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案例
ST猴王案例介绍
1993年10月30日,具有7万吨生产能力的焊材行 业龙头企业——猴王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在深交所发 行上市,在募集资金1.1亿元后,净资产达到3亿 多元,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快速翻番,达到3.94 亿元,这也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的一个最高点。然而 到2000年,公司的焊材主业只能是断断续续生产, 主营业务收入更是萎缩至4229万元,不足最高峰 时的一个零头。2000年年报显示,ST猴王净资产 为-3.76亿元,亏损6.89亿元,每股净资产为1.24元。2001年3月7日猴王股份有限公司被实施 特别处理,股票成为ST猴王。
从有关方面的调查来看,ST猴王年报严 重不实,虚构利润和资产,深圳TR会计师 事务所却没有披露相关问题,存在严重的职 业过失。如:ST猴王历年年报显示,该公 司1994-1996三年的炒股收益高达5200万 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事实并非如此。审计发现,实际炒 股亏损2.896亿元,透支欠债2.24亿元,共 计损失5.136亿元。
团进行所谓“资产收购”,但是真正过户到 股份公司名下的几乎没有。直到2000年8月, 在证券监管部门的督促下,ST猴王才开始 清查账务、与集团划分资产。
最后,从财务上看,猴王股份和大股东猴王 集团之间共用一个财务负责人,因而账务分 开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由于没有与大股东实 现“三不分”,没有形成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和人格化利益主体,ST猴王最后只有沦为 猴王集团的资本玩偶,其行为不得不听从大 股东的意志,服从大股东的利益安排。
二、掏空的制度根源
ST猴王的衰败,直接源于大股东猴王集 团的疯狂掠夺,而这一掏空现象的背后,有 着深刻的制度背景。
1 改制不彻底,没有实现“三分开”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 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在 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将国有资产中的优质部 分剥离上市,本不失为搞活国有企业的一条 颇具前景的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猴王 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实质意义上的资产重 组剥离,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在人员、资产 和财务之间长期三不分,没有任何独立性。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严格的“三分开”制度是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 构的基础。ST 猴王与猴王集团“三不分”的格局, 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得董事会 和监事会的监督流于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 事会是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心,董事会的运作是 否能保持独立性,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ST 猴王与猴王集团“三不分”的格局下,猴王 股份的董事长一直由猴王集团的董事长兼任,董事 会的其他成员也主要由大股东任命。在此情况下, 董事会的运作实际上体现的是大股东的意志。非规 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客观上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2000年8月进行的ST猴王与猴王集团的 “三分开”以及近来猴王集团破产资产的去 向清楚地表明:直至2000年中期,ST猴王 一直没有一块明确属于自己的资产。面对 ST猴王会计造假情况,深圳TR会计师事务 所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没有作出任何说明, 反而认定ST猴王年报“在所有重大方面公 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及年度经营成果和现金
由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猴王集团作 为上市公司国家股股权代表,其自身利益和国家利 益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猴王集团在代表国家全权 行驶大股东权利时,有可能利用他们掌握的控制权 追求自身利益,从而导致国家股股权代表的“道德 风险”行为。而且,由于国家控股背景,容易导出 了法人股股东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的逻辑,从而堂 而皇之地将猴王集团的掠夺披上“为国家谋利益” 的外衣。在此情况下,中小股东容易被表象所麻痹, 大股东的侵害行为因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又如,1997年,猴王股份把自己的原值不 过3500万元的两处房屋以高达2000万元的 年租金租给集团,这个租赁价格显然是异常 的。再如,前后花费股份公司4亿元、历时 三年向猴王集团收购的11家焊材厂和3家焊 条厂的“并购”不过是用一堆“垃圾资产”, 即便如此,这些企业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过户 到股份公司名下。
从有关方面的调查来看,ST猴王年报严 重不实,虚构利润和资产,深圳TR会计师 事务所却没有披露相关问题,存在严重的职 业过失。如:ST猴王历年年报显示,该公 司1994-1996三年的炒股收益高达5200万 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审计发现,实际炒 股亏损2.896亿元,透支欠债2.24亿元,共 计损失5.136亿元。
首先,从人员上来看,猴王股份和大股东猴 王集团之间是两个单位,一套班子。资料显 示,猴王股份的董事长一直由猴王集团的董 事长兼任;猴王股份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全在 猴王集团拥有高管头衔;本该属于上市公司 独立管理的职工劳动、人事同样是挂靠在集 团。
其次,从资产上来看,猴王股份几乎没有一 块完整独立的资产。1993年,ST猴王号称 把猴王焊条厂、焊丝厂等17家企业集中后装 入了上市公司,以后又花了几个亿从猴王集
4、信息披露不规范
规范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特别是小股东、 市场监管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桥梁,有利于 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高效运行。信息披露 质量的高低,由注册会计师把关。在注册会计师运 作不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风险。虚 假的信息披露加大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 对称程度,并对中小股东的行为产生了误导。在此 情况下,大股东掠夺对中小股东利益造成的损害就 有可能被低估或掩盖,大股东掠夺的动机因此受到 激励。
2、国家股代理人制度设计不合理
ST猴王在上市之初,国家股是最大的股东, 由宜昌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但实际上, ST 猴王的控股权一直掌握在猴王集团手中。 1995年北省批准猴王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 产授权投资主体,宜昌市国资局将猴王股份 公司国家股授权给猴王集团公司经营和管理。 猴王集团作为国有资产授权投资主体,以事 实大股东的身份掌控着ST猴王的控股权。
上市公司“掏空”现象透视:以ST猴王 为例
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上频繁出现大股东掏 空上市公司,侵吞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如 济南轻骑、ST康赛、ST猴王、大庆联谊等 等。在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权益日益成为公 司治理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的今天,对这一 问题进行探讨非常必要。下面,本文将以 ST猴王为例,剖析掏空现象产生的根源、 手段和经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