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篇一: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班级:姓名:关键词:苏轼一.研究的对象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研究什么):在课本中,苏轼的诗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并且苏轼的文才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对苏轼生平进行一定研究,对苏轼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例如了解苏轼的一些诗词与时代背景、此时诗人经历的关系,了解苏轼的性格和写作风格的关系。

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苏轼的生平事迹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3.苏轼的书法、绘画的创作成就三.研究的目的:增加对苏轼的了解,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进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能接触更多的课外文学作品,增长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能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的过程:第一步.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第二步.网络、图书馆查阅苏轼的背景的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和有关背景等。

第三步.对资料整理,删减,最后综合资料。

第四步.对苏轼及作品学习,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

第五步.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第六步.最后对这次研究活动进行总结五.研究的步骤:第一步:选出对苏轼生平事迹兴趣浓厚的同学进行研究第二步:针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对苏轼了解程度第三步:让同学们自主查阅资料并记下结论第四步:写下收获的知识和参加活动后的感想以及学到的精神第五步:将学到的知识以及精神进行交流传播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问题一:苏轼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教科书上?回答:因为苏轼的非凡的文采和思想及其人格魅力所至。

问题二:对苏轼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后有什么收获?回答:1、使我们对苏轼又更深层次的了解。

2、使我们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3、让我们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4、团队精神得以表现。

七.成果概括(得到了什么结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出现了什么新问题等):我们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通过收集资料和别人的评析,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参加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之问展开协作和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完成了预期目标和计划,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八.收获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习,让我们感受与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

培养了我们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我们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我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九.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通过这次的研究成果,我懂得如何使用研究的对象方法,在下一次的研究中会更加融会贯通。

在使用的同时学会深层度的思考和总结,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展望,向前迈步,争取更好地完成下一次的研究性学习。

篇二: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是宋代继欧阳修之后的大儒,和李白相比,他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和杜甫相比,他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豁然乐观。

这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苏轼一生经历可谓传奇,但又是什么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呢?我们就从他一生中的几次大起大落来分析一下。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就像他诗中说的“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此时的苏轼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年少成名的他抱着造福百姓的心愿,开始了他充满坎坷的仕途,但又是什么让他的仕途如此曲折呢?我们来看苏轼这一次的起落。

公元1066年服孝三年的苏轼在回京途中看到新法对百姓的伤害,所以苏轼多次上书反对王安石强力革新变法,主张循序渐进,因此遭到王安石势力集团排挤和打击,苏轼也因此在官场上风雨飘摇、历经磨难。

公元1079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苏轼丢官降职,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苏轼即使在这样的困境面前依然保持着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从这可以看出他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性格,这种性格不只表现在困境中,在地位急剧攀升时,他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更加明显。

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贯反对新法,她掌权后再次起用保守派司马光等人,立刻将政令改弦更张。

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中止,或径于废除。

元佑年间这一段开始了。

苏东坡现在急剧得势,在他到达京都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

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

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级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但是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在朝中为官很难,所以就上书朝廷,请求退出官场。

作为一个文人来说,步入官场是其一生的追求,对于苏轼而言,苏轼现在在仕途路上选择的不是进,而是退。

苏轼慢慢地察觉到,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分歧由原来的政见不同,开始走向政治权力的斗争,苏轼在这场争论中不但感觉到深深地疲倦,同时他也嗅到了一丝恐惧的气味。

曾经遭受过囹圄之苦的苏轼这时感觉到在朝中为官真是太难了,他再也不愿意在这场口水大战中重蹈覆辙,所以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

在宋哲宗的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市的市长。

现在苏东坡的情况是,不追求政治,而为政治所追求,颇为有趣。

当年王安石得势之时,他在政坛坎坷不达,不足诧异;可是如今他的同党既然当政,他仍然失败,则确属可惊了。

苏东坡永远不够为一个好党人,因为他过于孤高,非常人可及。

现在他的同党当政,他自己有声望,受人爱戴,有皇太后佩服他的学问人品,可是他却一直想摆脱一个颇为人羡慕觊觎的政治地位,却没有立即如愿。

但是了解他气质的人,都知道他的宦海生涯不会太久的。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可是苏东坡现在,在他所谓“奸小之境”的官场,却有过多的情绪上的烦扰。

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威权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

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

他本身缺乏得最惨的,便是无决心上进以求取宰相之位,倘若他有意,他会轻而易举弄到手的。

做为皇帝的翰林学士——其实是属于太后——他与皇家过从甚密,只要肯玩政治把戏,毫无问题,他有足够的聪明,但是倘若如此,他就是自己断丧天性了,对了,这也就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他不会去勾心斗角,不会去结党营私,但这也使得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过得相当艰苦。

苏轼的后半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宋哲宗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苏轼深谙这一点,同时他厌恶朝廷的纷争,所以主动请求到地方做官。

但即使这样,苏轼还是没有逃过那场祸事。

高太后死后,宋哲宗执政。

他主张变革,于是以苏轼作为重点人物的旧党官员纷纷被贬,苏轼更是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

海南的生活状况是十分差的,没有肉吃,没有药用,没有地方住,出门更是没有朋友。

这样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

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

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

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

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了。

苏轼的死可能有些悲惨,但这由得了谁呢?是世事?使历史?不,是他自己性格所致的。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无论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为人处事,处处充满着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等崇高思想。

从用黄州到江宁去拜谒王安石还是做知州时的两处断案就可以明证他襟怀坦荡,体察民情的思想境界。

苏轼对于现实生活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从不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所以这也是让他能够出世入世的根本原因。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

从以上的事迹来看,我们可以看见,苏轼的性格才导致他坎坷一生的根本原因,如果苏轼没有这种豁达,超脱的性格,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有可能是一个政客,而不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了。

篇三: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苏轼生平事迹研究》研究性学习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在课本中,苏轼的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深入了解苏轼,并探究出苏轼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二. 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