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电影史

台湾电影史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功德过失
• 新电影的功绩主要在于: • 1、为台湾文化的成长与反省尽了一份力量,‚新电影坚韧不拔的美学精神 及其在电影艺术发展和文化反省——即如何使电影从一种‘最不道德的消费品’ 变成‘文化中最可被尊敬的一项媒体’——一方面的功绩却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 2、新电影在国外频频获奖,使台湾电影受到了国际的重视 • 3、是台湾观众逐渐认知到电影的艺术和历史文化意义 • 4、侯孝贤、杨德昌等人在新电影运动中得到磨练,走向成熟,成为台湾第 二代导演的杰出代表 • 5、新电影大多数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位探索电影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积 累了宝贵经验 • 新电影的教训主要在于: • 在最求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时候,没有对电影的通俗性、娱乐性、商 业性和观赏性予以充分的重视
爱情文艺片(琼瑶电影为典型)
• ‚琼瑶电影‛特指的是在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 拍摄的影片,除了具备上述文艺片的特点之外,这类电影以讲述男女之间 纯情、浪漫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与其它文艺片相比更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之为‚琼瑶文艺片‛。 • 这类影片集体制造了具有台湾特色的爱情奇幻梦境,曾经掀起一个时 代的流行风潮。尤其在七十年代,琼瑶电影达到鼎盛时期,以琼瑶小说改 编的文艺片一度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主流。
台湾电影的复兴热潮
•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台湾居于优势地位的美商影视企业受到影响,使得台湾电影有了喘息的机 遇。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大规模国际化商业路线(包括延揽日本歌星中孝介演出) 并在内容上揉合本土特色,在票房方面成为战后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最卖座影片的第三名 (不计算通膨),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开始重新关注台湾自制电影[19]。 • 随着《海角七号》热卖,片商与观众均对台湾电影重拾信心,加上好莱坞片厂筹措资金不易市场低迷因 素减少大卡司的投入,多部电影亦赶上这波替补美国电影遗留下来的台湾市场争夺,因而取得较以往为 佳的票房成绩,如《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等;而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 《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更被视为台湾电影票房的指标, 2012年《阵头》、《爱》、《犀利人妻最终回:幸福男·不难》、《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 , 2013年《大尾鲈鳗》 都是台湾破亿影片;口碑与票房都颇受肯定。和以往国片低迷期时艺术电影挂帅的 状况不同,以一般大众为市场目标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以戏院上映为主的商业纪录片 也开始取得一定的发展(如《翻滚吧!男孩》等);而好票房衍伸出商机,让片商有资本继续制作吸引 观众的电影,也让台湾电影市场逐渐迈向资金提供、影片内容、观众票房三者均赢的正向循环。台湾电 影历经廿年不景气后,蓄积的能量终在2008年爆发开来,形成一股‚国片热潮‛。 • 2008年台湾电影总产量(指制作及完成者)为36部,总票房约6亿1,085万元,市占率12.09%,较2007年 之7.38%成长约0.6倍;2009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48部,较2008年之36部成长约33%,总票房约1亿2,499 万元,市占率2.3%,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国产电影片总产量为50部,总票房约4亿5,117万元,市占率 7.31%,较2009年成长约2倍,以产量而言台湾电影已逐渐复苏之趋势。
2015年,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
1、电影刊物介绍欧洲电影,宣传新的电影观。 2、电影政策放宽,更多的国外电影进入台湾,初步培养了 一批高素质的观众 3、本土电影陷入困境,穷则思变
4、1979年初,台湾电影图书馆揭幕,引进大量电影书刊,
举办国际电影观展致力于普及和提高电影文化,并发掘新 人 5、电影学人返回台湾,带来新的电影观念 6、香港新浪长电影的影响 7、“学苑影展”将国产片推广到大专院校 8、影评人宣传电影变革
二、骚动的70年代
• 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一年之内,台湾先后与27个国家断交,包 括日本。同年,美国宣布将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台在次年交予日本,引发旅 美中国学生的【保钓运动】,台湾各校串联声援,到了1978年,美国也宣 布与台湾断交,于是,由1970年至1979年,进入了最惶恐不安的十年。 • 1970年代,大行其道的是功夫片和琼瑶片,这两大类型片都回避了社 会现实问题,那时也出产了不少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和提倡从军乐的 ‚军教片‛,这些也属于政策导向的电影。
台湾电影沉浮之路
• 1987年解禁之后,台湾电影随着社会制度的表面民主化走进了自由生存的 阶段,侯孝贤、杨德昌引领的新电影运动也暂时告捷。电影人开始勇敢地 揭露更多的社会硬伤,对于人性给予了更多理性的思考,但由于受到社会 经济动荡的影响,整个电影行业再度慢慢溃散,留给90年代一个惨淡的开 始。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电影工业长期严重萎缩,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1991年,台湾本土电影的创作数量由1990年的82部锐减为33部,市场占有 率为4.7%,香港片28.8%,外语片66.6%,到1999年,台湾本土电影数量仅 为11部,市场占有率已经暴跌0。27%,香港片为4.73%,外语片为95%。到 2001年,台湾本土电影不仅数量只有10部,而且票房收入也惨不忍睹,市 场占有率急剧下挫至0.13%,其中包含了2000年电影《卧虎藏龙》的重映 票房,如果扣除,则台湾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不满0.1%,凡近与零。产量极 低,票房惨淡,有人就认为,台湾没有电影工业,只有电影手工业。有媒 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
