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五种理论观点

心理咨询五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主要概念1.人性观:决定论(人受控于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与生物本能)心理结构: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推论潜意识的临床证据:梦、口误、遗忘、催眠后的话、投射出的内容、精神病症状等2.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3.心理动力:是性的本能(其相关的动力机制为力比多)和营养的本能的复合体心理发展⏹心理社会化与性心理发展阶段(侧重6岁前):-0-1岁:口欲期-1-3岁:肛门期-3-5岁:生殖器期-5-12岁:潜伏期-12-18岁:生殖期-成年期适应问题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1.变相宣泄:本我在应对自我的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应对策略;如梦2.自我防卫:压抑;否定;反向作用;投射;转移;合理化;升华;退化;内射;认同;补偿焦虑-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是一种紧张状态,会激励我们去做某些事情。

焦虑来自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冲突的结果。

其作用是示警危险的迫近。

焦虑有三种:现实性焦虑(害怕外在世界威胁),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内心力量平衡受到干扰)。

对于焦虑除非采取干预措施,否则危险会持续上升,直至自我崩溃。

当自我无法用直接方法控制焦虑时,就会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即防卫机制)。

⏹治疗目标⏹使潜意识浮至意识⏹强化自我使行为能更顾及现实情况而较不受本能的影响⏹分析原理⏹性是决定我们思维,感受与行为的原动力⏹性的感觉原于童年⏹情绪问题是由于潜抑影响所导致(潜抑来自于团体与个人的禁忌)⏹即使是一个正常人也存在性堕落倾向⏹被潜抑的性欲隐藏和保留于潜意识中⏹被潜抑的性感觉通过被社会允许的伪装方式反抗着,并透过生活表现出来(梦,神话和艺术,口误,穿着,俏皮话)⏹六项技术:⏹维持分析架构⏹自由联想⏹释梦⏹解释⏹阻抗分析⏹移情分析⏹新近来的变化:⏹治疗目标变小,不局限于重建人格⏹治疗者较少使用长椅⏹治疗次数减少⏹更多使用支持性干预,例如,同感,治疗者的自我袒露,支持,恢复信心⏹更重视实际问题,不太重视处理幻想方面的素材行为主义理论观点⏹人性观:⏹经典观:机械论.⏹认知行为观: 开始注意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Bandura, 1974)⏹基本特征及假设:1.由实验得到的学习原理,其结论均来自观察,而非个人信念;2.强调当前问题与情景因素,不看重历史;3.治疗以行动为导向,反对空谈;4.强调教导当事人学会自我管理技能,通过家庭作业,应用于日常生活;5.疗法具有弹性,可根据不同当事人设计不同方法;6.行为治疗依赖治疗者与当事人的合作: 第一,治疗者的每一项尝试,都会预先告诉当事人; 第二,治疗者经常要训练当事人自己进行治疗或评估疗效.发展阶段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老鼠迷宫实验);⏹华生的“刺激-反应模式”:R=f(S)⏹托尔曼刺激和反应之间,即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这就是有机体的内部因素。

公式:B=f (S、P、H、T、A),(B为行为, S为环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T为训练和过去经验,A 为年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公式:R=f(S.A),(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量)⏹行为治疗的认知趋势(cognitive trend): A.Bandura; A. Ellis; A. Beck班都拉观点新行为主义学派另一个杰出代表班都拉(Albert Bandura ,1925-),他同意学习理论,但是,他更加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社会学习理论”。

也称模仿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由单纯内力驱动,也不是绝对由环境决定。

人有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参与、获得和维系行为模式的重要因子。

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由以下几个基点:(1)“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

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2)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判,自我强化。

(3)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外界左右。

治疗历程⏹目标:创造新的条件,供当事人重新学习。

基本假设即学习能改善问题行为。

⏹治疗者的功能:1)有系统地收集情境的因素,问题行为的诸方面以及造成困扰的原因; 2)作为当事人学习的榜样。

⏹治疗目标必须具体、可测量。

可以使当事人有一个参考架构来评价自己的进步。

⏹治疗关系:多数的行为治疗者并不看重治疗关系的重要。

⏹行为学派治疗者倾向于具有主动指导性,及扮演顾问与解决问题专家的角色。

治疗技术与应用⏹松弛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松弛训练-订出焦虑等级(anxiety hierarchy)-脱敏治疗⏹暴露治疗-现实脱敏(in vivo desensitization)-洪崩(flooding)⏹模仿学习⏹自信训练⏹自我管理技术⏹自我管理计划与自我指导行为(self-management programs &self-directed behavior)-教导人们在面对问题情境时使用因应技能,并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有效自我管理的5项特点(Cormier & Cormier, 1998):1)采取混合策略通常比采取单一策略好;2)持续(不可间断进行);3)订立实际的目标,评估达成的程度;4)自我强化;5)要保持得来的改变,需要环境的支持-自我管理模式:1)选择目标:一次应该围绕一个目标;2)将目标转成靶行为;3)自我监控:正确而详细地观察与记录行为;4)制定改变计划:‘自我强化’,‘自我契约’,及‘计划评鉴’对于行为治疗的五项批评⏹行为治疗也许可以改变行为,但不能改变感觉;⏹忽视了治疗关系要素;⏹未能提供洞察(问题解释贫乏;治标不治本);⏹忽视目前行为的历史原因;⏹治疗者涉及控制与操纵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心理学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认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作出的预期。

