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13篇说起习俗,相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春节期间,有一项习俗就是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今年的腊月二十四,我家也不例外。
一大清早,妈妈就喊我起床。
我慢慢地睁开疲劳不堪的眼睛,因为小年夜实在玩得太开心了,导致睡觉时,一点儿睡意都没有。
妈妈说:“我可不管你这么多,今天按规定是要扫尘的,赶紧起来帮忙。
”被逼无奈,我只好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立马加入到除尘的队伍中。
外婆是这次除尘的总指挥官,外婆命令爸爸去擦玻璃,命令妈妈去整理储物间。
命令姐姐去擦鞋架,终于轮到我了:“外婆,我要干什么呢?”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思考了一会说:“要不然你去扫地吧?”我惊叫了一声:“啊?”外婆说:“你可不要小看扫地,地板相当于一个家的脸面,如果地板干净了,那说明这个家也干净了。
”我兴奋地说:“原来扫地这么重要啊!”随即,我飞奔到门外去拿扫把。
开始认认真真地扫地。
不知过了多久,家里终于打扫得一尘不染。
我们看着干干净净的家,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这就是我们家乡扫尘的习俗。
是不是很有趣呀?那么,小伙伴们,你们家乡的习俗是什么呢?我从小在农村,最忘不了的就是家乡的集会。
会,人少时叫集,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会了。
在我们镇,一年有两次会,完全是按照阴历来计算的。
一年中只有两次,是一件稀少事。
每到有会的那一月,月初就会有人用油漆、涂料在马路边先画上“占”字,先到先得,没赶上的就靠边站了。
而我们到了这一天,也能玩得非常开心。
记得有一次,会赶上了星期天,于是就可以去赶会了。
会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耳边是叫卖声、歌声和游人欢笑的声音,虽然行动不便,但是非常热闹。
自行车是进不去的,只能步行。
这样一圈下来,几乎半天都走不完。
走的过程中,购物倒是必不可少。
但抬眼望去,卖的东西不过几样:衣服,花草,鱼,食物。
会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
作为一个地区的民俗传统,这也非常具备地方特色了。
赶会赶得很尽兴,但是年年如此,也难免有些枯燥。
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而会却越来越冷清了——会上的人稀稀疏疏,再也没有以前的热闹了。
而集呢?为了建设文明城市,对集规定了位置,一些小商铺直接移走了。
这样,城市的面貌光洁一新,可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
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搞建设,但是传统文化也不应放弃。
一个地区人们喜爱的民俗文化传统,应得到保护。
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赶一次集会。
在广西,我们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守岁、给压岁钱、拜年、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广西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等,都要提前买好。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要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春节又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吃过团圆饭。
过年的前一个夜晚,便是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就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
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老少少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同享受这般天伦之乐。
第二天,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祝贺的话语。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侧耳倾听,春节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一切又恢复原本的平静。
在鞭炮声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我们沉浸在压岁钱的喜悦里面,沉浸在看全家团圆的氛围里面,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习俗,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让我在睡梦里面醒来,淘气的表弟在楼下大喊着,姐姐你不去土地庙吗?我不耐烦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可是土地庙这几个词在我的脑海里面徘徊,我立刻就跳下床说来了来了,然后手忙脚乱地穿起衣服,打着赤脚就冲进卫生间,开始洗脸刷牙,然后和表弟牵着手就去土地庙了。
刚到土地庙,我们便冲到大门后,急切地用眼睛寻找彩旗。
忽然,我的眼中闪现出两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怜我,给我了两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
我迅速地把它们紧握在手里,跑去告诉表弟。
“当当,当当”乐队开始演唱起来,欢乐的歌儿在我们的耳边响起。
我们拿着彩旗在她们的前面奔跑。
鞭炮在我们的身边连连响起,我们连忙左蹦右闪。
在快乐的气氛中,我们连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噜,咕噜”,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饭铃响了,正巧,我们劳作了半天,终于可以到一户人家蹭饭了。
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就在上一年,我们是到我外公家。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一习俗是一家轮一家的呀!中午时,下了一场小雨,但依旧没有影响我们蓬勃的兴致。