台湾新新电影在商业艺术的夹缝中艰难支撑起一线天空
• 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对台湾市场的全面主宰 • 自1990年起,台湾当局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和试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而‚做了多项承诺来解除管制并开放电影市场‛。随着台湾 2002年1月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有与影片上映和发行有关的限制,都 被取消。 • 台湾电影新浪潮过分强调电影艺术 • 侯孝贤、杨昌德和他们的电影同仁在台湾掀起的电影新浪潮运动坚定 不移地强调电影的艺术和文化成分,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电影的商业性和市 场性。他们更多关注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而非观众的需求,逐渐导致本地 观众对其电影的疏远。
• 走红——始于60年代 • 1965年,李行导演的《婉君表妹》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随后,琼 瑶小说开始成为电影拍摄制作的宠儿。在这一年,共有四部由琼瑶小说开 始改变的电影上映,另外三部分别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 《哑女情深。《烟雨濛濛》中的女主演归亚蕾更是凭借这部电影摘得了当 年金马影后的桂冠。这四部影片的相继亮相,也使得‚琼瑶热‛由文坛扩 展到了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一时的盛况,在此后以李行导演为主导的琼 瑶电影时代,李行、甄珍、邓光荣被称为文艺片的‚铁三角‛ • 鼎盛——70年代 • 20世纪70年代的‚二秦二林‛组合成为琼瑶文艺片中的金字招牌,使 这几位明星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台湾新电影的艺术追求
• 一、新电影之‚新‛,首先是在题材上求新、求变 • 新电影在武打、言情】色情和暴力片之外另辟蹊径,新电影的许多代表作,诸如《光阴的故事》、 《小毕的故事》、《搭错车》、《恋恋风尘》等,将个体对于成长的记忆作为影片的题材,新电影 所开创的另外一个全新的题材是对台湾历史的反思。 • 二、新电影的‚新‛还在于影片结构上的创新 • 在《光阴的故事》中,除了《报上名来》基本上采用了传统的戏剧化的情节结构之外,其它三段影 片都采用了散文化的情节结构,这在当时的台湾影坛是比较新颖的,实际上,此后新电影的大多数 作品都偏爱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因为这样的结构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 • 三、新电影之前的武打片、琼瑶式的言情片,色和暴力片大多采用煽情的、戏剧化的风格,而新电 影大多追求朴素、清新、自然的写实风格。 • 1、根据剧情的需要,在对白中使用方言 • 2、少用甚至不用大明星,而起用非职业演员,且喜爱非职业式的表演技巧 • 3、大量采用实景、外景 • 4、偏爱自然光效,这一切,都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新电影大多具有种质朴的美感。
新电影运动时期
台湾新电影运动
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 拍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 不同的影片,形成了某种革命的新的气象,并一度 在影评人和部分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湾电影 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式、 旧的题材类型、旧的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从而加 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革新运动,新电 影区别于当时以“政宣”和“言情”为主流的电影作品, 开始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隐隐中对现实生进行无 言的批判,对台湾电影的整体创作风格,独立个性, 艺术潮流与美学观念的建立有重大影响。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背景
总结七十年代的电影发展
•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电影出现之前,流行于市场的是‚社会写实 片‛,这类电影都是些描写犯罪、肉欲与复仇的内容,用夸张的情节、旋 绕暴力色情场面的‚黑电影‛,所以,所谓的‚社会写实‛,指的只是戏 剧性的描写社会的黑暗面。 • 总结七十年代的影片,在类型上一直重复过去所开发的类型公式,没 有一点突破,由于电视、电影录像带的空前发展给台湾电影业以极大冲击, 电影市场和票房收入日益减少,台湾电影事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 危机,影片内容的主流逐渐由功夫武侠片和爱情文艺片转向女性复仇片、 帮会犯罪片、美女冒险片、赌片、闹剧片、所拍影片大都亏本,影片开拍 率大大下降,于是台湾电影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情况下,步入八十年代。
台湾电影史
1 2
台湾电影发展历程
导演分析
3
美学分析
1
成长的六十年代(1960——1970)
2 3 4 5
骚动的七十年代(1970——1979)
新电影运动时期(1982——1986)
台湾电影沉浮之路(1990——2007)
台湾电影复兴浪潮(2008——)
台湾电影的成长时期
1963年月,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官员龚弘接任台湾最大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 有限公司”(中影)总经理,对制片方针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后改为“健康综艺 路线”,即“尽量发挥人性中之同情、关切、原谅、人情味、自我牺牲等美德,使社会振作,引导人 人向善,走向光明。” 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客观上促使台湾国语片的创作逐步摆脱反共政治模式,向着真正的艺术 之路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