穹相交的大圆。
A. 白道 C.黄道B. 天赤道 D.黄道面5.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即从东半球进入西半球,日期应(D)A. 加上一天。
C.从早上开始。
B. 不变。
D.减去一天。
6. 理论上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A)A. 180O 经线。
C.A 和B。
B. Oo经线。
D.本初子午线。
7. 地球赤道面无限扩大与天穹的交线称天赤道,它与黄道的两个交点,称为___C___。
A. 冬至点和夏至点B. 近日点和远日点C. 春分点和秋分点D. 二分点和二至点8.太阳活动有时剧烈,有时较为缓和,平均以 D 为活动周期A. 50 年 C.12 年B. 100 年 D.11 年9. 对科里奥利力大小的表述下列哪种是正确的(A)A. 科氏力的大小与水平运动物体的质量、速度和所在的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B. 科氏力的大小与水平运动物体的质量、方向和所在的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C. 科氏力的大小与水平运动物体的质量、速度和所在的地理纬度的余弦成正比。
D. 科氏力的大小与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和所在的地理纬度的正弦成正比。
10. 月球引潮力所造成的海洋潮汐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是(C)A. 起加速作用。
B. 不起任何作用。
C. 起减速作用。
D. 起推动作用。
11. 地核是指从A到地心的部分。
A. 古登堡面 C.地慢B. 莫霍面 D.岩石圈12. 太阳视运动在天穹上移动的轨迹叫做(C)A. 白道 C.黄道B. 白道面 D.黄道面13. 地球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是由于 _____ B_产生的。
A. 地球自转B. 地球自转和公转C. 地球公转D. 地球运动14. 类木行星的共同特点是(C)A.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慢、卫星数目多。
B.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目少。
C. 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目多。
D. 体积大、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目多。
15. 当地球运转至夏至时,晨昏线切过(D)A. 北极点。
B. 66O33' N纬线圈。
C. 66o33' S纬线圈。
D. B 和C。
16.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附近时(C)A. 最慢。
C.最快。
B. 平均状态。
D.稍快17、月球连续两次在同一地上中天的周期为(D )。
A、平太阳日B、真太阳日C、恒星日D、太阴日18、如果夏至日后的那个朔望月没有中气,按我国农历,则该月的月名为(D )。
A、五月 B 、闰五月C、六月D 、闰六月19、恒星年的真正长度为(A )。
A、365.2564 日B、365.2422 日C、365.2596 日D、346.6200 日20、北斗七星的斗柄授时法则中的斗柄西指,天下(C )。
A、皆春B 、皆夏C 、皆秋 D 、皆冬21、约占全球陆地面积30%的洲为(D )。
A、非洲B 、北美洲C 、南美洲D、亚洲三、问答题1. 为什么时角向西度量,而赤经向东度量?时角向西度量使天体的时角“与时俱进”,用以度量时间;赤经向东度量“与日俱增”。
2. 为什么绝大多数恒星的绝对星等高于它们的视星等?10秒差距在恒星世界是“咫尺之距”。
只有为数不多的亮星位于这个距离之内,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恒星来说,其绝对星等高于它的视星等。
3. 简述东西方四季划分的方法和特点。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
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4 •简述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及其后果。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点相同均为每小时15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在同一高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在同一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高度增大而增大。
后果:造成天体的周日运动,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水平偏转。
5. 简述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特点。
划分四季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古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在我国出版的日历上,公元纪年的日期旁边,还标着一种农历,这种历法也叫夏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历”。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
在天文上,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气象上,通常以阳历的3月到5月为春季,6月到8月为夏季,9月到11 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
五代的特点:热带:天文上的低纬地带,在南北纬23° 26'之间,跨纬度46° 52',占地表面积的39.8 %。
有直射阳光,终年常夏无冬,昼夜长短变化小,白昼长为10时35分〜13时25分。
温带:天文上的中纬地带,在南北纬23° 26'与南北纬66° 34'之间。
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 08',合占地表面积的51.9 %。
这里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昼夜长短变化大,白昼长的变化幅度为2时50分到2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