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化关怀是产品设计的灵魂

人性化关怀是产品设计的灵魂

第25卷第1期2007年1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25No.1J an2007人性化关怀是产品设计的灵魂魏 雄 辉(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人性化是产品设计的灵魂。

设计师也一直在通过各种设计语言和设计手段,试图满足产品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美好愿望。

本文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设计的人性化关怀,揭示了设计不仅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产品使用者的人文关怀融入到设计实践中,体现物质的精神因素,使之服务于人类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性化;人文关怀;情感需求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7)01-0111—04 收稿日期:2006-09-05作者简介:魏雄辉(1964- ),男,福建泉州人,讲师。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对精神文明的高质追求,人们对社会产品的设计要求已不再只停留在满足实用与适用上,而是对其变得更加苛刻和挑剔,这种要求集中体现在追求满足人性的需求上,其中还掺杂着设计师情感方面的因素。

这种将人的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在消费者欣赏与享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以获得精神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我们称之为“情感设计”[1]。

它要求设计物要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而且要在审美、情感、文化、精神等心理层面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

当代艺术设计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乏有这方面的论述。

美国的普罗斯在对设计的论述中还特别强调对“人性”的阐述。

并把“人性”作为设计的第四维因素。

世界各国对人性化设计的倡导正愈演愈烈,并为大势所趋。

我国在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类作品征集中也明确地提出其设计主题“和而不同———设计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它充分体现了设计权威人士和政府官员对未来设计师的殷殷希望,同时体现了未来设计的方向。

在现代设计中,功能、技术、结构、经济等方面适用性或合理性问题的解决虽仍然是设计中的重头戏,但是当先进的电脑技术成为当今设计领域的技术主流时,表达设计技术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再是设计家们的难题,至少可以说,技术因素在当今来说,要掌握它还是比较容易的。

设计的技术难点,已经转移到对产品功能上和情感上的设计。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向人们预示了人类需要高情感的技术设计,他说:“我们社会里的高技术越多,就越希望创造出高情感的环境,用技术的软性来平衡硬性的一面……”[2](P308)。

产品功能上和情感上必须做到满足人性的需求,必须加入人性化关怀的因素,那才是人性化设计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任何设计的发展都不应以牺牲个性、人性和精神需要为代价,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

一、人性化的设计在产品内容上的表现1、造型造型是产品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产品设计也被称作“产品造型设计”。

其设计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定的外形特征得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反复推敲造型的艺术性和功能性,从物体本身表形和结构的各细微之处去感悟人与物的互动体验,由此升华到情感磁场,为物所吸引。

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还具体反映在设计物的造型是否适用于使用者的舒适要求,是否在产品中融入了设计师的自然情调和人文关怀。

2、色彩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必须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也只有通过形状的体现,色彩才具有具体的意义,但色彩又具有其自身强烈的个性语言,其主要表现在反映附属物精神和趣味方面。

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对色彩是这样表述的:“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

”[3]现在设计的任何一款手机,都有可以更换色彩外壳的功能。

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由于人们对某一色彩看得久了,自然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就有想更换颜色的冲动,所以,一部手机备用几款颜色,符合人的正常心理需求。

苹果公司最近设计的ipod系列,也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了十几种倍受年轻人喜爱的粉色,是向年轻一代传递一种时尚、活泼、典雅的感觉,也是表达对时尚一族的亲和力。

因而,色彩是成为产品设计人性化表达的主要因素。

袁运甫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如果没有造型和色彩方面的感悟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设计家的。

”[4]由此可见造型和色彩之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3、装饰现代的设计虽然力求简洁、实用,提倡少装饰,但适当的装饰不但不会影响产品的美感,反而能够增加产品设计的趣味性和个性特征,从而使产品在外观上不至过于简单而变得冷漠无情。

尤其是在儿童产品设计上,可以更多地追求趣味性的装饰风格,如可以在儿童床的设计上点缀些“树木”、“水果”、“动物”之类的装饰物,让小朋友们喜欢上它们,以此体现对儿童小朋友们的关爱。

4、材质材料质感是影响产品质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在设计中通过对材料的精心调整和选用,使之体现出产品的优良品质,或者加入自然和天然的材料,以增加自然情趣,这样,在当今人类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大背景下,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另外,对材料的合理使用还反映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所谓“绿色设计”就是在设计一个产品时考虑它是否可以“再生”利用,而不至于在使用过后成为环境污染源。

对材料的认真选择,体现出设计师对自然界的温情关怀。

5、功能通过设计师对设计产品功能的研究和开发,在功能上渗透平等、正直、关爱等人文思想,使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亲切与温馨,让人人都倍受尊敬和关怀,这就要求设计者只有用心去关爱人生,关注人性,才能以情感人,最终你的设计才能受到众人的拥护和喜爱。

