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浩瀚辽远的蓝色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就有一种庞然大物,被人们称为“海中之王”,上节课我们还对它进行了初步的认识,那它是谁呢?
生喊:鲸。
师:对,那我们就到浩瀚的大海上,看看真正的鲸吧!
(播放媒体,学生观看鲸的图片)
师:看到这跃动的鲸,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众生:鲸有多大?多重?它们有几种类型?它们吃什么?……
师:很好,只有不停地问,才会不断地发现,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都爱提问,从小就是典型的----“问题儿童”呢。
你们对事物保持兴趣,真好,这是学好课文的关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题目就叫----《鲸》,学了课文,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还有的问题可能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上网,可以找有关的书籍寻找答案。
师:对!好的课文就是一扇窗,一个引子,它可以吸引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
师:谁来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写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出关键字。
)
生(齐声喊):大。
师:有时候,我们读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
(请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段,你能不能把它读成一句话?
生:“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读成一句话,都是抓关键、抓要害,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后面所有自然段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到一个关键词、句,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信,大家自己可以试试看。
(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其他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有何不同?有什么妙处?
生: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设问句。
用上了设问句,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富有悬念。
师:读书、习作不仅要注意字、词、句,还要关注小小的标点符号。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概括成一个字:大,你不能再换一个词说明大?
众生:巨大,庞大,硕大,特别大,无比大……
师:那作者是不是这样说,鲸真的很大,非常大,大大大大大?
生(笑):不是。
师: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它的大,请同学们读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默读,划句子,师巡视)
生:我喜欢这句话: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鲸特别大。
师:奇怪,怎不跟我们最熟悉的猫啊、狗啊去比?
生:因为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鲸比象大多了,真让人惊叹!
师:是啊!象的确够大,但鲸竟比象大了50、60倍,最大的甚至达到100倍呢。
(生连连惊叹)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所以用——比较。
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所以用——比较。
【板书:作比较。
】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师请生做动作)孩子们,我们来摸摸鲸的上腭,够得到吗?
生:够不到!
师:再高点,再高点!
(全班学生站起来,踩上凳子,兴致勃勃地摸)
师:好不容易够到啊!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去鲸的嘴里看书,去吗?
生:(异口同声)去!
师:那鲸要是合上嘴了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
(生大笑)
师:所以,林老师是不愿意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作者也不会同意的。
这句话里啊有一个词说明这只是设想,而不是真的去,是哪个词啊?
生:“要是”。
师:对,从“要是”这个词看出作者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这里用假设说明方法显得特别的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生:我喜欢这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因为用了很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可大了。
师:这里,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板书:列数字】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
生:不行!因为鲸的舌头有大有小,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只能用模糊的数字。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
像这样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出来体会体会。
师:下面,我要聘请一位小小解说员,用列数字的办法介绍鲸的“大”。
为了更好地记忆这部分内容,大家是否发现这里的表达顺序?
生:课文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鲸,再介绍世界上最小的鲸,最后介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鲸。
(小小解说员上台)
师:哦,小王导游,为了解说方便,你可以把大屏幕当作世界上最大的鲸、把一位同学当最小的鲸,把老师----哦!就是本人当作我国发现的那头鲸,游客们,你们要认真听哦,争取找到小王导游的失误哦。
开始讲解吧。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海洋博物馆,我是王宇欣,大家叫我小王导……
(“讲解员”生动地讲解,学生、听课教师笑声、掌声不断)
师小结本段的几种说明方法。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说明文准确的语言表达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特点。
(出示修改后的第二自然段)“……又经过了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变成了鳍,后肢退化了,身子变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
师:以上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众生发现屏幕中的第二自然段少了“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
)
师:这几个词,你们认为哪个词最不能丢?
生:文中写的是“很长很长”,屏幕上只有一个“很长”,这里“很长”不能丢。
师:平时写作文,老师反对用词重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长”呢?是不是多余的?
生:这里说明经过的年代实在是太长太长了。
(其它如“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教学方法与此类似。
)
师:起初,我们觉得这些词语可有可无,可仔细地一琢磨,发现它们一个也不能少啊!所以,我们发现,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表达非常的——准确。
[板书:语言表达准确。
] 平时我们写作文、说话都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鲸的特点,更要学习说明方法,语言表达。
学习三-----七自然段,通过辩论认识鲸不同种类的特点及类比的说明方法。
师:【课件展示:须鲸和齿鲸,并加以分辨】你们喜欢哪一种鲸?
部分生:须鲸。
部分生:齿鲸。
师:大家各有所爱,这样吧,我们进行角色扮演,喜欢须鲸的同学组成须鲸队,喜欢齿鲸的同学组成齿鲸队。
等会儿我们来一场海洋大采访,看看谁能把自己的特点介绍的更清楚,更明白。
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四-----七自然段,“须鲸”们把写须鲸的句子划下来,“齿鲸”们把写齿鲸的句子划出来。
了解自己的特点,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的绝技,等会儿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学生自由读书,划出相关句子。
师在恰当的时间请同学和采访者上台,开始采访)
师:如果你是捕鲸手,你会根据鲸的哪个特点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底下的同学愿意当下猎人吗?
师:你们的合作真是默契啊,采访者的问题正中关键,须鲸和齿鲸们的回答又精准、易懂,底下蠢蠢欲动的捕鲸手更是眼光独到,你们让大家看到了须鲸和齿鲸所有的特点,真棒!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一个重要写法--类比。
师:这篇课文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吧!(出示图片)最后,我们再去那辽阔的大海,看看这些了不起的鲸,知道吗,它们也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呢!
(生一边欣赏,一边与教师互动交流,高兴地喊出自己的感受)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还不够全面,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
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1、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2、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3、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鲸
形体特点:大
哺乳动物: 进化过程
种类: 虎鲸须鲸
生活习性: 进食呼吸睡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