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简介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就开始沿边界修筑烽火台。
敌人来时,在台上举烟,通报敌情。
春秋战国时,各国沿国界也修建了互相防御的烽火台。
公元前七世纪中,为了把与秦国接壤的各个孤立烽火台联结起来,楚国首先建造城墙,就是最早的长城。
以后各国相继建造。
秦始皇统一中国,拆除各国间的长城,只留下北方燕、赵、秦三国的并把它们联结起来,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汉代将长城向西延伸到河西直到新疆,在甘肃敦煌设玉门关和阳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汉以后各皇朝大都维修过长城,以明代规模最大,完成了东达辽东,西止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长达11300余华里的人类最伟大的工程。
长城有时有内外多重,甚至多达二十余重,将所有城墙相加,有14600余里。
若统计2000年间历代所筑长城,估计总长可以达到10万里,足可围绕地球一圈而有余。
长城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防范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袭,保证中原的安宁,使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时至今天,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存在了,它的美却长存了下来,成为人的美的观照的对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长城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为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
那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
长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节奏明显地点示出来,原来完全自在无情的自然被赋予了人的判断,也就成了和人的感情息息相关的了。
所以,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
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长城的美属于壮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以雄伟、刚强、宏大、粗犷为特征,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并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
所以,长城不仅是美的,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象征。
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本质,不仅是显现出某种美的形式,更要求创造出某种超脱于与物质性的目的性规律性,而与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规律性相统一的富于意味的形式,以渲染出某种相当强度的情感、情趣,富于表情和感染力,最后喻示出与某种思想观念如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和审美趣味等相关的倾向性,以陶冶和震憾人的心灵。
它的精神文化的意义更强也更深刻。
如果说重在“悦目”的美观之美只是一种浅层的愉悦,而重在“赏心”的艺术之美,则更加追求一种意境,重在心的震动的更丰富更深刻的那些真愫。
所以罗丹才说:“整个我们法国就包涵在我们的大教堂中,如同整个的希腊包涵在一个巴特农神庙中一样。
”西方当代艺术史家简森也说:“当我们想起过去伟大的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
”雨果定义建筑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人民的思想就象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他还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如果我们把“思想”二字,改成为既包含精神文明又包含物质文明的“文化”,即“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或许会表述得更加完整。
那么,也可以说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纪念碑了。
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依托,中国建筑取得过独特的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长城——嘉峪关甘肃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终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关城在一座平坦高地上,平面近方而略呈梯形,西墙较长,周长733米。
城墙土筑,高11.7米,墙顶有砖砌雉蝶。
关城只开东、西二门,各有三层城楼,高高突起在城墙上,气势雄壮。
门外各有瓮城。
城四角有角台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敌台敌楼。
角台敌台均包砖,角楼敌楼均砖砌。
关城外面侧加筑一道高大的砖墙,城门上原也有城楼,悬“天下第一雄关”巨匾。
城外南北两侧另筑较矮土墙,称罗城。
