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钛及钛合金的热处理

第五章 钛及钛合金的热处理


5.2.2 β相转变
(2)ω相变 形成条件: 1) 当合金成分在临界浓度Ck附近时,高温淬火由β相形成。 2)淬火后亚稳定β相在550℃以下等温(回火)
ω相的特点:硬脆相,位错不能在其中移动。合金中出现时,
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
为防止ω相生成,应控制淬火时效工艺,避免在低温时效;
合金中铝、锆、锡能抑制ω相的生成。





(4)亚稳定βm相的分解 合金浓度较低时在高温(大于500℃)的时效, βm相的分解是: βm α+β 合金浓度较高时在较低温度(300-400 ℃ )的时 效, βm相的分解是: βm β+ ω ′ β+ ω ′ +α α+β 对合金浓度高或添加抑制ω形成元素的合金, βm 相的分解是: βm β+ β ′ β+ β ′ +α α+β
(1)Al 7.45% (2) Fe 4.20% (3)Mg 2.35% (4)Ti 0.61%
5.1.1 纯钛
纯钛的化学及物理性能: 化学活性大 钛易吸氢引起氢脆 耐蚀性强(空气中、水中、硝酸中)

钛的主要几个物理性能与铝、铁的比较
物理性能 熔点/℃ 密度/(g/cm3) 热导率/[cal/(cm· s· ℃] 线膨胀系数/×10-6℃-1 铝 660 2.7 0.52 22.9 钛 1668 4.5 0.036 9.0 铁 1535 7.8 0.19 11.7

5.2.3 时效过程中亚稳定相的分解
(2)斜方马氏体α〞的分解 α〞 βm+ α〃贫 βm+ α′ α〞 α + α〃富 α+ βm

α+β α+β α+β α+β

α〞 α〃富+ α〃贫 β富 β α〞 βm β贫 ω
βm + α〃贫 β β
α〞
α′
5.2.3 时效过程中亚稳定相的分解
随着杂质含量的增加,钛的强度升高,塑性下降。
5.1.2 钛的合金化

纯钛虽然其塑性和韧性很好,但强度较低,影响了 应用范围。加入适当的合金元素后,可以明显地改 善其组织和性能,满足工程上的性能和要求。
5.1.2.1 钛与其他元素之间的作用

钛与其他合金元素之间的作用,取决于原子的电子 层结构、原子半径、晶格类型等诸因素。

5.3.2 钛合金热处理的主要类型
(3)等温退火和双重退火
等温退火:将工件加热到足以发生再结晶的较高温度,然 后冷却到β相具有高稳定性的温度(此温度一般低于再结 晶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温,随后在空气中冷却。 双重退火与等温退火的区别在于,双重退火后的第一阶段 ,合金在空气中冷却到室温,之后将合金再重新加热到第 二阶段的温度(此温度低于第一阶段的温度)。 (4)再结晶退火


5.1.2 钛的合金化
5.1.2.4工业钛合金的分类和编号

根据钛合金退火(空冷)后的组织特点,钛合金可
分为α、近α 、 (α+β)和β四类。

因这四类的形成与钛合金中所含β稳定元素的数量
有关,所以必须明确在各类中的β稳定系数值。
5.1.2 钛的合金化
(1)α钛合金

此合金是指其退火组织以α钛为基体的单相固溶体
将工件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退火工艺。在这一退 火中主要发生再结晶,使加工硬化消除,组织稳定,塑性 提高。退火温度介于再结晶温度和相变温度之间。


再结晶温度过高,会导致组织粗大。
(5)真空退火 目的:使钛合金表面层的含氢量降低到安全浓度,消除产生氢 脆的可能性。此外,降低残余应力和保证合金的力学性能及 使用性能等。 注意事项: 把钛合金表面层的氢浓度降低到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 生氢脆(慢性断裂)的水平; 将残余应力(特别是焊接应力)降低到不能对钛合金构件的 使用特性产生负面影响的水平; 不许保证钛合金构件应有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必须把合 金元素从表面层的蒸发等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水平; 使退火构件保持原有的尺寸; 在真空退火件表面上形成氧化膜,防止金属与水汽和其它含 氢气体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
5 钛及钛合金的热处理

5.1 钛及钛合金
5.2 钛合金的相变


5.3 钛合金的热处理
5.4 钛合金的组织及其性能


5.5 常用钛合金的热处理制度
5.1 钛及钛合金

钛及钛合金的优点:
密度小、比强度高、耐热性较铝高、良好的耐蚀性

钛及钛合金的缺点:
导热性差、耐磨性差、弹性模量低、化学活性高

钛资源在地壳中的含量
5.1.2 钛的合金化

周期表中各元素按与钛作用性质可纳如下:①在周期表上 与钛同族的元素锆和铪具有与钛相同的外层电子结构和晶 格类型,原子半径也相近,故它们与α和β钛均能无限互溶 ,形成连续固溶体;②在周期表上靠近钛的元素,如钒、
钼、铌、钽等与β钛具有相同的晶格类型,能与β钛无限互
溶,在α钛中有限溶解;③在外层电子结构、晶体类型和 原子尺寸上都与Ti有较大的差异,如锰、铁、钴、镍等元 素与钛只能形成有限的固溶体,超过溶解极限则形成化合 物。
5.2.2 β相转变
(3)淬火钛合金的亚稳定相图
归纳起来,不同成 分合金自β相区淬 火,可以得到六种 组织,即α′、α〞、 α〞+ βm、 α〞+ β(ω )、 β(ω )、 βm。
5.2.2.2 β相在慢冷过程中的转变
5.2.2 β相转变

