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初读课题,学生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的题目跟我们之前所学的课文有些不同,你有什么疑问吗?师:这个符号叫做间隔号,读的时候中间可以停顿一下。
谁来试试?生练读课题小小的间隔符将几个词语间隔开来,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2.师: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
课前都收集了哪些关于她的资料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资料(二)检查预习,写字指导。
1.检查词语预习情况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些词语应该难不倒你。
点名读词语2.出示“嚼”字不同读音,学习方法师:字典中对于嚼的不同读音这样解释。
生根据解释结合句意选择正确读音。
师:总结方法。
3.微课指导书写“咀嚼”播放微课,指导学生写好“咀嚼”两个字学生练写。
(三)解构文本,历数童年趣事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师: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按着什么顺序记叙了童年趣事。
(2)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2.交流童年往事师: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呢?学咀嚼、论铃铛、剪驼毛、问问题(四)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1.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看了这样一组镜头,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呢,认真朗读体会,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2.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3.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场景?学咀嚼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1)骆驼的是什么样子的?哪些词语写了骆驼的样子?预想:样子——丑、长、安静;你认为骆驼的样子怎样?样子难看为什么还要看呢?喜欢、好奇。
(2)骆驼咀嚼又是什么样子呢?读文表示动作的词语有——磨来磨去、冒、沾;呆只是咀嚼这么平常的一件小事,她就用了这么多动词来描写,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英子?我们就一起看看她吧。
(看视频)看的时间太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呆了,看着看着觉着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啊?(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再来读一读。
这一切都让童年的林海音看呆了,当已经42岁的她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正如文章最后写到: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你觉得哪些事有意思?谈驼铃(1)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爸爸的看法是……我的看法是……你喜欢哪种看法?总结:爸爸的看法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满诗意的。
当中年的林海音回忆起这段的往事的时候,也许想法已不再天真,就像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事情不会再做了。
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剪骆毛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为什么要剪?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也就想剪一剪。
作者的想法多么天真可笑,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这些事与作者想给骆驼剪毛、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时光如流水她已不是那个小女孩了。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问问题小英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谁读读她与母亲的对话。
小英子还可能会问什么呢?林海音在《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
小英子真的是什么都问,为什么她总是问总是问呢?生:充满好奇心。
成年后的林海音还会问这些问题吗?也许有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也许有些问题已不想再问了。
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五)、悟情——体会忧伤过渡:作者以骆驼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四幅有趣的画面,通过这样的画面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呢?师小结:这样的感伤那么淡,那么轻,就想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这正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啊。
作为正处于快乐童年的你,又想说写什么呢?童年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如此它才倍显珍贵,所以,作者才把它写进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电影里。
(六)拓展作业1.写一件自已童年里发生的事。
2.选读《城南旧事》中的故事。
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字词方面,可以运用学过的方法积累词汇,并尝试运用。
书写时已经可以针对字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并能够读帖,但对于结构复杂的字分析和书写起来尚有难度。
对于文章主要内容已经基本做到理解字面上的含义。
能主动发现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但是对于抓住关键词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还不足。
对于本文来说,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冬阳童年骆驼队》效果分析在教学本课过程中力求多角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在教学生字“嚼”时,发现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有困难,如果还是采取以往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难以自行消化。
那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出示“嚼”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来进行分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记住了如何应用,一举两得。
在指导书写过程中,微课程的运用解决了课堂上板书学生看不清,弄不懂的尴尬,从结构、重要笔画、构字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多笔画汉字的书写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把字写美观。
课文教学过程中,围绕童年的四件事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童年生活的乐趣所在。
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将作者的童年和学生的童年联系起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体会童年的快乐。
抓住“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体会文中那淡淡的忧伤,学生体悟深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材分析《冬阳·童年·骆驼队》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童年生活”,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品围绕同一种事物——骆驼队选材,以朴实纯真的笔调,含蓄隽永的语言,运用白描、动静结合、排比、对话等手法依次写了“学咀嚼、谈驼铃、看驼绒、问行踪”四个片段,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了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从而懂得珍惜童年生活。
《冬阳童年骆驼队》测评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zhān mào xiè méi jìmòshāmòmián ǎo()()()()()二、选字填空煤( ) 寞()毡()袄()媒( ) 漠()毯()妖()三、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ué jiáo zhònɡchónɡ1、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2、看它们咀嚼的样子,实在有趣。
()3、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每匹骆驼背上驮着重重的两麻袋煤。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1、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说说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从中品悟出了什么?《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
文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作者以骆驼为主线,为我们展示出四幅有趣的童年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
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丝伤感之情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回味无穷。
在教学本课时,我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因此在学习生词时,我采用让学生提前预习的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在课堂上进行检查。
在学生读轻声词语出现错误时,教给学生读轻声词语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在学习“嚼”字时,出示字典中的不同释义,结合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句意和字典中的释义,选择合适的读音。
各种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记忆生字。
二、利用微课突破写字关。
本学段的学生大多数已经能够做到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但却难以做到规范就更谈不上美观。
于是我利用微课,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规范生字的在田字格中的占格。
摒弃了传统板书的局限性,让学生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学咀嚼”一部分时,学生在读文后,通过文字的朗读,初步感受到小英子学咀嚼时的认真、投入、细致观察。
再通过视频的强化,让学生们直观的进行感触,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学咀嚼时的快乐。
在学习“问去处”一分部分时,单单通过文中小英子和母亲的简短对话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小英子好问的天性,加入《城南旧事》中,小英子与父亲讨论什么是“贼”的对话视频,通过一连串的发问,让学生感受到英子的“总是问,总是问”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