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中国当代性学发展的萌芽阶段(1949-1979)----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一)邓明昱博士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性学空间并未完全封闭。
公开出版的一些性知识书籍,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与此同时,地摊书摊还出售着四十年代的一些情色书刊和裸体画册。
1954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在座谈节育问题时曾说,卫生部可以卫生常识名义专门编写一些技术性的小册子,宣传节育知识。
1955年出版的由北京协和医院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医生编写的《性的知识》,是中华人民MDCFGH共和国建国后第一本有关性知识的书籍。
最早的一版内容较为丰富。
比如,有男女生殖器官性交状态时的剖面图,还介绍避孕套的用法。
然而,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把性和罪错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性知识的获取日渐困难。
1957年改版的《性的知识》里,删掉了一些内容和很多图片。
与此同时,生活作风问题的性质被空前严重化,可以用来打击一切男女。
尽管《性的知识》在中学生中广泛流传,但只是偷偷摸摸地看。
一旦被发现,要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严厉批评。
1963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召集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皮肤性病专家王光超教授等十来位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
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給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周恩来还说,要在女孩子来月经之前,男孩子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
从1963年起,叶恭绍教授等在一些报刊上介绍了一些性发育、性卫生的知识,反响十分强烈。
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收到全国各地青少年的一千多封信。
开始,叶教授每天一封封回信。
后来因为信太多,只好整理成文公开发表。
当时,在全国带动了性咨询的研究。
即后,在中学讲授性卫生知识课,也逐渐开始。
1966年“文革”开始,刚刚萌芽的性咨询和性教育被打入冷宫了。
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医生编写的《性的知识》受到批判。
其中一个作者在还挨整了,就是因写了这本书,被说成是流氓。
1973年,周恩来又向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询问实施性卫生教育的情况。
并且要求中学教材上不仅要有这一章的内容,而且在讲课时应有大幅彩色男女生殖器的挂图,便于形象说明。
尽管当时中学二年级的《生理卫生》课本有“生殖器官”这一章,还加了插图,但在大多数中学,仍未讲授。
当时,王文彬医生等编写的《性的知识》,仍然在大、中学生中流传。
这是一位朋友在2003年写的一篇文章:“30年前(1973年),我正上高一。
那时,班上有一本《性的知识》在传阅,一时间搅得我六神无主,一种本能的渴望驱使我期盼那本小册子能早点传到我的手中。
于是,上课时我开始分神了。
终于,有一天上晚自习时,这本书传到我这儿了。
我像做贼似的夹着那本被揉得十分破旧的小册子,躲到厕所里,蹲在那里假装“方便”,慌慌张张地看了起来。
灯光虽然昏暗,但我看得却非常清楚,特别是看着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图解,眼珠子都快冒出来了......”在“文革”期间,年轻人谈情说爱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公开约会被视为思想品质不好,他们只能以“谈工作”为借口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必须是致以革命敬礼。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性学研究和应用几乎处于空白,性教育也几乎等于零。
尽管少数医学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也默默地把性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人们解除性苦恼,但只是一种“半地下”工作。
严格地说,中国当代性学的兴起,是八十年代才起步的。
首届全国性心理健康教育讲习班(1988年,广州)主要教师。
左起:北京医科大学王效道教授、重庆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邓明昱助研、南方性学研究所所长胡廷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潘绥铭讲师中国当代性学发展的起步阶段(1980-1985)----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二)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性学的起步是以性教育为突破口的,然后逐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性咨询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行学科和侧重面不同的性学研究。
八十年代初期的性教育,以报刊的科普宣传为主要形式。
一批从事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专业人员,针对人们生活中反映出的各种性问题,撰写了一些科普文章。
一些性教育的书籍也开始问世。
1980年第1期《科学画报》刊登了北京医院郎景和医生写的《新婚性卫生》一文,人们在小范围内欢呼:性禁区被打破了。
1980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江西胡廷溢编著的《性知识漫谈》,该书于1985年和1988年再版,发行总数达280万册。
1980年8月,王文彬等编著的《性的知识》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到1981年3月发行总数达560万册。
1980年,两个表面看起来与性无关的事物却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
其一是新《婚姻法》的颁布,其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
由此,确立了公民离婚自由的权利,感情(包括性和谐)因素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二是,从这一年开始,“计划生育与独生子女政策”成为国策。
计划生育政策使避孕和流产在中国合法化而推广顺利,并冲击了性的“唯生殖论”以及传统性道德,性的目的也随之从生儿育女过渡到“性的快乐主义”,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中国人性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技术原因就是生育与性的分离。
这个时期,有一本重要的性学专著出版。
这就是1982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教授等编译出版《性医学》一书。
