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始皇死因的未解之谜

秦始皇死因的未解之谜

秦始皇死因的未解之谜——读《史记》有所得摘要: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是因病去逝,还是另有隐情?本文通过对《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等篇章的研读,提出自己的推想,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秦始皇未解之谜正文: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

纵观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内平醪毐,诛吕不韦;外灭六国,北却匈奴,南击百越,履至尊而制六合,四夷臣服;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堪称千古一帝。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却最终病死于出巡的路上,年仅50岁。

秦始皇死后,其传位诏书被篡改,其册立的太子扶苏被矫诏赐死,其忠臣良将被诛杀怠尽……所有这一切都给秦始皇之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阴影,笔者在仔细研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等篇章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一个与正史记载截然不同的推想。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秦始皇之死的:“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

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

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百官奏事如故……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语具在李斯传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郦山。

”①然而,就是这些看似明确的记载却给我们留下了层层疑点。

首先,这次出巡的原因与以前大不相同,既不是为了宣扬武力,也不是为了封禅泰山,更不是为了寻求那飘渺的不老仙药,而是为了避难。

不错正是避难,很难想象这位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皇帝的出行是为了避难。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

使者奉璧具以闻。

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

”②于是才有了这次出巡。

其次,秦始皇的病来的也十分蹊跷。

秦始皇嬴政并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帝王,正好相反,他的身体还相当的健壮。

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秦王政二十年时发生的荆轲刺秦王事件,面对荆轲的刺杀,秦始皇不仅成功的摆脱了荆轲的刺杀,还在群臣的帮助下击败了荆轲。

而且皇帝出巡,御医必常侍于左右,以秦始皇的强健体魄再加上众多御医的精心照顾,又怎会轻易得病,最终落了个病死他乡的结果呢?其中必有隐情。

第三,秦始皇在平原郡得病后并未就地修养,而是又急行了一百四十多里到达沙丘,在沙丘宫中养病,最后死于沙丘宫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沙丘宫的地理位置极其荒凉。

战国时,赵武灵王就是被围困于此,最后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由此可见此处与外界隔绝的程度。

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不测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并且就在此时,秦始皇的亲信大臣——上卿蒙毅却因为秦始皇的病而还祷山川未还,秦始皇的身边仅余公子胡亥、赵高、以及私心极重的李斯。

这一系列境况的形成到底是秦始皇的意思,还是某些人的有心之举?第四,纵观秦朝灭亡的过程,我们发现赵高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始皇死前已经下诏立公子扶苏为太子,可是诏书却被赵高扣下。

秦始皇死后,赵高先后说服了胡亥和李斯篡改了诏书,他们矫诏杀死了公子扶苏,伪造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合谋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直到回到咸阳掌握了政权后才公布消息。

胡亥即位后,有着拥立之功的赵高最受器重,任郎中令,守卫宫殿门户。

皇权的更替向来是伴随着血腥与杀戮的,赵高的屠刀第一个就指向了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在朝中也权高位尊,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而且赵高与蒙恬、蒙毅兄弟有宿怨,最终蒙毅、蒙恬遭到了赵高的毒手。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的心病去了一大半,便将屠刀转向了秦朝的宗室。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③接着他又设计杀害了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皆决于高。

赵高又通过“指鹿为马”分辨并铲除了最后的反抗势力,至此大秦皇朝的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赵高的手中。

这一系列的夺权斗争不仅进一步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而且从根本上破坏了秦朝的统治基础,直接导致了在农民起义军逼近咸阳的时候,北方军团消极避战,南方军团自立为王,秦二世不得不征用骊山上的民夫作战。

虽然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但是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却以更为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

秦二世三年的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力被项羽全歼,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向赵高求助遭拒绝后,率军投降。

秦二世三年,赵高与弟弟赵成、女婿阎乐杀死了秦二世。

胡亥已死,赵高准备宣布登基。

然而“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刘氏云:‘弟’字误,当为‘孙’),授之玺。

”④文武百官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赵高的皇帝梦,赵高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叛,不适。

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帜道旁。

沛公因以属吏。

项王至而斩之。

遂以亡天下。

”⑤既然赵高在秦朝灭亡的过程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弄清楚赵高的身世对于我们研究秦始皇之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记载甚少,《史记·蒙恬列传》曰:“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⑥由此可知,赵高是赵国王室一族的远亲。

结合着赵高赵国贵族后裔的身份,再联系他在秦的所作所为,我们可否这样大胆假设:身为赵国贵族后裔的赵高,对于有着灭国之恨的秦始皇及其建立的大秦皇朝有着刻骨铭心的恨,于是便立下了亡秦的志向。

他利用自己身强力壮,懂“狱法”的优势取得秦始皇的赏识,担任秦始皇的中车府令(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善于察言观色的赵高逐渐成为皇帝的近臣;接着他利用秦始皇的信任成为了胡亥的律法老师,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投其所好,逐渐取得了胡亥的绝对信任。

与此同时,身为皇帝近臣的赵高利用职务之便在皇帝身边安插自己的亲信私人,为日后的大计积蓄着力量。

终于机会来了,秦始皇三十六年,天降彗星,秦始皇问于卜,受到赵高指使的卜官以“卦得游徙吉”答之,使得年近半百的始皇帝离开了京城,为政变创造了条件。

接着赵高利用自己是近臣的身份在始皇帝的饮食中略作手脚,使得始皇帝染上重病;接下来赵高利用始皇帝迷信的弱点将亲扶苏派的蒙毅派去还祷山川,一方面去掉了扶苏的耳目,另一方面使得始皇帝的周围几乎只剩下赵高的亲信。

于是掌管宫廷舆车的赵高利用职务上的优势将始皇帝带到了四面荒凉的沙丘宫,进一步掌握了始皇帝。

始皇帝传下诏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⑦诏书封好后,赵高却扣压未发,秦始皇死后,赵高先后说服了胡亥和李斯,三人经过一番密谋达成一致,假造秦始皇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

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蒙恬,让他们自杀。

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赵高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于是胡亥即位,成为大秦皇朝的新主人,而赵高因为是从龙旧臣而倍受信任。

此时,始皇帝虽死,但余威仍在,秦朝的统治基础依然坚实。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赵高利用胡亥因帝位来历不明心虚的弱点说服胡亥推行严刑峻法,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同时对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清洗,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接着是秦朝的宗室,左右丞相、将军冯劫皆遭罹难,秦皇朝的统治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同时在这一系列清洗过程中,赵高逐渐掌握的秦皇朝的大权,胡亥实际上成为了赵高统治秦皇朝的傀儡。

秦二世三年,赵高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杀死了秦二世,立扶苏的长子子婴为秦王。

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太监韩谈斩除赵高并诛杀了赵高的三族,然而此时的大秦皇朝已然内外交困,回天无力,子婴即位刚刚三个月,沛公攻入咸阳,子婴投降,大秦王朝灭亡。

赵高虽然死于子婴之手,但却最终完成了其覆灭大秦皇朝的梦想。

综上所述,秦始皇之死,疑云重重,但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秦始皇的死很有可能与生病无关,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60—265页。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59页。

③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552页。

④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562页。

⑤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563页。

⑥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566页。

⑦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第26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