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提纲一、概论1. 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借助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对所属组织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进行合乎目的的有机结合的一切活动。
2. 管理的特征(要素):主体、客体、手段、目标、环境3.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对决策的交叉统一4. 管理职能(基本职能)5. 管理的基本问题二、管理思想及思想理论发展1. 中国管理学的特点:管理体制是专制与民本相互依存;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相互补充;范上适中(P26-28)2. 西方管理思想: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劳动方法标准化。
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提出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提出企业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
提出例外管理原则。
B、法约尔14项基本原则:①劳动分工;②权力和责任;③纪律;④统一指挥;⑤统一领导;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⑦人员的报酬,管理者必须做到报酬公平合理;⑧集权化;⑨等级制度;⑩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的稳定,管理人员不要频繁更换;⒀首创精神;⒁人员的团结。
3. 行为科学:A、梅奥:职工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B、(1)美国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美国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4)鲁姆的期望理论三、管理原理1.系统原理:具有特定功能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2.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注重人思想、感情和需求,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3.责任原理: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应的责任4.弹性原理:指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及时适应客观事物的各种可变化,才能有效地实现动态的管理5.效益原理(P77-79)四、管理伦理和组织文化1.管理伦理(Business Ethics)可以直观地理解为组织在从事各种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与准则,即组织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2.管理伦理的特征:(1)责任(2)社会整体(3)相互关系(4)超越法律(5)自律(6)价值导向3.管理伦理的一般原则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公正原则。
(2)平等原则。
(3)人道原则。
(4)效率原则。
(5)民主原则5.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企业群体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6.管理与伦理:伦理是管理的基础和目标;管理影响伦理发展 文化与管理:文化是管理成长与发展的土壤;管理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五、预测1.概念: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2. 作用:(一)预测是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依据(二)预测是正确编制计划和调整计划的基础(三)预测是正确指导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条件(四)预测是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手段3.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P171-183注意回归分析)4.内容:(P166-167)5.程序:(一)明确预测目的,提出预测问题(二)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 (三)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四)进行预测(五)评价预测结果(预测结果可信度分析) (六)提出预测报告六、决策1.涵义:人们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和进行修正完善的过程2.构成要素:决策者。
决策对象。
信息。
自然状态。
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
决策结果。
3.特点:目标性,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可行性.选择性,是多个方案选择.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信息化的特点、系统化的特点4.程序:搜集情报——拟定方案——选择方案——评估审查5.方法:定性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P198-207注意计算题)6.原则(影响因素):满意的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七、计划1.计划和决策的关系2.概念:对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是人们为实现某项组织工作目标或达到某一目的而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是可用文字、图表和指标等形式表示出来3.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
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创造性(计划工作是决策目标的具体化)4.作用:(一)预测未来,权衡机会与风险(二)设置目标,明确方向(三)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四)有利于进行控制。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5.战略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组织结构环境分析、资源条件分析、组织能力分析(P225-228)6.SWOT分析与战略形成(P228—233)7.目标管理(确定目标体系-目标执行阶段--成果评价阶段P233-236)八、组织1.涵义及构成: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些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的活动或行为 《(1)组织成员(2)组织目标(3)组织活动 (4)组织资源 (5)组织环境》2.职能:为实现组织的任务和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和工作 (组织机构的设置;配备人员;组织工作;组织调整。
)3.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参谋制 d.矩阵制 e.事业部制(P242—247) 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P248-249)4.组织结构的优缺点(P242—247)5.组织权力分配(集权原因:组织的历史。
领导的个性。
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过分集权弊端:降低决策的质量。
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九、领导与激励1.领导的概念: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影响人们达到他们或领导人所要求达到目标的全过程2.领导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3.领导权力:强制权、奖励权、法定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表率权力)(慎重用权、公正用权、例外处理)4.领导层次:高层、中层、基层领导(P267-268)5.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6.领导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图(P270-272)7.X-Y理论、权变理论(P272-273)8.激励的概念和特点:激励简单就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特点:①激励是以人为对象的 ②激励总是从需要入手的 ③人被激励的动机强弱,是一个变量④人是否被激励要通过行为来表现9.需要、动机和行为:需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是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
激励由自身生理状态引发和外界刺激。
动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而未能满足时,就会引起人的欲望——想满足这种需要,它促使人处在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之中,从而成为做某件事的内在驱动力10.主要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在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一般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序发展。
(2)人在不同的时期、发展阶段,其需要结构不同,但总有一种需要发挥主导作用(3)五种需要的等级循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着等级倒置现象(4)各种需要相对满足的程度不同(5)需要一旦满足就没有激励了。
(二)ERG理论阿尔德弗(C. Alderfer)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需要理论,也是对马斯洛理论的一种修正。
他把人的需要归结为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简称为“ERG理论”(1)生存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包含了人的一切生理上的物质需要,人的衣食住行、报酬、工作环境等基本条件都包括在此种需要当中(2)相互关系的需要是指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包括安全感、归属感、友情、受人尊重等方面的需要(3)发展的需要是指发展自己,使自己在事业、能力上有所成就和提高的需要(和马斯洛理论的比较P281)(三)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五种因素,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因素,这类因素不具备或强度太低,容易导致员工不满意激励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是属于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
这类因素具备后,可使员工感到满意,但员工感到不满时却很少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因此赫茨伯格将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1.要充分保证保健因素的作用,使职工的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上,进而在激励因素上下功夫。
2.在客观上确实存在某些不能激励人的因素,对某些人来说,有些保健因素也可能是他们的激励因素,管理者应当充分考虑到职工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看法,对此要有心中有数,以区别不同的人来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管理者也不应该忽视保健因素,以消除职工的不满,保持职工的积极性。
3.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励职工,必须改进职工的工作内容,双因素理论可以促使人们更多地注意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
同时,管理者要善于把某些保健因素(如薪金)转化为激励因素,即把职工的薪金与工作的好坏联系在一起。
(四)期望理论(激励水平高低=期望值×效价)作用;1.管理者应该通过工作提高职工的效价,注意使组织的特定报酬同职工的愿望能够相符合。
2.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象指点、指导和参加各种技术训练的办法,来提高下级对努力达到绩效的期望值,以提高职工的信心。
3.管理者对职工的效价和期望值必须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效价和期望值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应用:(1)要明确强化的目的或目标,明确预期的行为方向,使被强化者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
(2)要选准强化物。
(3)要及时反馈。
(4)要尽量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避免运用惩罚的方式。
(4)有时又必须运用惩罚的方式,应把惩罚同正强化结合起来。
(六)公平理论应用:1.管理者对工作的劳动要给予公平的报酬。
2.作为管理者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
3.个人对不公平的反应可以采取许多不同的形式。
领导要时刻关心下属的思想波动情况和下属的工作时的表现情况,来评判他们是否是产生了不公平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十、控制1.概念: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2.控制的类型:按控制的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成果控制。
A.预先控制——前馈控制:预先控制又称事先控制或前馈控制。
预先控制主要对资源(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投入进行控制,防止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