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优化方法 第四章(遗传算法)

最优化方法 第四章(遗传算法)


一、遗传算法简介
达尔文 (Darwin) 的进化论:自然选择原理
自然选择就是指生物由于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使得
有利于一些个体的生存,而不利于另外一些个体生存的
演化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遗传:子代和父代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状,保证物种的 稳定性; 变异:子代与父代,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总有差异,是生 命多样性的根源;
选择运算 个体评价 交叉运算
变异运算
群体p(t+1)


解集合
二、标准遗传算法
标准遗传算法的主要步骤
Step1 根据优化问题的特点对优化变量进行编码,随机产 生一组初始个体构成初始种群,并评价每一个个体的适配值; Step2 判断算法收敛准则是否满足。若满足则输出搜索结果; 否则执行以下步骤; Step3 根据适配值大小以一定方式进行复制(选择)操作; Step4 按交叉概率 pc 执行交叉操作; Step5 按变异概率 pm 执行变异操作; Step6 更新种群,返回Step2.
二、标准遗传算法
标准遗传算法算例---手工计算
max
s .t.
2 f x1 , x2 x12 x2
x1 0,1 7 x2 0,1 7
编码:二进制编码 基因型X= 1 0 1 1 1 0 对应的表现型是:X= 5, 6
二、标准遗传算法 ① ② 个体编号 初始群体 i P(0) 1 2 3 4 011101 101011 011100 111001 ③ x1 3 5 3 7 ④ x2 5 3 4 1 ⑤ f(x1,x2) 34 ∑fi=143 34 fmax=50 25 f=35.75 50 ⑥ f i/ ∑ f i 0.24 0.24 0.17 0.35
死后,20世纪初另外的科学家重新发现这个定律之后,
孟德尔的工作的重要性才被大家了解。
一、遗传算法简介 遗传学时间表 遗传学的发展 1859年 查尔斯· 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1865年 格雷戈尔· 孟德尔发表文章《植物杂交试验》
1903年 发现染色体是遗传单位 1927年 基因的物理变化叫做基因突变 1931年 交叉互换导致了基因重组 1944年 分离出遗传物质DNA(那时叫做遗传要素) 1953年 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8年 试验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 1961年 提出三联体遗传密码 ……
X:
5.80
6.90
3.05
3.80
5.00
T
x [5.08,6.90,3.50,3.80,5.00]
二、标准遗传算法 浮点数编码方法中,必须保证基因值在给定的区间限 制范围内,遗传算法中所使用的交叉、变异等算子也 必须保证产生的新个体也在区间限制范围内。 当用多个字节表示一个基因值时,交叉运算必须在两 个基因的分界字节处进行,而不能在某个基因的中间 字节分隔处进行。
l
U max U min l 2 1
二、标准遗传算法 参数编码时的对应关系
00000......000000 0 00000......000001 1 ................. 11111......111111 2l 1
设某一个体的编码是 则对应的解码公式为
个个体的适应程度被评价,通过自然选择和变异产 生新的生命群体,该群体就是下一代的个体。
一、遗传算法简介 遗传算法与自然进化的比较
自然界
染色体 基因 等位基因 染色体位置 基因型 表现型
遗传算法
字符串 字符,特征 特征值 字符串位置 结构 参数集,译码结构
进化过程三种运算:选择、交叉、变异
一、遗传算法简介 群体p(t) 遗传空间 解空间
二、标准遗传算法
二、标准遗传算法
标准遗传算法的5要素---初始种群
根据问题固有知识,设法把握最优解所占空间在整个 问题空间中的分布范围,然后,在此分布范围内设定 初始群体。 先随机生成一定数目的个体,然后从中挑出最好的个 体加到初始群体中。这个过程不断迭代,直到初始群 体中个体个数达到要求。 一般情况下,遗传算法在群体初始化阶段采用的是 随机数初始化方法。 群体的多准遗传算法
编码原则 有意义积木块编码原则:应使用能易于产生与所求 问题有关的且具有低阶、短定义长度模式的编码方 案。 最小字符集编码原则:应使用能使问题得到自然表 示或是描述的具有最小编码字符集合的编码方案。 编码规范
完备性:问题空间中的所有点都作为遗传空间中的 点表现。 健全性:遗传空间中的染色体对应所有问题空间中 的候选解。 非冗余性:染色体和候选解一一对应。
解码: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映射。
一、遗传算法简介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借鉴
对于一个优化问题,一定数量的候选解(生命个体)
被表示为抽象的数字串(染色体),通过进化向更 好的解发展。 候选解一般为二进制数字串(即0和1),但也可能 有其他表示。一开始,生命个体完全随机产生,之
后一代一代的进化,在进化过程中的每一代,每一
二、标准遗传算法
标准遗传算法的5要素
编码:解空间 遗传空间 初始种群生成:随机生成 适应度函数设计:遗传空间 解空间 遗传操作设计:选择、交叉、变异
控制参数设定:交叉概率:0.4 - 0.99;
变异概率: 0.0001~0.1;终止代数: 100~500; 种群规模:20-100。

