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朗朗书声,整体感知
(13min)
1、书写课题“颐和园”并指出“颐”字的写法。左边不是“臣”字。
2、第一次游览颐和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陌生的字词多读几遍,圈出不懂的字词,并对课文有整体的感性认识。
3、解决生词。
①会读。出示词语读!主要注意耸(平舌、后鼻音)、舫(后鼻音)、堤(dī).
②会写。出示生词,主要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这个字应该怎样记。教师适当板书:殿、廊、栽、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隐隐约约、滑过、姿态不一”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图片、PPT、多媒体播放器、课文录音、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第一课时)
课前热身,资料分享
(5min)
2、问:①这里写出颐和园有什么特点?——美丽、大。
②刚才大家已经游览了两次颐和园,那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总起句、中心句。
3、点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让他们抓住颐和园的特点:美丽、大。、
既然第一句总概了颐和园既美丽又大,那就让我们继续学习下去,见识一下吧。
第二自然段
1、谁愿意带领我们游览一下长廊呢?用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长廊的美吧。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问:请找出描写长廊美的句子。
老师展示句子,介绍其实这是从不同角度描写长廊的,我们以后介绍地方时,可以参考。(颜色、形状、图画、花草树木、游人心情、创造技艺)
③总概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P.s老师板书。
仅仅是长廊,都已经这么美丽了,颐和园,你们喜欢吗?这是一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只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角。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哪里呢?
第三自然段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2、在万寿山脚下,我们可以见到那些景物呢?——佛香阁、排云殿。
3、他们有什么特点呢?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佛香阁:古朴:八角宝塔形庄重、高大:耸立美丽:闪闪发光
排云殿:宏伟、壮丽:金碧辉煌
4、注意解释一下“耸立”和“金?——颐和园(长廊和万寿山脚下)
游完万寿山脚下的美景,接下来我们要爬到万寿山山顶。登上万寿山,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下课。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时期,大脑发育逐渐成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学习动机从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转为内部学习动机为主。记忆、理解、思维、表达能力等大大提高,是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此时应注重学生的感性熏陶,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读多写多模仿进行量的积累,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颐和园》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18、颐和园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四(1)班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者
黄晓君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这组课文主题为:带领大家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想象文中情景并能留心其表达方法。
《颐和园》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是中华民族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感性的熏陶和好词好句的积累。
最后,组词让学生齐读和开火车读,注意平卷舌、前后鼻音的准确性。
4、第二次游览颐和园——认真默读。
要求:弄清文章脉络,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长廊、万寿山(脚下和登上)、昆明湖。P.s老师板书。
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P.s让学生用笔在2——自然段的第一句下划直线。同时在PPT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齐读。
昨天布置学生回家收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课前,让学生将语文书、资料袋、笔、参考书等用品在桌子上放好。上课!(用自己的话,精简完整分享资料)
导入:播放一些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魅力所在,可配音乐。引出今天学颐和园。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提问学生,分享关于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如果举手的同学太多,提问几个后,可四人小组分享。
④发现这些句子的(位置)特点吗?——都是每段的第一句。
这叫什么句子?——中心句。P.S介绍中心句的特点:下文都是围绕它写。
课文分析,走进颐和园(20min)
看来同学们都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了,那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的瑰宝——颐和园吧。
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