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
xx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位于华东经济圈的边沿,被省委、 __确定为全省5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里,结合xx县情,谈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基层矛盾纠纷新动向近年来,xx县的矛盾纠纷呈现如下几个明显特点:(一)类型增多,诱因复杂。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 __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现阶段 __更加多样和复杂。
过去山林、宅基地、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居多。
近年,由安全隐患、征地、污染、企改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大幅度增加。
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中,争夺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占全县矛盾纠纷总数的近一半。
(二)矛盾主体多元化,群体性纠纷突出。
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
现在则以群体居多。
表现为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
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山林、水土纠纷中,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三)矛盾不断反复,调处难度加大。
由于群众自身素质和一些历史因素,常使矛盾纠纷不能按照调处协议办理而再起纷争,进而导致纠纷调处难度加大。
二、基层矛盾纠纷的成因
笔者认为,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利益之争是导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单位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矛盾,由“利”引起的居多。
在xx,由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纠纷,是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改革中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
企业改制前,拖欠职工工资、股金、医疗费等,改制后,职工下岗,无经济,而许多职工又年龄较大,没有技术,再就业困难,易产生矛盾纠纷。
3、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不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再加上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出现纠纷便通过串联、聚众、 __,甚至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机制,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的转型时期,基层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要从队伍建设、
排查、调处等方面着手,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搞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1、夯实“四级网络”。
通过建立健全乡(镇)、村(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组调解小组,形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片的县、乡、村、组四级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网络。
2、推行“四个结合”。
即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地毯式排查相结合,排查与调处相结合,排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通过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
定期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群众性械斗、非法宗教活动、重大治安事件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应对措施,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掌握排查工作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确保问题能提前发现,矛盾能妥善疏导,纠纷能及时化解。
3、坚持“四早原则”。
一是坚持早处理原则。
矛盾纠纷变化发展过程有成因—潜在—呈现—激化—对抗等阶段。
呈现阶段是矛盾变化的关键时期,在矛盾呈现前期,重视矛盾的疏导工作,将问题处理在
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坚持早分解责任原则。
矛盾纠纷出现后,要把处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同时,根据案情的难易程度,实行办事限时制度。
三是坚持早整治原则。
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级,大纠纷不出乡镇。
四是坚持早防范原则。
要切实防止排查调处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现象。
对于一时难以解决或仅靠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移送,提请上级协调解决;对于已经激化或酿成事端的矛盾纠纷,也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坚持“宜疏不宜阻、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的原则,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
(二)注重方法,发挥矛盾调处工作的能动性
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基层干部要把握“敏锐性、主动性、针对性、导向性”,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
1、思想上要有敏锐性。
一方面,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