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儒雅学生讲座稿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儒雅学生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国学精髓,学习国学经典。
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帮我完成一个测试,好吗?让我们用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两个人物,一位就是刚刚从这里走下去的团支部总书记林志杭老师,你认识与否,这不重要,短短的几句话,简单的几个日常动作,给您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请你大胆地用一个词语对他做一个评价好吗?(莘莘学子,谦谦君子,气宇轩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温文尔雅,书生意气,谦恭礼让,风度儒雅,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绅士风度。
)另一位是我们八年三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思思老师,不要用你们的目光去搜寻这位老师,闭上你们的眼睛,她就会浮现在你们的面前,请同学们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对她做一个评价好吗?(秀外慧中,和声细雨,窈窕娴静,温柔多情,举止优雅,贤惠,看这些行为文明吗?前几天,尹训堂副校长曾经在国旗下讲话时,非常生气地说:我们体育达标测试时,我们停留处,面巾纸四处可见,水瓶俯拾可得;上个月,我们八年级的同学因为“彼说长,此说短”闹起纠纷,致使大打出手。
虽然八年级,学习任务重,但是老师们考虑到大家的学科较多,因此作业量尽量适中,甚至较少,可是每到一次假期休息回来,各科老师在收作业时常常比平时还要差,不做、只做一部分、抄作业等情况屡见不鲜,亲爱的同学们,这些行为现象与我们所说的价值观———“文明”和谐统一吗?答案一定是:“不统一!”。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位绅士或是淑女呢?这要从“礼”讲起。
今天我们的国学经典讲座的题目是“礼”(PPT)。
一、何谓礼?先听一个小故事。
礼仪故事一:“五里”与“无礼”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到了黄昏还没有找到住处,心里很着急。
忽然,他看见远处一位老农,便高声喊:“老头子,这儿离旅店还有多远?”淑女气质。
),谢谢,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我这样评价在座的各位男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扬鞭策马跑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
他自言士:我们个个都彬彬有礼,富有绅士风度。
我们高兴吗?如果我这样评价自语道:老头子骗人,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各位女士:个个端庄贤淑,有淑女的气质,高兴吗?当然高兴。
从文明礼是“无礼”的谐音吗?问路不讲礼貌,怎么能得到正确答复呢?于是,他貌的角度,说一位男士是绅士,女士是淑女,那是最高的评价了。
如果我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那里,他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们的国民都具有了绅士和淑女的素质,我们的国家就文明了,就和谐了,声:“老大爷!”老农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我们的国学讲座也就起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了。
首先我们看年轻人问路称呼老人不用敬语“老大爷”,说话、待人粗鲁,其结果是“不- 1 -施一礼,多跑十里”。
从中我们是否能悟出“礼”的含义呢?“礼”字指的是尊重。
过去讲的”礼“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
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引申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
《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礼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文化。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语:礼是孔子一生学问的根本。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诚于“敬”而形于“外” 。
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者,敬人也。
礼者,敬而已矣(yǐyǐ)。
(易解: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
已”为动词,止,完结。
)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
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
伏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要做到三点: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
为了传播孔子文化,现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学院”。
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 2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2013年12月,在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决定于今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因为2014年9月28日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
看来,孔子文化已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可和推崇。
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以及带有儒家思想的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
,儒家,弘扬和渲染的是“人道”,重在规范思想道德,引领言谈举止,用有形的各种条框去要求人,指引人,最终将人塑造成文明守纪,谦逊有礼、有一定道德素质与涵养的“有形”的个体。
大家知道,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是用来正国的。
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
“礼者,所以正身也。
”“礼”是用来修身的。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那么何为“礼”?简言之:礼者,敬人也。
二、“礼”之重要。
从大处来说,(明朝)宋濂(文学家,政治家)对明太祖说:“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
(PPT)”他认为,为国之君,“用礼义修养身心,邪说就不会乘机而入;用教育教化百姓,祸乱就不会兴起。
”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和谐了,稳定了。
从个人来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这里的“礼”是礼貌的礼。
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喜欢你,没有礼貌,没有人喜欢你。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况且中国本来就是个礼仪之邦,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PPT)”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
这六个字孔子是说:“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了。
“人而无礼,罪莫大焉。
”人没有礼,是最大的罪过。
故事二:酒店老板与无赖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发现忘带钱了,便对老板说徒,我岂能饶你!”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笑过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小品:《主角还是配角》朱时茂,陈佩斯)启示之一:动作姿势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
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
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启示之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
因为我们的动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
启示之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势来衡量、了“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解和理解别人。
(请大家评价两位老师的原因)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见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的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帐,我就不行?”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在学习前要做这个测试的原因了吧。
一个人的行为好似一面镜子,反映出他的文化蕴涵yùn hán,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
看来规范的行为举止是多么的重要。
故事三:一个中国留学生曾到英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坎贝尔的老人家里。
坎贝尔夫妇待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留学生几英镑的房租。
没店家说:“人家吃饭,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shai-,斟酒),过几天,这位留学生就感觉坎贝尔先生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冷。
一天晚上11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kāi-)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在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 3 -点多他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尔先生蹑手蹑脚(Niâ Shǒu niâ jiǎo)地走进他的房间,说道:“孩子,你们中国人,半夜回家时,不管父母睡没睡觉都使劲关门,噼劈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
因此,以后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
”(语言委婉、客气)不久后的一天中午,这个留学生从学校回来刚坐下,坎贝尔先生就说:“孩子,你小便的时候,是不是不掀开马桶的垫子?这怎么行?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坎贝尔愈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
”故事讲完了。
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良好的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
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个人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
(可插入季羡林或两瓶矿泉水的故事)启示四: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当你走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我们就会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通过以上四点启示,我们知道了“礼”的重要。
三、“礼”之养成途径(《三字经》中说:- 4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途径有三:(一)长辈的管教(约束、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也就是说,长辈要尽职尽责,扶孩子走上一程。
(二)孩子的自我成长。
虽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年少不学习,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