简介

遗 传 算 法

标准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理论
改进遗传算法
一、遗传算法简介 模拟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发展规律,借鉴生物界自然 选择原理和自然遗传机制而形成的一 种迭代式自适应 概率性全局优化搜索算法。 简单易懂、通用、鲁棒性强、适合并行处理,可用于 解决各种复杂优化问题。 70年代初期美国 密歇根(Michigan)大学John Holland教 授首先提出。 以《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1975)出版为标志。

U min U min
U max
X:
l
bl bl 1 bl 2 ... b2 b1
U max U min x U min ( bi 2 ) l 2 1 i 1
i 1
二、标准遗传算法
二进制编码优点
编码、解码操作简单易行; 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便于实现; 符合最小字符集编码原则; 便于利用模式定理对算法进行理论分析。
二进制编码缺点
二进制编码存在着连续函数离散化的映射误差。编码 串长度较短,达不到精度;而编码串较长,会使遗传 算法的搜索空间急剧扩大。 二进制编码不便于反映出所求问题的特定知识,不便 于开发出针对问题专门只是的遗传运算算子 不便于处理非平凡约束条件。
二、标准遗传算法
浮点数编码
浮点数编码方法,就是指每个基因值用某一范围内 的一个浮点数来表示,个体的编码长度等于其决策 变量的个数。因为这种编码方法使用的是决策变量 的真实值,所以浮点数编码也叫真值编码。 若某一个优化问题含有5个变量,且每个变量都有边界, 基因型 表现型
一、遗传算法简介 遗传学基本概念及术语 基因:染色体的一个片段,通常为单个参数的编码值。 基因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中所占据的位置,同一基 因座可能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染色体:携带基因信息的数据结构,简称个体。 基因型:遗传因子组合的模型,染色体的内部表现; 表现型:由染色体决定性状的外部表现,基因型形成 的个体;
111111
111001 111010
7
7 7
7
1 2
98
50
fmax=98
f=58.75 53
0.42
0.21 0.23
二、标准遗传算法
标准遗传算法的5要素---编码
遗传算法不能直接 处理问题空间的参 数,必须把它们转 换成遗传空间的、 由基因按一定结构 组成的染色体或个 体。这一转换过程 实际上是将问题空 间转换为GA空间。
一、遗传算法简介 个体:指染色体带有特征的实体;
种群:个体的集合,该集合内个体数称为种群的大小;
种群大小:种群中个体的数量,也叫群体规模。 适应度:个体性能的数量值,度量某个物种对于生存环 境的适应程度。 选择:指决定以一定的概率从种群中选择若干个体的操 作; 复制:细胞在分裂时,遗传物质DNA通过复制而转移到 新产生的细胞中,新的细胞就继承了旧细胞的基因;
一、遗传算法简介 交叉:在两个染色体的某一相同位置处DNA被切断,其 前后两串分别交叉组合形成两个新的染色体。又称基因 重组,俗称“杂交”; 变异:在细胞进行复制时可能以很小的概率产生某些复 制差错,从而使DNA发生某种变异,产生出新的染色体, 这些新的染色体表现出新的性状; 编码:表现型到基因型的映射;
111011
1 1 1 1 0 1 0 1 1 0 0 1
6
交叉 变异
111010
0 1 1 1 0 1 1 1 1 0 0 1 0 1 1 0 0 1
0 1 1 1 0 1
二、标准遗传算法 ⒁ 子代群体P(1) 011101 ⒂ x1 3 ⒃ x2 5 34 ⒄ f(x1,x2) ∑fi =235 ⒅ fi/∑fi 0.14
二、标准遗传算法 ⑦ ⑧ ⑨ ⑩ 选择次 选择结 配对情 交叉点 数 果 况 位置 1 011101 ⑾ ⑿ 交叉结 变异 果 点 011001 4 ⒀ 变异结果 011101
1
1
111001
101011
1-2
3-4
1-2:2
3-4:4
111101
101001
5
2
111111
111001
2
111001
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具有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保留, 不具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