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操作流程(以砌体结构为例,版本PKPM2010)目录第一部分1、选择工作目录2、建模3、荷载输入4、板厚5、换标准层6、楼层组装7、设计参数8、存盘退出第二部分9、结构平面图10、计算参数11、绘图参数12、楼板计算13、绘制配筋图第三部分14.图形完善15、其他技巧1、选择工作目录选择pkpm砌体结构——砌体结构辅助设计——1砌体结构建模与荷载输入2、建模【1】选择轴线输入——矩形轴网——输入上/下开间、左/右进深数据(具体数据由建施平面图轴网取得,轴线要完整。
)轴线不需要命名,最后粘贴建施轴网。
【2】我们建立轴网,其实就是一个网格。
然后我们对照建施平面图删除不需要的线(使用删除按钮或者图素编辑),增加部分线(使用偏移功能,包括阳台雨篷线),然后要删除多余的节点。
【3】在修改后的网格上布置墙体,注意墙宽与是否需要偏移。
【4】柱布置,按照设置要求(抗震规范84页)布置不同的构造柱,构造柱应符合构造要求(抗震规范85页)。
【5】梁布置。
一般设置在卫生间、阳台处,以及可以将板分隔成规则状位置。
【6】洞口设置。
由建施门窗表设置洞口尺寸,注意设置窗的窗底标高。
【7】构件删除。
使用构件删除选项,选择若干种构件,然后选定目标删除。
【8】构件检查。
使用本层修改选项,查改或者替换相关构件。
【9】本层信息填写。
注意底层一般为水泥砂浆,选择1.3、荷载输入【1】恒活设置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选项前打勾,楼面恒载自己计算,计算条件查找建施楼面做法(例如最后计算为1.5)。
活载查找荷载规范(第10、11页)按条件确定。
【2】楼面荷载——楼面恒载,需要修改的输入相关数据,然后点击相应楼面。
【3】楼面荷载——楼面活载,修改相应荷载。
如阳台。
【4】梁间荷载A梁荷定义:添加模型中各种类型的荷载。
B恒载输入:依次选择不同的荷载类型设置到相对应的梁上。
4、板厚【1】生成楼板。
选择楼层定义——楼板生成——生成楼板。
【2】修改板厚。
选择修改板厚,输入数值,点击相应板完成修改。
注意楼梯间板厚改为0。
【3】楼板错层。
选择楼板错层,下为正,输入数值(由建施总说明查),然后点击错层较低位置。
如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5、换标准层【1】选择楼层定义——换标准层——添加新标准层【2】选择标准层1,然后选择全部复制/局部复制,确定,来增加若干标准层。
6、楼层组装【1】选择楼层组装——楼层组装【2】选择标准层,复制层数数目,层高,自动计算底标高,然后选择增加。
依次选择标准层,完成楼层组装。
【3】整楼模型。
选择整楼模型——重新组装,然后自动生成立体图,右键选择旋转,按左键可以旋转看模型。
当然也可以分层组装,选择需要看的楼层。
【4】退出整楼模型。
选择平面视图按钮,或者选择荷载输入选项即可。
7、设计参数【1】总信息a、结构体系:砌体结构。
b、结构主材:砌体。
c、地下室层数:0或x。
(华府12#楼1层地下室)砌体结构中只需设置:a、主要墙体材料:烧结砖。
b、砌体容重:19。
其他用默认值。
其中钢构件钢材为钢结构数据,墙体水平竖向分布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数据。
【3】地震信息(砌体结构仅考虑分组和地震烈度,其他不用设置)a、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b、地震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
【新乡红旗区在181页】【查《抗震规范》附录A172页,找到地区所属省市,然后查出对应分组和地震烈度】【4】风荷载信息a、修正后的基本风压:0.4.【新乡,n=50.风压为0.4,雪压为0.3】【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续表D4,73页。
查出所在地区的风压,雪压。
】b、地面粗糙类别:B.【地面粗糙度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25页】地面粗糙度:terrain roughness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越2km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
A类:指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和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5】钢筋信息保留数据不作处理。
8、存盘退出选择:退出——退出——确定【选择后续操作选项默认】9、结构平面图选择pkpm砌体结构——砌体结构辅助设计——4结构平面图【绘新图】选择绘新图——删除所有信息后重新绘图——确定——是。
10、计算参数【1】配筋计算参数a负筋、底筋最小直径:8;b钢筋最大间距:200;【a、b项数据查《混凝土设计规范》第113页】c双向板计算方法:弹性算法;d边缘梁、剪力墙算法:按简支计算;e有错层板算法:按简支计算;f钢筋级别:HRB400(现一般采用三级钢)。
其余数据按默认处理。
【2】钢筋级配表。
默认数据,不作修改。
【3】连扳及挠度参数默认数据,不作修改。
11、绘图参数【1】绘图比例:100 。
【即1:1比例,因此最后在tssd中粘贴轴网时图应放大100倍】【2】负筋位置:a界线位置:梁边;b尺寸位置:下边。
【3】负筋标注:文字标注【4】多跨负筋:a长度:1/4跨长【查《混凝土设计规范》第113页】;b两边长度取大值:是;负筋自动拉通距离:150mm。
【5】二级钢筋弯钩形式:斜钩。
【6】钢筋编号:不编号。
其他数据默认,不作修改。
12、楼板计算【1】选择楼板计算,自动出现现浇板面积图。
其中每块板有6个数据,2个板面配筋面积,4个支座配筋面积。
板面横向为X向配筋,纵向为Y向配筋;支座处为制作配筋面积,如果支座配筋面积显示为0,则按构造配筋。
【2】自动计算其实【1】已经默认自动计算,如果选择自动计算,则可以再次计算。
【3】检查裂缝选择裂缝选项来检查裂缝是否符合要求。
【一类,w《0.3就符合要求。
】a裂缝合格,继续下一步。
b裂缝个别不合格,则选择【10计算参数】中【1】配筋计算参数的裂缝计算选项,将是否根据允许裂缝挠度自动选筋:【打勾】选为是。
再进行计算,裂缝验算,循环直到合格。
