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命题形式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
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解答表现手法类题目,首先要根据以上讲解,确定表现手法类型,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分析使用该表现手法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XX的表现手法。
使文章情节多变/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内容真实可信/激发阅读兴趣/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突出了……的情感。
熬过寒冬的紫玉兰①去年夏天,小区改建时,有人在路旁栽了一棵紫玉兰。
秋天,当别的树木渐渐落光青翠的叶子时,紫玉兰的枝头却打起了花骨朵。
那些蓓蕾尖尖的、细细的,披着毛草耳的黄色外衣,看起来很像是微型的竹笋。
数一数,一共四朵。
尽管秋风萧瑟,可小小的蓓蕾却在努力生长着。
很快,它们变得丰满起来,看上去,就像一支支蘸满了水的毛笔会从枝头掉落吧?在转身而去后,我真为那些蓓蕾感到惋惜:多么可怜的花儿,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了。
③可那些蓓蕾带给我的,却是震惊。
尽管狂风呼啸,尽管大雪纷飞,尽管长长的冰凌挂满了人家的屋檐,可那些蓓蕾始终坚守在枝头,始终如毛笔一般直指天空……④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先是蔷薇吐出新绿,接着樱桃也开了满树繁花。
有一天,当我从紫玉兰旁经过时,我惊讶得屏住了呼吸——在那光秀秃的枝头,一朵朵紫玉兰竟然脱下了黄色的外衣,露出了紫红的花瓣。
那些光洁的花瓣紧紧裹在一起,如生死相依的姐妹。
⑤温暖的阳光下,紫玉兰花开放得极其缓慢——她们顶端的花瓣一点一点地放松着,向外伸展,伸展如同缓缓起舞的紫衣仙子。
渐渐地,一片片花瓣舒展开来,毛笔般的蓓蕾变成了尽情绽放的紫色“花碗”,看起来光彩照人⑥熬过了漫长的寒冬,紫玉兰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⑦在我的眼里,花儿一向是娇柔的,经不起尘世的风吹雨打。
可眼前的紫玉兰,却有着我所陌生的坚韧与顽强。
在漫长的寒冬,呼啸的狂风刀一般地割着它们娇嫩的肌肤,冰冷的雪水针一样刺着它们光洁的花瓣,可它们,默默地坚持着、忍耐着,等待着春风吹起,等待着阳光抚过……终于,它们熬过寒冬,迎来了勃然怒放的那一天。
⑧在生命的寒冬里,无论活得多么艰辛多么沉重,紫玉兰始终坚持着,绝不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一份坚韧与顽强、这一份执着与勇敢,我们人类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的一位女友,面对丈夫的背叛,在长久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割腕自杀;我的一位同学,面对生意的失利,在长久的消沉之后,选择了跳楼自尽。
再翻一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类似的报道更是随处可见。
当生命的寒冬猝然降临后,多少人在痛楚的煎熬里深感绝望,最终选择了放弃。
他们不知道,若是咬紧牙关苦撑下去,春天就会在前方迎接他们。
⑨事实上,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下去绝不放弃,终能熬过漫长的寒冬,迎来生命的春天,就像紫玉兰,在春风里勃然怒放。
例题1:作者写这棵“熬过寒冬的紫玉兰”有什么意义?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思维引领:文中的紫玉兰不仅“熬过了寒冬”,而且绽放了美丽的花朵,由此作者想到人如果能顽强不屈也战胜生命里“寒冬”,也将迎来“生命里的春天”。
这是作者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这种写法是象征手法。
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要在把握文中紫玉兰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它所具有的人的精神品质,从而进一步把握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熬过寒冬的紫玉兰”象征了顽强不屈地战胜艰难困苦,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生命。
例题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思维引领:作者由熬过了寒冬傲然绽放的紫玉兰,想到了不堪挫折而选择放弃生命的人,使之与紫玉兰形成鲜明对比,将作品主题表现得愈发深刻。
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由紫玉兰坚韧顽强地熬过严冬,联想到面对挫折选择退缩的人们,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触摸阳光胡青松①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
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
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②后来,又读到代薇的诗句: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
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③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临窗的书桌边。
阳光从窗根斜射进来,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上,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
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这四周的阳光也一样的安静。
④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跟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
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⑤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
南方气候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
尤其是在冬天,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⑥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第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
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⑦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去后山坡上看日落。
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云层变成灰蓝色,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刻。
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但我从不惧怕,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因为内心的宽阔。
阳光就是这样,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⑧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
那个下午,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但没人愿意接受。
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很诚挚地提出邀请。
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但最终她没有同意。
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
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于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⑨我还是去。
整个下午,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拂过我的脸,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
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1.结合①②两段内容,说说作者对“阳光”的认识前后的变化。
(4分)①以前认为“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后来认为“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这句话的理解。
(3分)————————————————————————————————————————————————————————————————————————————————————4.综观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阳光孜孜以求。
(3分)————————————————————————————————————————————————————————————————————————————————————竹乡情思肖其昌①老家山乡,竹林也多。
力不从心,不敢走远地,便趁好时日,回山乡看那流绿涌翠的竹林。
②阳春三月,竹野润湿,纷纷破土的春笋,一株株,一簇簇,各安其命,各守其节,争分夺秒地伸向蓝天,几夜间便蹿就万竿新篁,与老竹相携相扶,相拥相聚,舒千枝,攒万叶,连成片,汇成海,映衬着生机蓬勃的山乡景色。
③竹子,像山乡土楼人,是个和和睦睦,齐心求发展的大家族。
在充满生机的山野间,只要有母竹,竹鞭伸向哪里,哪里就有春笋破土,新篁滴翠。
它俗而贱,却生命力极强,不怕风吹雨打霜冻雪压,无论僻壤瘠地,峭壁悬崖,沟边路旁,房前屋后,到处有它的身影。
它们或挺拔坚劲,朴实无华,如山乡农家的壮汉;或亭亭玉立,淡妆素裹,像天生丽质的村姑。
它们扎根山野,长年不懈,为描绘山乡景色,为充实山民生活,尽职尽责,默默奉献。
④山里人讲勤劳,求实惠,靠山吃山,爱竹种竹,育竹用竹,与竹亲如家人,情同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