对于β稳定元素含量小于Cα的合金,无论从何种温度炉冷, 其组织均为单相α。但若采用空冷时,由于β →α的相变来 不及进行到底,在组织中往往残留有少量的亚稳定β相。
加热 或(α+TixMy) m
5.2.3 时效过程中亚稳定相的分解
(1)六方马氏体α′的分解 α′的分解与β稳定元素的含量有关 β稳定元素的含量少时,α′分解过程一般为: α′ α+α′ α+β β稳定元素的含量较高,且主要为β共晶元素时,α′分解过程 一般为:α′ β+α′ α+β β稳定元素的含量较高,并存在共析元素时,α′分解过程一般 为: 含快共析元素时 α′ β+α′ α+β α+TixMy 或α′ α′ +TixMy α+TixMy 含慢共析元素时α′ β+α′ α+β α+TixMy
5.1.2 钛的合金化
5.1.2.2 钛二元相图类型及合金元素的分类 钛的二元相图可分为下列四种主要类型。
5.1.2 钛的合金化
5.1.2 钛的合金化
5.1.2.3 常见合金元素的作用 工业钛合金中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铝、锆、锡、 钒、钼、锰、铬、铁、铜、硅等。 铝主要起固溶强化作用,每增加1%Al,可使室温 抗拉强度增加50MPa。铝在钛中的极限溶解度为 7.5%,一般加铝量不超过7%。 锡和锆为常用的中性元素,在α钛和β钛中均有较 大的溶解度,常和其他元素同时加入,有补充强 化作用,对塑性的不利影响比铝小,使合金具有 良好的压力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
的合金。我国α钛合金的牌号为TA后加一个代表合
金序号的数字,如TA1、TA2、TA3等。
(2)近α钛合金

这类合金主要靠α稳定元素固溶强化,另加少量β
稳定元素,以使退火组织中有少量β相。
5.1.2 钛的合金化
(3)α+β钛合金

这种合金是指其退火组织为α+β相的钛合金,也 称为两相钛合金。我国这类合金的牌号为TC,后 跟合金序号,如TC4、TC5、TC6等。

当合金的范围为Cα~B时,自β相区慢冷,将从β相中不断
地析出α相,随着温度的降低,析出的α相的数量不断增加,
α相的相对数量则不断减少。 α和β相分别沿着各自的溶解
度曲线(ACα和AB)变化。达到室温时,两相分别达到各自
平衡浓度,室温得到α+β平衡组织。
5.2.2 β相转变
5.2.2.3 β相共析反应和等温转变 (1)共析反应 钛与铬、锰、铁、钴、镍、铜、硅等元素组成共析相图。 在一定成分和温度范围内发生共析反应: β α+TixMy
5.2.2 β相转变
板条马氏 体内有密 集的位错
针状马氏 体内有大 量孪晶
5.2.2 β相转变

途径:淬火或者受力
除淬火时β相可发生马氏体转变外,过冷β相在受力时也可
能发生马氏体转变,称为应力诱发马氏体。应力诱发马氏
体均为α〞晶体结构,为细针状。
钛合金中马氏体不像钢中马氏体能强烈提高合金的强度和 硬度,因为钢中的马氏体为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钛中马 氏体为过饱和的置换固溶体,产生的晶格畸变较小,对位 错滑移的阻力较小,因此对合金只有较小的强化作用。
5.2.2 β相转变

5.2.2.1 β相在快冷过程中的转变 当钛合金自高温快速冷却(淬火)时,根据合金成分的不 同, β相可以转变为马氏体、ω相或过冷β等亚稳定相。
(1)形成马氏体
定义:α稳定元素过饱和的固溶体为钛合金的马氏体。
类型: β稳定元素含量不大,六方马氏体α′(板条状和针状); β稳定元素含量较大,斜方马氏体α〞(细针状马氏体);

(3)ω相的分解 ω相是β稳定元素在α钛合金中的一种过饱和固溶 体,从ω相中析出α有以下几种形式:


α相在原来β晶界和ω相界上不均匀形核、长大并 吞食ω;

ω相首先溶解,然后从β相中析出α相; 延长时效时间或提高时效温度, ω相逐渐失去稳 定性而直接转变为α相或α′ 相。

5.2.3 时效过程中亚稳定相的分解
5.3 钛合金的热处理

5.3.1 钛合金热处理的特点:
(1)马氏体相变不会引起合金的显著强化
(2)应避免形成ω相
(3)同素异构转变难于细化晶粒
(4)导热性差 (5)化学性活泼 (6)β相变点差异大 (7)在β相区加热时β晶粒长大倾向大。
5.3.2 钛合金热处理的主要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