相关知识点:【第一】结构构件正截面的受力裂缝控制等级【《混凝土设计规范》第11页】一级——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应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
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计算,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按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裂缝不超过表3.4.5。
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按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裂缝宽不超过表3.4.5。
对二a类环境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且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的拉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标准值。
【第二】表3.4.5 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混凝土设计规范】第12页注:1、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2、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梁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0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0mm;3、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架、托架及双向板体系,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对一类环境下的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单向板,应按表中二a类环境的要求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裂缝控制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构件进行验算;4、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的要求;5、对于烟筒、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6、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7、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4】检查挠度选择挠度选项来检查裂缝是否符合要求‘a挠度满足要求,继续下一步。
b挠度出现红色数字,即有个别不满足要求。
则增加板厚,一次加10mm,再次验算挠度,循环操作直到满足要求。
注意:如果部分挠度不显示,则是由于边界问题引起的。
解决办法:点击显示边界选项,会出现边界情况,其中蓝色代表简支,红色代表固端。
挠度显示机理:一条边上的边界条件一致。
所以修改办法为,点击简支支座选项,然后单击图中不显示挠度板的一条边上的固端,则替换为简支,依次替换完毕,再选择挠度选项就可以显示了。
13、绘制配筋图【1】绘新图(一般在修改板厚或者添加构造柱后使用,如果一点没修改,可直接进行【2】)选择绘新图——删除所有信息后重新绘图——确定——是——楼板计算。
【2】楼板配筋图选择楼板钢筋——逐间配筋——然后Tab键选择窗口模式——选择全部,即完成板筋设置。
【3】T转DWG选择文件——T图转DWG,即完成转换。
在统一个文件夹里面生成一个dwg格式的PM。
14、图形完善【1】打开转换的PM图。
运行Tssd——文件——打开——选择PM图【2】简化A板底配筋:如板筋都相同,或大部分相同,那么将相同的板筋删除,然后在注明里面说明。
B支座配筋:将较多一致的制作配筋删除,然后注明里面说:未标注的制作配筋为XX.C布局:修改或移动钢筋、标注、文字位置,做到不重叠,不冲突,显得简洁美观。
D其他。
a楼梯间加入文字:楼梯;b板厚标注(大多数板厚一样的不标注,在注明里说明)等。
【3】构造柱与配筋墙体的完善与设置要求。
A前面模型中已经设置了大部分构造柱,但是并不是全部,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
阳台处的构造柱根据节点详图设置。
B墙中的构造柱与配筋墙体的确定需要抗震验算得出。
a规范规定:【相关规定查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9至82页。
】b抗震验算方法:选择pkpm砌体结构——砌体结构辅助设计——3砌体信息及计算。
则自动生成抗震验算结果图(数值为抗力与效应之比,括号内为配筋面积)。
根据括号内面积的大小与墙体面积的大小,确定设置配筋墙体和构造柱。
数值一般的,就只用配筋墙体或者构造柱;数值很大的,要配筋墙体和构造柱一起设置。
选择【受压计算】,生成墙受压承载力计算图,出现红色数字为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加构造柱增大承载力。
c添加构造柱和配筋墙体以后,再次进行抗震验算,如果还有不符合部位,继续循环操作【2】和【3】,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4】构造柱标注与填充,配筋墙体填充。
建立新的图层,进行标注和填充操作。
注意:要擅于使用图层功能,可以使绘图条理清晰,修改方便。
【图层】新建图层:选择格式——图层——新建——定义图层名称、颜色、线型——确定。
【5】梁标注根据荷载确定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然后将不同类型的梁标注到相应的梁上面。
【6】尺寸标注与轴网。
墙、柱等特别位置需要尺寸标注,整个图形需要两道尺寸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