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

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

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
考古资料证实,在远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遗迹。

1958年在曲江马坝发现的“马坝人”,为一个中年男性头骨化石,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属于“古人”的早期类型,是已知最早的岭南古人类;经测定,其年代距今12.9万年左右。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西樵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细石器,而在粤北、粤西现的与西樵山文化同期的一些洞穴文化遗址中,出土一批粤属年代最早的陶器残片。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曲江“石峡文化”遗迹中,出土了人工载培稻品种以及石斧、石锛、石铲等磨制精良的农业生产工具,这被考古学家视为当时岭南锄耕农业趋于发达的标志。

考古发现不仅反映了“百粤杂处”的岭南一直生存着被称为“越(粤)人”或“越(粤)民族先民”这一基本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在多元的中华文明之源中,岭南文明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源。

在中国古代,岭南地区是为一个偏远荒服的地方。

北有五岭与中原相隔,南有汪洋与海外相分,因而非常封闭。

但是,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岭南地区的安稳平和的环境,中原的大量移民进入到岭南地区,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隋唐两代,中原人南迁的势头逐渐减弱,已不再有类似秦汉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现象。

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北方烽火连天,土民纷纷难逃避难,出现了历史上第三次移民高潮。

这次高潮在南宋灭亡时达到空前规模。

在两宋移民高潮中,南雄州保昌县(今南雄市)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昌县位于粤北,是由大庾岭路进入岭南,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要冲。

保昌县沙水村有一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在宋代历史变迁中,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陆续流徙岭南腹地,落籍珠江三角洲一带,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珠玑巷是中原人开拓南疆的一个中转站,它因此也成为联系中原和岭南,具有民族南迁的象征意义的地方。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也叫朱杞巷。

唐代以前就已存在。

唐敬宗时改为珠玑巷。

珠玑巷虽得名于唐代,但在两宋南迁高潮中,中原人“至止南雄”,对珠玑巷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地理方面的原因之外,也因为故乡京城有同一地名的里巷,这对于南雄珠玑巷之所以能聚居大批
中原人并名扬天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仅南雄有珠玑巷,广州、潮汕一带也有珠玑巷地名,表明了南迁的中原人眷恋故土的情感。

珠玑巷民族南迁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宋末至南宋初,中原人迁居南雄,建设珠玑巷。

北宋末金兵攻陷汴京,先后掳去钦宗、徽宗二帝,中原大乱。

士民们一部分随高宗流转东南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佑太后走赣南。

太后不久回临安,随行士民在动乱中渴望有一处安居之地,于是继续往南越过大庾岭,在南雄珠玑巷落户。

南宋统治的确立,使江南暂无战事,岭南地区更为平安,珠玑巷在百余年中逐渐繁荣起来。

第二阶段是南宋末期,已在珠玑巷落户的居民为避战祸再次南下,流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南宋末珠玑巷移民,是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集中的一次。

在长达七年的战乱之中,珠玑巷一线交通要道及附近地区的居民走避一空,倾巢南下。

有的还漂洋过海,流落海外。

南宋末,元军南侵,战乱又起,士民开始流徙。

宋恭帝徳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临安失守,元军趁势南下,元将攻陷南雄、韶州,珠玑巷居民纷纷逃散。

南宋末的逃难民众中,较为著名的是罗贵等97人。

尽管有一些具体细节有待考证,但宋代中原人南迁珠玑巷,又从珠玑巷流转珠江三角洲各地,这个历史事实却是确定无疑的。

据史书记载,岭南的很多名人学士、世家望族,其祖先都是由中原迁至珠玑巷而后又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的。

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也都是珠玑巷南迁族人后裔。

珠玑巷后裔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经济开拓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他们开垦荒地,治理滩涂,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手工工艺,开办学校,传播文化,为岭南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可见,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而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

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一方面是指中原人民迁往南雄珠玑巷,另一方面是指南雄珠玑巷的人民迁至珠江三角洲。

可见,珠玑巷与岭南的移民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同时也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珠玑巷移民也成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一支。

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岭南地区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并在近代闪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