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读后感7篇散文的读后感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散文的读后感2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每个人也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的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
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的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
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而奔波的时候,连自已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去倾听花的诉说?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
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初读这篇散文,是在遥远的19xx年,它曾让年少的我为之感动了许久,但却说不出为何而感,感从何来,只是一些零碎的,只能意会的感悟。
转瞬间近6年过去了,只如夜间一声短促的轻叹,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依旧迷惘。
在书箱的最底层又发现了这篇业已尘封的散文,却激起了心中如潮般的思绪。
物是人非,真的是物是人非。
文章依旧是当年的文章,人却已不再是当年的人,已苍老的心境再也无法重回当年。
希望如花,生命如花,坚强而又脆弱。
为了一个如花般的梦想付出了近五年的光阴,给予了生命中极大的热忱,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又心灰意冷。
可是时至今日,梦想依然还是梦想,依然如镜花水月般的美丽诱人却又可望而不可及。
镜花水月,或许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
既如此,人生苦短,又何必如此执著呢?只是,我不甘心!绝不甘心!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过去,胸中的豪情也早已燃烧殆尽,只剩下一颗不死的心,但,这已足够,足够了。
尽管此时此刻我已年过25,我依然无成,依然寂寞,依旧孑然一身的与孤灯纸影相伴。
但,我,Ly*****,在羊年的第一天,面对苍天与大地,郑重的对自已发出承诺:My heart will go on,will never change,will never die!散文的读后感3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
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
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
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矗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
我的观点却不同。
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
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所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
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散文的读后感4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
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
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
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
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
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
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
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
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
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
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
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
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散文的读后感5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
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
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
趵突泉,水突突冒。
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
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
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
《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
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
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
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
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
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
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
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
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
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
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
”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
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
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能将这么美好的绿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展示了老舍文章功底之深厚,言语之精辟,用语之恰当,另一方面是那无可比拟的绿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