这本书是根据美国医学院校的教科书《性医学教程》编译的,书中删除了“同性恋”全章,同时删去的还有变性欲、异装癖等3章。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性医学和性治疗在中国的开始。
另一篇重要的文章发表,是《父母必读》杂志于1983年第4期发表的著名而少卫生专家叶恭绍写的“周总理关心性教育”。
文章回顾了周总理从1963年到1975年对青春期性教育的多次指示。
并提出,在女孩月经初潮前、男孩首次遗精前,应该让他们了解性卫生知识。
这对孩子们的生理保健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这篇文章,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吹响了号角。
1983年,中国大陆完成了首例变性术(男变女)。
该病例由北京医学院阮芳赋安排、北京安定医院杨华渝医生作精神病学鉴定、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王大玫和夏兆骥医生手术完成,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
不久,上海长征医院也开展了变性手术。
1984年,在全国婚姻家庭座谈会上,费孝通等著名社会学家就性问题进行了社会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教育的必要性。
同年,中国军队系统举办的全军首届医学心理学师资班在福州开班,由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王效道(时任全国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主持教学。
王效道与杨华渝商定,编出《性心理卫生》教材,由杨华渝主讲。
该课程原定只讲两个单元,但学员反映热烈,要求多讲。
于是晚上加班讲课并讨论。
之后,全国各地的医学心理学讲习班,都把性心理卫生纳入讲题,为开展性教育培训了许多师资。
1985年,北京医学院阮芳斌主编的中篇科普书《性知识手册》出版,是当时最全面地性教育书籍。
同时,从西方引进的“性学”书籍和文章开始在中国公开出版。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性学三论》等著作被译介到国内,掀起一阵弗洛伊德热。
这一年(1985年),全国各地的性学和性教育的讲习班及专题讲座纷纷涌出,下面几例是至今仍在从事性学研究和性教育的专家教授:北京:研究生毕业才不到一年的青年教师潘绥铭,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性社会学”课。
一时间,几乎成为人民大学的爆炸新闻。
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但也有人劝他停课,也有人审查他的身份。
他坚持讲授“性社会学”课,从此走向性社会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上海:上海计划生育协会和上海社会学会在上海中医学院举办了性教育讲习班,洪嘉禾、蒋蕴芬、刘达临、姚佩宽、樊民胜等担任讲员。
尽管这只是学会的一些社会活动,但听众反映强烈,讲习班办了好几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主讲人之一刘达临(时任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杂志编辑)也从此走向性人文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西安:青年医生王友平,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并由陕西医学会出面,举办了“性心理卫生”的讲座。
社会反响很好。
王友平也从此走向性心理卫生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重庆:在当年召开的四川省心理学会年会和重庆市心理学会年会上,刚从医科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青年医生邓明昱,主讲了“性心理卫生与性教育”。
出席会议的教师、医生、科研人员反应热烈,要求多讲。
于是,晚上加班讲课,并展开讨论深夜。
深夜12点以后,还有一些会议代表要求个别咨询。
然后,邓明昱在近10所大学面向大学生讲授了“大学生性心理卫生”。
尽管有的学校领导也提出非议,但学生和多数老师反应良好。
他的论文“试论我国性心理学的普及与研究”在全国第四届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上交流(1985年11月,广东肇庆)。
邓明昱也从此走向性心理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中国性学会(筹)第四届学术会议于1990年6月在广西桂林召开。
图为学会秘书长邓明昱研究员作专题报告中国当代性学发展的开创阶段(1986-1993)-上篇----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三)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是自发的,并注重于个人专业的特点。
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日益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1986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已近100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已超过500篇,在科普报刊上发表的性教育文章近800篇。
在这种形势下,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需要相应的专业学术团体进行组织和协调。
1986年6月,在上海计划生育协会下成立了上海性教育研究会(二级学会),洪嘉禾任会长,蒋蕴芬、刘达临等任副会长。
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性学团体。
1986年10月在江苏太仓,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召开全国首次性知识教育研讨会,会议由吴阶平教授主持。
会议确定了中国性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重点等一系列问题。
1986年底,中国性学史上的最重大事件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性学学术团体—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筹备成立,这就是中国性学会的前身。
1986年11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全国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交流了邓明昱、王友平、王向群、邸晓兰、罗正理等10余位青年学者关于青少年性教育的论文。
与会代表倡议,筹备成立“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并推选邓明昱和王友平牵头组织。
当时邓王二人都是不满30岁的青年医生,自知难以胜任全国学术团体的牵头工作。
邓明昱此时正在北京医科大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师资进修班进修。
他将这一信息带回北医,分别与诸位老师商议。
时任北医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的王效道教授欣然承担了这一重任。
12月,“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筹备组成立,王效道任组长、邓明昱任总干事、王友平任副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