认知是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认知理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继承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把视野限制在矫正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使个体达到适应当前的生活,使用的方法是对具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细致的、客观的科学研究。

⏹ A. Ellis 提出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基本取向强调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行为治疗从1960‘s开始重视认知,把认知当作行为的一部分,也是可以学习和矫治的。

⏹REBT基本假设:人们对于生活事件基本情况之理解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重整个人的自我陈述句可以对应地改变行为。

A-B-C人格理论治疗历程⏹治疗目标:关心自己、社会兴趣、自我引导、容忍、弹性、接受不确定、承诺、科学的思考、自我接纳、敢于冒险、不要太理想化、高度容忍挫折、以及为自己的困难负责(Ellis et al., 1987)⏹治疗者功能:协助当事人矫正想法和放弃非理性信念。

⏹治疗技术:-认知方法:驳斥非理性信念、认知家庭作业、存在-人本主义理论观点⏹基本理论观点⏹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本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它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吸取其哲学的基础,提倡从人的主观意识经验出发,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

尽管它被炒作为“第四浪潮”,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理解,它并未具备系统的研究方法或者严谨的论证手段,它仅仅是一般的哲学说词,即便在咨询和治疗方面,也无规范的操作格式,仅仅给出了某些建议或注意事项而已。

这一学派理论具有四个共同的认识:1、强调着重从整体上理解人的动机和人格。

2、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每一个体的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其自身存在的意义。

3、人的意识能超越传统的、现实的,文化的界限,因而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4、人性研究的重点是意识经验,应该遵循现象学途径。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有些问题尚值得质疑,如“需求层次论”,“潜能”,“超越自我”等等。

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治疗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治疗者的态度,个人特质,治疗关系⏹个人中心疗法的四阶段:1.1940s, “非指导性咨询”(nondirective counseling): 强调反应与澄清;2.1950s, Client-centered therapy 一书出版:明确强调自我实现倾向;3.1960s, <成为一个人>(On becoming a person)一书出版,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4.1970s-80s, 将其观点扩充至教育,工业及追求世界和平的领域; 主要概念⏹人性观⏹治疗者的三大特质:⏹真诚⏹无条件地正面关怀(包括接纳和关怀)⏹准确的同感⏹治疗的基本特征为一种共同参与的探险⏹注重当事人的责任与能力,强调面对现实⏹心理治疗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一个范例⏹治疗者与当事人均显露人性,一起追求成长经验治疗历程⏹治疗目标:与传统不同,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更为独立与整合。

侧重于人本身而不是问题(协助个人除去假面具)。

⏹ROGERS(1961)认为,除去假面具的个体应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人:⏹对经验持开放的态度⏹自我信任⏹对世界有自己的独立评判⏹乐于继续成长⏹个人中心治疗理论基础:透过当事人与一位具有催化作用的治疗者所建立的关系,来界定自己的目标(即治疗者协助当事人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目标)。

⏹治疗者的功能⏹治疗者的态度可以促使当事人改变人格,而非其知识,理论,或技术。

⏹透过真诚关怀的态度,尊重,接纳,以及了解,治疗者可以松弛当事人排斥及顽固的想法,进而发挥更高层次的个人功能,走向实现自我。

⏹当事人在治疗中的经验⏹初次会晤的当事人通常具有不现实的态度,即自我知觉与现实经验有差距(理想与现实自我观念不符)⏹当事人中心治疗关系可以令当事人为自己负责,并可以更自由地获得较多自我了解⏹当治疗逐渐展开,当事人可以更广泛探索自己感觉时,当事人会体验到恐惧,焦虑,羞耻或愤怒等无法接纳自我的感觉(认识到理想与现实自我脱节)⏹借助于治疗,这种限制与扭曲逐渐减少,他们更愿意接纳和整合自己的冲突与混乱,并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强大。

⏹治疗关系⏹导致人格改变的六项必要及充分条件(Rogers, 1987e):⏹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当事人表现出表里不一⏹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位表里如一/整合的人⏹治疗者对当事人提供无条件尊重,或真诚关怀⏹治疗者对当事人的内在架构有同感的了解经验,并尽力将这种经验告诉当事人⏹治疗者的这些同感与无条件尊重应该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平等感”是治疗关系的特征.⏹不尊重当事人的治疗是无效的,当事人会因为感觉到不被重视,而逐渐增加自我防卫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