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朝核危机背后的全球核问题和地区安全

朝核危机背后的全球核问题和地区安全

朝核危机背后的全球核问题和地区安全姚勤【作者简介】姚勤,男,上海社科院东欧中西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内容提要】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意愿往往比其拥有核武器的能力更起决定性作用。

朝鲜具有拥有核武器的强烈意愿而非突出能力,朝鲜的意愿来自对其自身安全的深刻忧虑。

但朝鲜仍然希望通过与美国实现正常的外交关系而非拥有核武器来解决其安全问题。

要根本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不仅要解决朝鲜的安全问题,还要解决朝鲜的发展问题。

要透过朝核危机对中美关系、多边安全机制、非对称外交、中国面临的核态势等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对地区的安全负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责,其实也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利益负责。

【关键词】朝核危机/意愿和能力/收益和风险/安全和发展2001年10月初,第二次朝鲜核危机爆发,一夜之间惊破了因9月中旬小泉成功访朝而弥漫于东北亚上空的和平气氛。

一年时间过去了,先有北京三方会谈后有六方会谈,和平的努力看起来还是占了上风。

表面看来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显得十分突然,朝鲜在美国压力下的突然叫牌在形势的判断和时机的选择上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其背后却集中反映出了长期困扰全球和本地区的两大问题:核问题和半岛的非正常国际关系。

一、朝鲜与核武器1.核世界中的朝鲜人类进入核历史已经接近60年了,从核的角度大致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五个。

朝鲜属于第三个世界。

第三个世界指正在核门槛上的国家,他们具备拥有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

一般认为这些国家有:以色列、日本(注:日本被列入核的第三个世界主要因为其特别突出的能力而非意愿。

)、朝鲜、伊朗,可能还有台湾地区。

其中,有些分析认为以色列和朝鲜可能已是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

(注:据报道,在1970—1980年,以色列可能已生产出十几枚核弹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能拥有了100—200枚。

1986年,一位以色列前核专家向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了以色列的秘密核武库,并提供了相关图表。

有专家据此推测,以色列当时已拥有100—200件核武器。

据美国情报机构估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已拥有75—130件核武器。

最近,以色列已经改进了美国提供的巡航导弹,将其变成了可携带核弹头的潜射巡航导弹。

由此,以色列已成为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能够从陆地、水下和空中对敌国发动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解放日报》2003年10月13日) )此外,远一点的有1990年前的伊拉克。

(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精心策划实施了“巴比伦行动”,14架涂着伪装色彩的以色列F-16和F-15战机成功摧毁了伊拉克位于巴格达东南17公里处的图瓦伊特核中心,伊拉克的核计划遭到重创。

1990年海湾战争后,由于美英的长期监视和不时的空袭,以及联合国原子能机构的监察,伊拉克的核计划再无法重新启动。

)除第三个世界外,核的第一个世界指五个公认的核武器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承认,是合法的核武器国家。

他们构成所谓的核俱乐部,长期享有核垄断的地位。

美俄又是其中的核超级大国。

第二个世界是两个新出现的核武器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他们是目前唯一一对正处在核对峙中的国家,同时他们均未被《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所承认,是“非法”的核武器国家。

他们打破了五大国的核垄断地位,至今不能为核俱乐部所接纳。

第四个世界是无意愿国家,包括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中等以上的国家,他们中的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核武器的能力,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与核国家的正常甚至是同盟的关系,以及一些意识形态的原因决定了他们选择了无核化。

第五个世界是无能力国家,指绝大多数不发达国家。

由此可见,第三个世界是核世界里是最不稳定的部分,其中的国家始终处在跨越核门槛的临界点上,是核危机爆发的温床。

2.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意愿和能力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意愿往往比其拥有核武器的能力更起决定性作用。

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意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追求最高层次的国家安全;(2)实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的抱负;(3)国内政治的需要。

根本性的还是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的作用也往往是因为第一条的存在而放大,比如在印度。

正因为如此,核的第二、第三世界的国家都集中在军事对峙、冲突频发的南亚、中东和东北亚地区。

最近从中东传来的两条信息正好可以来做印证的案例。

一条说由于担心中东日益动荡的局势,沙特目前已着手研究制定新的战略,其中包括寻求核武器。

另一条是来自以色列《国土报》的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长巴拉迪称,以色列已表示如果中东地区实现和平,那么它愿意销毁所有的核武器。

两条信息正好从两个对立面印证了同一点:中东核问题的根源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冲突。

朝鲜在核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就拥有核武器能力而言,排名靠后,与日本、以色列等国比较甚至差距悬殊,至今有观点认为以朝鲜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朝鲜并不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注:徐宪忠:《解读所谓的“新的朝鲜核问题”》,《国际战略研究》,2003年第3期。

)但就拥有核武器的意愿而言朝鲜绝对名列前茅,原因无疑来自其对安全的深刻忧虑。

试以朝鲜与日本作一比较。

日本被列入核的第三个世界主要因为其能力而非意愿,其拥有世界一流的核能技术并已完全掌握了核弹技术,可在一个月内制造出核武器,且有计算机仿真核爆能力;日本的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已位居世界第三;并已开始与美国联合开发和建立战区导弹系统。