我们下午的目标是一家饭店,还听说他们家的手艺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货表弟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
因为在饭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泞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难走。
但我们又寻找到了一些乐子,我们把彩旗举得高高的,用力的挥舞着彩旗。
在绿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现了十几只小鸟,有红,有黄,有蓝,有黑……它们在山林中穿梭着,嬉戏着。
在我的家乡这也代表着一个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样,跑得快,看得远,就是成绩好,有见识,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彩旗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但是在我的眼里,它有特殊的意义,它代表一个美好的愿望,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有本事,虽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个虚构的含义,但是在我自己的眼里面,他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
我的家乡是“老子故里,道德之乡”的涡阳,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
从除夕到正月十五,虽说忙忙碌碌,但是,在忙碌中体会到的何尝不是欢乐呢?除夕是最令人兴奋的日子,这天可以说是辞旧迎新,大家穿上了新衣服。
因为“无新衣,不新年”。
傍晚,吃过年夜饭,就跑到大街上同朋友一起买各种烟花爆竹。
到了店门前一看,哇!琳琅满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要看不过来了。
有飞天炮、摔炮、水雷、雷鸣,我真想统统拿走。
我把烟花拿在手中,用打火机点着,一下冒出了金色的火花。
随之又开始冒出不同颜色的火花。
我急忙挥舞,挥舞出不同形状。
眼看快灭了,我又拿起了另一只来引火,居然引着了。
我又拿起几个烟花,全引燃,一只手上拿几个,不停地挥舞,像仙女在凌空飞舞彩带。
真是美丽又壮观!还有摔炮,拿起一个,往地上一摔,立马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还有飞天炮,是一个蜜蜂的外形,旁边还有一个绿色的引火线。
我把线点着,赶紧跑开了。
它像一个飞碟一样,旋转着,随之升天,发出各色的光芒。
当我们玩累了,便一起回家看联欢晚会了,里面的舞蹈优美而喜庆,演员挥舞着手中的彩带,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还有各种小品,使人笑得合不拢嘴,又颇令人感动。
这天夜里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看,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来了;听,淘气的孩子已经噼里啪啦放起鞭炮来了,因为一年一度的除夕之夜已经到来了。
说到除夕,自然也少不了一顿年夜饭。
妈妈在厨房忙里忙外,不多时,丰盛的饭菜摆上了饭桌。
有红烧大鲤鱼,表示年年有余;有香喷喷的烧全鸡,代表吉祥如意;有韭菜炒鸡蛋,寓意圆满长久;还有那肥肥的大猪蹄,妈妈说它是搂钱耙子,大人吃了多挣钱,小还吃了打高分。
哇!那可太好了,大家吃得满嘴都是油。
后来,有人提议,我们喝一杯,我把大家的杯子都给满上了,小孩喝饮料,大人喝啤酒,然后我们高举起酒杯,碰了一下子一饮而尽。
大家吃着美味,喝着美酒,说着美好的话,真是开心极了。
不知不觉中,到了晚上八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
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着水果,嗑着瓜子,剥着花生,一边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
节目真是丰富多彩,有歌舞、相声、杂技等,可我最喜欢小品了,尤其是赵本山演的小品,更是妙趣横生。
当新年种声敲响时,我在心里许下了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的愿望。
啊!欢乐的除夕之夜,真希望你永远停留!外婆家在宜兴,那里过年家家户户除了买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种年货以外,还有用糯米面包团子的传统习俗,新年吃团子,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团子过新年。
吃完早饭,外公外婆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外婆负责剁肉馅、青菜馅、萝卜丝馅,还要煮红豆做豆沙馅。
外公的任务是和面,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进盆里,倒入热水后,使劲地揉成一个大面团,然后再搓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面团。
还有一部分面粉是用事先准备好的艾叶汁去和,雪白的面粉很快成了草绿色,外公说这是要做豆沙馅的青团。
两人配合多年,显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种馅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绿的小面团。
开始包团子了,我也跃跃欲试,想一起参与进来。
征得外婆的同意后,我说干就干,洗干净手,卷起袖子,加入包团子的队伍。
我照着外婆包团子的方法和步骤慢慢地学起来。
首先把小面团搓圆了,再用手把面团捏成圆圆的、扁扁的小碗状,接着放入一勺菜馅,轻轻地把小面碗在掌中一边旋转一边用右手封好口,捏紧,捏尖,菜馅都被包进面里,一个圆圆的团子就包好了。
外婆为了区别菜馅的不同,还会在萝卜丝肉馅的尖顶上捏个小凹槽。
我也学着捏一下,做个记号。
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兴极了。
在大人们的鼓励下,我又继续尝试包了几个团子,还用同样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馅的青团。
外公把我们包好的团子排在蒸笼里,放到灶上去蒸。
我焦急地在灶台边转了十多分钟,热气腾腾的团子终于出锅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香喷喷的团子吃起来,又粘又糯,还有菜和肉的鲜香,味道好极了。
外公外婆也都夸奖我的“手艺”不错。
宝马腾飞迎福至,灵羊起舞报春来。
新年即将来临,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做着美味的团子,过个团圆年,其乐融融,真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