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摘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成都学院主动适应,积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为依据,不断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分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
高校怎样应对这种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不同目标定位、不同规格的学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成都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以“近期求就业,远期求发展”为培养原则,尝试分类培养,形成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等方面的不同特点,构建了侧重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社会人才的分类与构建分类培养体系的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人才分类是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进行分类,总体上讲分为两大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后者又包括三类: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
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研究型、工程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型、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是一个大框架,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自身特点绝不仅仅是单一层次、单一规格的,这就为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提供了依据。
成都学院在面临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以确保学生就业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在行业内的后续发展。
重在培养学生后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为基础,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细化人才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多样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细化内涵,构建分类培养体系1.分类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就业对人才的需求,成都学院细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将我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为三种类型:技术型、工程型和研究型。
(1)以就业为目标,为成都经济文化发展输送生产第一线、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上,如制造类、土建类等工科专业。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学生毕业以后能满足生产一线企业技术人员类职位的需求,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成为合格的员工。
(2)着力提高学生开发、设计能力,培养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的工程型人才。
工程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设计能力、创意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上,如动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培养创意人才的定位,将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的工作从导游员等提升到旅游规划设计,拓宽了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范围。
(3)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进一步学习深造、可从事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研究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对需要学生掌握较前沿、较深入的理论知识的专业,如生物类专业等。
目前生物类行业由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从事应用性科技开发的人才。
根据这种社会需求,我校生物类专业将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能够参与项目工作,对继续深造和培养科研意识有良好的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目标,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更容易就业的特点相对应的。
并没有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等级的划分,不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比研究型人才低。
这三类人才培养目标是并行的,没有孰高孰低,孰重孰轻。
2.分类培养规格根据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解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培养规格。
(1)技术型人才强调掌握比较扎实宽广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技术知识,重在动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工程型人才在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全局意识,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重在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人才强调加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先进技术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和从事应用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分类培养途径成都学院积极构建三类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利用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技术型人才。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我校制造类、土建类专业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占到了总学时学分的1/3。
二是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实际生产岗位上锻炼。
如软件工程专业,学院与软件公司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学生在学校完成三年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在软件公司实习培训,同时进行毕业设计。
为了满足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首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部分课程置换。
进入企业实习后,由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这就紧密联系了市场、行业前沿知识,缩短产学距离,实现了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实际需要的人才。
又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将学生从认识能力的培养转向突出的生产能力培养。
在依托学校宣传中心、校团委学通社、《成都学院校报》等载体进行学生实践的同时,还积极与本地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开展包括报纸阅评、期刊杂志审读和电视新闻栏目考评等工作。
与四川多家电视台及广告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并且成都市电视新闻质量考评基地也在该学院挂牌成立。
(2)工程型人才。
一是以企业项目促进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提高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动画专业有自己的动画基地,实行“课堂教学+实训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教学、原创项目和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动画项目;在学完三年的理论课程后,最后一年直接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的原创项目。
在打造一系列原创动画品牌,形成策划、设计制作、项目后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能够掌握动画创作整个流程,尽快地进入动画创作与设计的工作状态,改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内一校外一海外”三级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旅游策划、规划能力,培养旅游创意人才。
理论学习上,加强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搭建产学研平台。
教师承担了省、市各类各级旅游课题研究,主持旅游规划编制与行业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规划实践中,建立了“地方政府招标旅游规划、学院投标旅游规划、学生参与旅游规划”的“三主体、一任务”的学生专业实践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生参与了“双流县黄龙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旅游规划、策划项目,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行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竞赛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产生。
美术学院、旅游学院的学生参加行业竞赛,不断在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奖。
参加竞赛不是个别学生,而是将专业或整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设计作业参加比赛,不但有“点”上的获奖同学,更重要的“面”上的专业大部分同学参与,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创意意识。
(3)研究型人才。
一是在理论课程内容上适当加大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二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里,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学研结合。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
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紧跟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并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合实验室直接操作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继续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的内涵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有成都学院特色的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的内涵。
根据目前社会、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培养“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三个类别的应用型人才。
这三类人才的培养是并行的,没有高低之分;也不是决然割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各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目标、多模式的。
我校将大力开展主辅修专业工作,这将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
2.课程体系的改革(1)公共类课程的分类培养。
为满足“技术型、工程型、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要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类课程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2)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
提供“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重在打通、整合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开设跨学院、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拓宽个性培养的平台,为主辅修专业、双学位奠定基础。
(3)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规范素质教育课程的管理,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系列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素质学术讲座;由各学院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1)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
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指出:“没有什么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
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
”同时认为“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质量大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
学校将积极到各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充分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系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我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突破口。
(2)营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
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并不那么深奥,难的是真心践行、不留死角地大范围推开。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的受益面更广。
为了营造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学校将举办“教学方法改革论坛”,邀请省内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院校参加,介绍先进理念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与我校教师沟通和交流,为我校教师提供学习先进经验的平台。
同时积极展开教学方法改革大讨论,探讨传统教学方法改什么、怎样改等问题。
(3)切实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各教学单位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到课堂,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实践已被广泛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探索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更多地体现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