(注:罗小军等:《日本的核潜力及日本政府核政策走向初探》,《国际观察》,2002年第2期。

)就核材料而言,日本通过对国内核电站和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废核燃料进行后处理,每年生产约10吨钚,到2010年可达到约100吨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按理论计算,1吨钚可制造约120枚核弹头,这些“过剩钚储备”就可制造7440枚核弹头。

( 注:《环球时报》,2003年10月06日。

)而如果按2003年10月2日朝鲜声称的已成功完成对8000根废核燃料棒的再处理的报道来推算,朝鲜已提取出了可生产6—12枚原子弹所需要的武器级钚,虽然令人忧虑,但也反映出了与日本的能力差距。

何况以朝鲜的经济、技术水平,这种能力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开。

但是,由于处于不同的国家安全环境,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意愿却远远强于日本。

由于日本与美国的盟国关系,其核政策受美国的重大影响和限制,但同时它也受到美国核保护伞的庇护,因此并无必要一定拥有自己独立的核力量。

此外,日本作为人类核历史上唯一一个遭受过核轰炸的国家,其国民有很强的反核心理,因此日本政府至今表示奉行“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

如果朝鲜一旦核武化,日本拥有核武器的意愿会由追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层面一跃到追求国家安全的层面,由政治人物的意愿扩散为普通国民的意愿,则日本的核能力就可能转换为核武器,成为本地区其他国家的重大安全威胁。

与日本形成对照,朝鲜非但没有美国这一冷战后仅存的超级大国的核保护,而且还处于美国超强军事力量包括核打击的直接威胁之下。

朝美之间不仅没有实现正常化的双边关系,从法律上讲还只是处于停战状态中的敌对国家。

布什政府上台后,开始重新审查和评估上届政府的对朝政策,对朝态度日趋强硬。

200 1年6月,布什政府发表对朝政策声明,要求加强对朝鲜履行朝美核框架协议的检查措施,对朝鲜的导弹研制、生产和输出进行监督,并进一步提出要求朝鲜削减常规武装力量的新主张。

与克林顿时期的对朝政策相比,布什政府的要求增加了朝美对话的难度,美朝对话被搁置。

2002年1月,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把朝鲜等国视为恐怖主义分子的同伙,是“邪恶轴心”国家。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又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把包括朝鲜在内的“邪恶轴心”国家视为该战略可能打击的重点目标。

由此可见,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外交、安全政策调整表明美国已改变了前任政府以接触、对话为主的对朝政策,转向强硬的遏制政策,给朝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压力。

更大的、甚至被认为是迫在眉睫的安全压力导致了朝鲜更强烈的拥有核武器的意愿。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一届一次全会通过了支持朝鲜政府关于核问题立场和措施的决议。

按照这一决议,为防止美国的核打击,保障朝鲜半岛和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朝鲜正在采取实质性措施来维持并继续加强作为正当防卫手段的核遏制力。

(注:新华网平壤9月30日电)3.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收益和风险一个国家拥有了核武器的最大收益在于拥有了最高层次的军事打击或报复能力,可以在国际政治、军事博弈的“高赌注的赌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冷战时代美苏核力量的“恐怖平衡”的终结,这一认识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核武器这种终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拥有,必然也同时构成了对他国的安全威胁,可能导致地区乃至全球严重的外交甚至军事后果。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尤其是中小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努力始终受到全方面的遏制。

对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遏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大国的封杀;二是邻国特别是敌对国家的强烈反对;三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制约,在条约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组织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国际原子能机构。

其中,大国的封杀最为有效。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一旦跨越或者试图跨越核门槛,都将面临政治上被孤立、军事上被打击、经济上被制裁的风险。

一个国家的核战略面对的与其说是要不要的问题不如说是在收益和风险的得失中作出何种判断的问题。

从朝鲜核计划实施的历史来看,朝鲜一直在收益和风险中寻求着某种平衡。

20世纪80 年代中期朝鲜成立了核工业部标志其核计划的正式开始。

但在这之前的70年代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合作接受核核查;80年代中期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90年代初期与韩国签署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

1993年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到1994年6月半岛几乎处于战争的边缘,朝鲜发出了准备“宣战”的警告,美国也制定了轰炸宁边的方案。

但到10月21日,朝美两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最终于1994年签订了日内瓦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朝鲜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冻结并最终拆除其核设施,作为交换,由美国与日本、韩国合作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并每年提供50万吨重油以缓解其电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华盛顿表示将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与平壤的关系,首先开始讨论在各自的首都设立联络处的问题。

(注:崔志鹰:《大国与朝鲜半岛》,卓越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9—41页。

)1998年11月,美国间谍卫星发现朝鲜在宁边以北40公里处的金仓里修建核反应堆的迹象,朝核问题波澜再起,但到1999年3月双方又达成协议。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第一,朝鲜确实有其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和行为,第二,朝鲜并不是一个为拥有核武器而不计后果的非理性国家,虽然1994年的框架协议并不能保证朝鲜彻底放弃其核计划,但为了得到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的机会以彻底改善国家安全环境并摆脱国际孤立和经济危机,朝鲜还是愿意在核战略上作出重大妥协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