整个嘉峪关城垣围护,城楼碉楼林立,南望祁连皑皑白雪,北可遥见龙首山,四周都是茫茫戈壁,形势险要,气象肃穆威壮,十分动人长城——金山岭金山岭长城地处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密云县交界地区的燕山山脉,因修建在大小金山上而得名。
全长余公里,有敌楼100多座,其密集程度为长城其他地段所罕见。
长城——慕田裕慕田峪长城地处北京怀柔县境内,西接居庸关,东接古北口。
因整段长城处于温湿地区,植被茂盛,四季景致万千,是长城沿线的一处佳景胜地。
长城——八达岭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北,修筑于明,属居庸关。
居庸关是明代京师重要孔道,沿长达25公里的峡谷由北而南设岔道城、居庸外镇、居庸关城和南口四道防线。
八达岭就是居庸外镇。
八达岭长城用城砖包砌墙身,内填土和碎石,条石作基,底宽6、7米,高约7、8米,顶宽5米。
墙顶用方砖铺砌,外侧有高2米的雉堞,内侧砌女墙。
每隔不远在墙体内有登城的寺门道。
每隔约百米依墙筑敌台,内外突出墙体,高出城墙,方形,上下两层,下层驻军卒和贮藏,上层有垛口和铺房(碉堡)。
“两台相应,左右相救”。
敌台之间还有“墙台”,高与墙平,上面也有铺房。
长城之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或渝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与辽宁接界,是万里长城东段的一个重要关口,自古以来一直就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明朝在此修筑关城、设立卫所以后,更成了防务重镇,经常驻有重兵把守。
关城倚山临海,建筑非常坚固,从前曾有人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词句来形容它的险要。
关的北面万山重迭,气势雄伟,长城从山上蜿蜒而下,与关城相联。
在关城的东面有一段长城,一直伸向渤海,濒临海面。
关城为四方形,周围八里多,有东南西北四个关门:东门叫“镇东”、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
在关城的外面,有一道宽五丈、深二丈五尺的护城河。
关城的东门,还有一个延伸出去的用来加强防守的小城圈,叫做罗城。
罗城的外面,还有烟墩、土堡等防御工程。
关城的城墙高四丈一尺,厚二丈,内部土筑,外面用砖包砌。
四个关门上都有城楼,东门城楼上有一块“天下第一关”的匾额,字迹浑厚有力,每字高达1.6米,远远即可看见。
城楼有两层,东、南、北三面共有六十八个箭窗。
登上城楼,可以东观大海,北望长城,险要形势,尽在眼底。
解放前,这座天下雄关的城楼已破烂不堪。
解放后,中国人民政府特地拨款加以修缮,并且在城楼上设立了陈列室,供游客参观游览。
过去许多人都以为山海关一向是长城东端的起点,其实不然。
秦朝的时候,长城起点远在更东的碣石山。
明朝初期,山海关外的长城,东端也一直延伸到鸭绿江。
明代的关外长城大多是由土石垒成的,后来逐渐坍塌;因此,到了近代,人们往往就把山海关看作是长城的东端起点了。
山海关附近还有许多古迹,如伸向海中的老龙头、悬阳洞、角山、威远城、臣牛桥、燕塞湖等。
在关城东面十余里的望夫石村,还有一座贞女祠,也称作姜女庙,创建于宋朝以前,到明清时又一再重修,是纪念上面讲到过的孟姜女的中国建筑——长城万里长城,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一项空前雄伟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建筑史上举世罕见的伟大奇迹。
千百年来,万里长城一直今华夏儿女自豪,今国际友人赞叹。
长城的雄姿、长城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翰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
“横空出世莽昆仑”。
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因她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0万余里,故称之“万里长城”。
由于万里长城气势雄伟、工程艰巨、历史悠久,不仅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少有,即使在世界建筑工程史上也很罕见。
因此早在见百年前万里长城就被列入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我国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又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认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另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
”有人曾做过粗略统计,若用修筑长城的砖石上方修一道高5米宽1米的大墙,或是铺一条宽5米厚30厘米的马路,那么这道大墙可环绕地球十几圈,这条马路可环绕地球三四十圈。
这还只是城墙的本身,如果再加上各种关城、卫、所、烽火台、城堡、墩台、营程等工程用量,这大墙和马路就更长得不得了……大运河简介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隋(七世纪)、元(十三世纪)两次大规模扩展。
1949年以前只有其中一小段勉强维持季节通航,现江苏北段的400多公里河道千吨级驳船可畅驶长江、淮河。
1981年4月,我国新开辟的古运河无锡至扬州、无锡至杭州的旅游线路,引起了国外旅游者的极大兴趣。
公元604年,隋炀帝离开首都长安,到洛阳巡游。
第二年,他下令着手两大工程:迁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
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六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完成了全长176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这条古老的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