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辨证论治
1、寒湿证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
脉象:沉紧或沉迟。
辩证:寒湿之邪留着,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因寒性收引,湿邪重着,两邪相合,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阴雨寒冷天气或感寒后寒湿之邪更甚,故疼痛加剧。
湿为阴邪,得阳始化,故痛处喜温。
湿为阴邪,其性凝滞,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其痛不减。
寒湿停滞,脾阳不振,健运失司,化源不足,故倦怠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均为寒湿留滞之象。
治法: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方剂:独活寄生汤
方药:独活10g、桑寄生18g、秦艽12g、肉桂6g、
川芎10g、牛膝15g、杜仲12g、当归12 g、
茯苓12g、党参12g、熟地15g、白芍10g、
细辛3g、防风10g、甘草6g
2、血瘀证
主症: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痛处拒按。
舌象:舌质青紫,或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涩。
辩证:瘀血阻滞腰部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痛处拒按,轻者俯仰不便,重者不能转侧。
瘀阻部位固定,则痛处固定。
血为阴,夜亦为阴,入夜阴盛,愈致瘀凝气滞,故疼痛日轻夜重。
因外伤而突然发病者,若伤及于肾,血络受损,则可伴有血尿。
面晦唇暗,舌质青紫或紫暗,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治法:活血祛瘀。
方剂:复原活血汤
方药:柴胡12g、花粉15 g、归尾10 g、红花10 g、
穿山甲6 g、酒大黄10 g、桃仁12 g、牛膝15 g
3、湿热证
主症: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热感,每遇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疼痛加重,遇冷痛减。
舌象: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濡数或弦数。
辩证:湿热壅阻腰部经络,经脉弛缓,经气不通,故腰部弛痛,伴有热感。
热天或雨天或腰部着热后,热增湿多,故腰痛转重。
热为阳邪,遇寒热邪得以缓解,故疼痛减轻。
因于热,则口渴;因于湿,则不欲饮。
湿热蕴中,故口苦烦热。
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三仁汤
方药:杏仁12g、薏仁30g、蔻仁6 g、法夏9g、
川朴15g、淡竹叶12g、通草6g、滑石30g、
甘草3g
4、肝肾亏虚证
主症:腰腿酸痛,膝软无力,劳累后更甚,卧则减轻,不能久立久行,可伴目眩发落,耳鸣咽干,遗精或遗尿,或见妇女月经不调。
舌淡,脉沉细。
舌象:舌质淡,少苔。
脉象:脉沉细。
辩证:肝肾亏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故见腰腿酸痛,膝软无力。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精髓不足,故见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发为血之余,肝肾精血亏虚,失之濡养,故见目眩发落,耳鸣咽干;肾司二便,主藏精,肾虚不能藏精,故见遗精遗尿;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故见月经不调。
舌质淡,少苔,脉沉细均为肝肾亏虚之象。
治法:补肝益肾强筋壮骨
方剂:补肝益肾汤加减
方药:熟地30 g 当归 10g 白芍 10g 黄芪 15g
何首乌20g 山萸肉15g 川芎5 g 鸡血藤9 g
阿胶10 g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