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教案

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政策教案

教学设计二新课导入导入方法一教师展示甘薯、玉米这些常见的粮食作物,问一问同学们平时吃这些东西吗?味道如何?知道这些作物产自哪吗?导入方法二教师展示“广州十三行”的照片,向同学提问,由此引出本课。

导入方法三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明清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

在世界范围内仍属头等强国。

但从乾隆之后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中国从一个头等强国变成一个受侮挨打的国家。

这其中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将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解讲解方法一明太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记录。

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这问题就尤其突出。

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答: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师: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答: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师:为什么它们的种植就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答: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师:对。

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

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工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编著的《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纺织、陶瓷、采矿、冶金等18种手工业的发展,其中有许多先进的生产工艺当时欧洲还未发明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的录像资料。

师:当年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物品中,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就是丝绸和青瓷碗盘。

现在请思考一下:明朝时手工业技艺的先进、手工业品的畅销说明了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1.当时中国科技仍较发达;2.中国的商品有一定的销售市场。

师: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所谓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物品。

商品经济是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师:那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一、商品种类增多。

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粮食、棉布、丝绸、瓷器等都大量投入市场成为商品。

二、城市繁荣。

明朝商业城市很多,较著名的就有三十多座,这些城市大多集中于运河两岸,交通十分发达。

而北京和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请看反映北京繁华景况的《皇都积胜图》(教师略释)。

再请看反映明朝南京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景物图》,街市上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着招牌,有的写着“西北两口皮货发客”,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本地产品外,还销售哪些产品?答: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商品。

师:再请仔细看《南都繁会景物图》,有一个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万源号通商银号”及其他的银号、当铺等,这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师: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受人欢迎的物品,如惠山泥人、清水油面筋、酱汁排骨等,其中米和布的商业贸易尤其发达,四方客商,云集无锡,交易繁忙,使当时的无锡享有了怎样的称誉?答:“米码头”和“布码头”。

师:无锡的“米码头”和“布码头”造就了大抵精明的无锡商人,但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商人却是晋商和徽商,他们除经商外,还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成为了早期的资本家。

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答:明朝中期以后。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师: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师: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答:机房。

师: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师: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纺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1.男耕女织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2.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务农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3.唐宋以后,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假设你是明朝时的一位“机户”或“机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现请思考一下,机户雇佣机工替他生产,付他工资;机工们干了一天的活从机户那儿领取工资,是否合理、公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他们之间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所以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

师: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

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师: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答:闭关锁国。

师:“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

“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

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与之交流并引导: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轻商”的经济策略;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所具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阻碍了中国的进步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

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答:不可能。

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答: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师: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答:中国。

师:现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师生讨论总结:师: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

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场手工业的时代!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师: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师: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只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讲解方法二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教师讲解:明太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明初恢复、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广大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大片荒地得到了开垦,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人口数量也超过了元朝统治时的最高记录。

人口的大量增加,使粮食供给日益紧张,遇到灾荒年月这问题就尤其突出。

提问:为解决粮食日益紧张的问题,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教师展示甘薯的图片,讲解甘薯之父陈振龙的故事:陈振龙这位祖居长乐乡下的秀才,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

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

1593年夏,福州一带大旱,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

金学曾同意试种,但提出要“秋皇算帐”:就是到收成时要验收。

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严禁薯种出境外传,陈振龙就悄悄买了薯苗,封装在竹筒里,捆扎在商船边,沉在水中,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经厦门带回福州。

7月份种下去,11月就收成果。

金学曾派人验收后很满意,感谢陈振龙为饥民度过荒年做出贡献。

第二年,金学曾就让各地推广,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之功,人们改称“金薯”。

后来甘薯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台湾等地。

陈振龙五代陈世元,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

国际上将振龙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教师展示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图片,提问:这些高产农作物的种植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教师请学生看课本,提问:为什么它们的种植就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教师补充: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

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2、手工业(1)棉纺织和丝织业教师展示图片《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讲解:明朝的手工业,一是棉织业的由南向北移动。

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

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

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

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

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

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

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达十万多匹,送入宫廷的有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染上大红、深紫、赭黄等各种艳丽的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