比如,我们可以设想把会鸣叫的水壶的叫声设计成悦耳的和声,不至于使人在使用时因其尖锐的叫声而惊慌;给儿童使用的专用剪刀设计一个套盖以免刮伤小手;给老人们使用的拐杖设计一段发光柱以便于晚上走路时照明……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尽可能地体现在设计的细微之中。

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群体会到来自设计界的人文关怀和人与物的和谐亲近。

二、产品人性化的主要设计原则1、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现代设计是科学与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合理结合。

这种结合使设计涉及到物质、精神和艺术等诸层面的文化因素,并依赖于功能学、技术学、心理学、材料学、市场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科学要素。

运用科学技术使设计具有合理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创造艺术性使设计具有必要的美感;人性化对设计的要求使产品充满人文关怀,成为设计物与人和谐相融的桥梁。

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的因素,都会使设计走向极端。

早期的产品设计就是由于太追求产品的功能性而忽略了人性化、多样化的设计,才使得产品属性呈现单一而冷漠、产品造型千篇一律而受到时下青年一代的鄙弃。

相反,20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又太过于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和装饰化,忽视了产品的功能性设计,使设计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设计出来的产品最多只适合于商场的摆设而不适合于家庭生活的使用,成了名副其实的“概念设计”。

产品的设计完全脱离了人群,实际上也就是脱离了市场,产品设计出来却没人使用,能谈得上人性化设计吗?显然是不能的。

2、人与物相互融合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把人类的审美意识、情感意识等人文因素融入到产品物中,使设计物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因素,呈现产品(物)的“人211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月 格化”。

设计师在设计时所传递的人类情感、文化、意识等精神因素,又是借助所设计的产品(物)来表达的,是人类精神因素的“物质化”。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使设计物“人化”和使设计者“物化”的高度统一,两者互为交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追求设计中“人化”和“物化”的统一就是追求设计的人性化语言,设计师所要解决的就是使“人化”和“物化”的过程进行得更顺畅些、更和谐些,以达到“人物合一”的高度境界。

3、以人为本设计者首先是人,设计出来的产品使用者还是人,人是产品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因此“人”才是设计的中心。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对不同的服务人群要怀有同样的关怀程度。

设计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其设计的人性化程度。

设计教育家李砚祖曾在他的艺术设计论著中提出“我们为什么设计”、“我们设计什么”、“什么是好的设计”等诸多问题,就是为了解决“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

他认为,人类处于技术水平、市场需要、美学趣味等条件不断变化的今天,很难有永恒评判的标准,但有一点则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对人的全力关注,把人的价值因素放在首位。

这种设计观点不正是强调设计对人性化的关注和重视吗?4、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弱势群体指的是老、弱、幼、残等社会人群。

弱势群体因其生理、心理和适应整个社会环境的能力都显得比普通人群来得迟缓和不便,在生活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他们想做的事。

老人、孕妇、儿童、智障和残疾者,这部分弱势群体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产品对他(她)们来说根本就不合适,因此,设计的人性化更应该在关注弱势群体这方面做得细致入微,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消除由于身体不便带来的障碍。

如专为下身瘫痪的残疾人设计的扶椅式坐便器;专为脚残人设计的轮车;专为盲人设计的电脑键盘……就充分考虑到残疾人在各自方面的生理需求,它既亲切又方便,在心理上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国外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计思想已经相当普及,日本1997年生产的适合老年人的“坐式沐浴器”、美国设计师哈里设计的供残疾人使用的电脑键盘、日本三家公司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设计的“儿童餐具”等等,就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特点的设计案例[5](P155-192)。

而我国在这方面则相对比较滞后,但正逐步得到重视。

为弱势群体进行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5、顺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人性化因素的注入,并不是设计师的“一厢情愿”,而是社会的需要和消费市场对设计的内在需求,设计师要做的就是顺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要,创造出更多新的人性化的产品。

比如,正当社会流行各种M P3时,在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方便的同时,许多消费者不免对其偏小的容量而叹息,随着消费者需求量的增加和市场更高的祈求,苹果公司适时推出更加时尚、容量更多的ipod系列产品,一下子占据了MP3的高端市场。

这就是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们抓住市场契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设计的ipod系列产品的市场定位。

因此,设计师必须在深入研究不同消费者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的需求上多花点心思,将其充分考虑到设计中,以特有的设计手段和表现形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6、以人体工程学为科学标准人体工程学是根据人的自身条件和成长因素,在综合技术科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等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设计领域里用以研究人与物之间密切关系的一门系统化的自然实用科学。

具体表现在产品设计中,要能使人们更方便、更舒适和更合理地使用该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