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行五脏

五行五脏

五行五脏⌝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元素。

这五种物质属性元素“相生”、“相克”的规律作为阐释天地万物联系的基本法则,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的思想核心是“整体—平衡”,五行学说就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在指导养生调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个系统,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所达成的平衡关系。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所谓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医疗实践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五脏五腑五季五方五色五味情志开窍其华在身木肝胆春东青酸怒目爪筋火心小肠夏南赤苦喜舌面心脉土脾胃长夏中黄甘忧思口唇肉金肺大肠秋西白辛悲鼻皮肤皮毛水肾膀胱冬北黑咸恐耳及二阴发骨肝—血之存库肝藏血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在体合筋,肌腱、韧带和筋膜出现病变,血不养筋,关节活动不利,易于疲劳或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震颤。

其华在爪,指甲薄而软,易脆裂,枯而无光,甚至变形。

开窍于目,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阳不足→视物不清肝经风热→目赤痒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在志为怒,急躁易怒在液为泪:两目干涩,流泪增多或目眵心—君主之官主血脉,心血亏虚:心慌、心悸、面色无华。

心血淤阻:心闷痛、面色灰暗。

主神明,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

在志为喜,过喜则神伤在液为汗,动则汗多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气过盛:现红赤脸、且脸常有红晕,多现血压血脂异常;心血淤阻:脸颊及嘴唇呈紫色,是血在脉管中循行无力,多现血脉阻滞。

在窍为舌。

舌,心之苗。

心脉亏损:舌面皱折、裂痕。

心火上炎:舌尖鲜红。

心血淤阻:舌质紫斑。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直、舌歪、言语有障碍。

脾——“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主运化,运化失调: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湿症、痰症、饮症,甚至水肿。

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出现气结,气滞→不思饮食,头目眩晕,脘腹胀满。

在液为涎,口液分泌增多,流涎。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虚胖、消瘦。

在窍为口,脾运失健:口淡无味,食欲减退;湿热困脾:口甜、口粘、口臭、口干、舌两侧有明显牙齿印;口腔症状:口中多现溃疡,溃烂或牙龈肿痛,嘴角溃烂等。

其华在唇。

脾运失健:唇色淡白;脾火上炎:唇色血红;湿热困脾:唇燥褪皮;肺—朝百脉,司呼吸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胸闷、鼻塞、呼吸浅表、短促、咳痰、咳嗽、气喘、呼吸不畅、无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防御功能减退,容易感冒,皮毛憔悴枯槁,皮肤易发炎,毛窍多闭塞现痤疮粉刺,肤质差,疤痕难消等肤质问题。

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嗅觉失灵,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肺热→鼻塞,涕黄浊,嗅觉减退,肺燥→鼻腔干燥,肺寒→鼻流清涕,在志为悲。

过悲则伤肺肾——先天之本,百病之源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亏损:生殖机能减退,如男子阳痿、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无性欲,易衰老,重则不孕不育。

主水,体液代谢异常,甚至水肿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下焦胀满,甚而失禁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生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腿软无力,腰酸背疼,骨质疏松,易骨折,小儿发育迟缓,记忆力减退。

“齿为骨之余”:小儿牙齿生长缓慢,成人牙齿早脱。

“发为血之余”:头发枯槁、泛黄,发质差,易断裂分叉,早脱早白开窍于耳和两阴. 肾精不足:听力减退、耳鸣、耳聋、耳炎症、耳痒;肾气化失常:小便、大便异常,如尿频、夜尿、遗尿、尿闭,大便稀溏频繁。

六腑一、胆:与肝互为表里.,胆汁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是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帮助消化食物。

二、胃:与脾互为表里,,上接食道,下接小肠。

主要功能受纳腐熟水谷。

“胃气下降”。

三、小肠:与心互为表里,,上接胃,下接大肠。

主要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与肺互为表里,,上接小肠,下端通肛门。

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

五、膀胱:与肾互为表里,,位于腹下。

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 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小肠、大肠、膀胱等。

奇恒之腑一、脑:脑为髓之海,主精神、思维与感觉,脑归心。

二、女子胞:又名胞宫,即子宫,主月经与孕育胎儿。

与肾、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其它:骨、髓、脉、胆天人合一学说是强调自然界的整体观念,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强调一对一的双边关系,是二元论;而五行学说则是强调一对多的多边关系,是多元论。

五脏相生相克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通俗地讲,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视为心的母亲,而心则可视为肝的孩子。

同样,木就是火的母亲,火则是木的孩子,依次类推。

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就应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疗相关疾病。

由于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黄帝内经》中讲克即为不胜之意,也就是说,水能胜火,火不胜水。

由于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它为主。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

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要考虑整体,应用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治病。

养生有五难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写了一本书叫《答难养生论》,写到养生的一些难处,他总结出共有五难。

我们如果解决了这五难,才能做到健康长寿。

第一,名利不灭。

中医认为养生第一难就是名利思想太重。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里也批评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

人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钩心斗角,都是为了名利。

中医强调的是追求而不强求,你可以追求名利,但不要强求,这就是养生的态度。

第二,喜怒不除。

就是情绪不稳定。

第三,声色不去。

什么叫声色不去?简单地说就是好色。

社会上有句话叫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其实这就是声色不去带来的问题。

第四,滋味不绝。

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有人明明是脂肪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肥胖、心脏不好,可是每天还胡吃海塞,这样对养生肯定不好。

第五,神虑转发。

就是考虑的问题太多,活得不自在。

大家看长寿的人,心态一般都非常宁静。

有些人不相信中医,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医的基础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

专家认为,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意义上来理解古人创造五行学说的用意:天人合一学说是强调自然界的整体观念,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强调一对一的双边关系,是二元论;而五行学说则是强调一对多的多边关系,是多元论。

五行体现多边关系五行学说只是一个习惯说法,不是绝对的,但是它能够用来说明自然界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多边关系。

从相生来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从相克来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强调多边关系要有相对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则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边关系中的失衡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调理,去治疗,使其归于平衡。

理顺复杂的关系,就像带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关系,所以中医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把五行从关系论来讨论,意义非常重大。

我前两年看过一个女性患者,满口都起疮,舌头也烂得可怕,西医诊断叫多形性红斑。

她来找我看,我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来给她诊治。

宏观地按五行归类,舌头属心,舌为心之苗,于是我给她用大剂量的中药清心火,效果很不错。

五行和五脏相配关于五行学说,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来比喻物质世界分类的一个习惯说法,主要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性湿热,其性炎上。

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

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

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五行:金、水、木、火、土(顺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五色:白、黑、绿、红、黄(向上对应五行,下同)五味:辛、咸、酸、苦、甘五脏:肺、肾、肝、心、脾五官:鼻、耳、目、舌、口五色(注):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

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与五脏(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五脏与五官(注):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

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附:各类食物与五脏滋补关系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