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ppt课件.ppt

登飞来峰-ppt课件.ppt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只缘身在 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16
16
7、“不畏浮云遮望眼”化用了哪个 典故?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
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17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 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13
4、诗人写飞来峰的高是为了表现什 么?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 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14
14
5、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 的假象迷惑。
15
15
6、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 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19
3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 他正好三十岁。此时年少气盛,抱 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 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 实行新法的前奏。
4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听范读。 3、齐读。
5
5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 /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6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7
8、诗人化用这句诗是为了抒发什么 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的气概,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8
18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可谓是点晴之笔,苏轼也有一 句诗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极为相似, 这句诗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19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 察事物,认识事物。”
6
细读课文,体会大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 的意境。
7
7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 今杭州西湖北灵隐寺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形容高耸。 畏:害怕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8
自缘 :因为。
8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 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 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86),字介甫, 号半山。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 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 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今有2 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
2
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 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 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 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 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3 写下了这首诗。
夸张
11
补充资料: 飞来峰高 168米。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 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12
12
3、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 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 “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 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 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写下此诗时, 正是他初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 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13 国平天下的才能。
9
层。
9
精读课文,探究感情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 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10
10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特 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 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 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诗人还讲了一 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 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11 天 的气势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