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生命力。
政府执行能力是政府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政府履行职责与自身存在合法性的重要前提。
当前我国行政执行体制中,我国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
然而,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策执行的代表和集中体现,其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中央政令和政府目标的实现。
因此,提升我国当前地方政府行政政策执行能力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理论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规范执行行为、完善执行机制、落实执行任务、提高执行效率将成为今后地方政府加强自身行政执行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府行政执行过程中,政策本身是基础,政策执行主体是核心,政策执行环境是保障。
要克服这些障碍因素,必须全面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关键词:政策策略、政府执行力、执行效率目录摘要前言 (1)一、政府执行力研究背景及研究回顾 (2)1、问题提出的背景 (2)2、政府执行力研究的有关理论 (2)3、政府执行力研究的特点 (3)二、政府执行力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4)1、政府执政力现状及问题 (4)2、政府执政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5)三、政府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6)结论 (7)参考文献 (8)前言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国家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多种矛盾与问题——诸如就业困难、房价大幅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看病难、教育乱收费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及政策法规;而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贯彻执行调控措施及政策法规的行为和能力又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不作为、乱作为、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我的地盘我做主等等,总之,政策策略的执行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各项调控措施及政策法规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调控政策措施,都要由相应的地方政府及其具体部门来执行,执行稍有偏差,或者执行乏力,或者故意拖延,都将造成消极影响:使社会问题越积越多,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政府缺乏执行力、不作为,必然缺乏社会公信力,缺乏社会公信力又会加重政府执行不力、难有作为,形成恶性循环。
正是基于政府政策执行的问题引起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政策执行问题受到政府和理论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学术界,关于我国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系统深入的分析探讨。
客观地分析政府政策的执行现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提高政府政策的行政执行能力有着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是以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政府执行力不足问题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政府执行力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提高政府政策执行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执行力研究背景及研究回顾1、问题提出的背景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生命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国家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多种矛盾与问题——诸如就业困难、房价大幅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看病难、教育乱收费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及政策法规;而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贯彻执行调控措施及政策法规的行为和能力又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不作为、乱作为、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我的地盘我做主等等,总之,政府的执行力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各项调控措施及政策法规却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府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它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
而在2006年9月份的政府管理创新会议上,温家宝进一步指出“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对政府执行力问题的高度重视。
由此看出,提高政府执行力已经被各级政府提到议事日程。
在学术界,关于政府执行力问题的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系统深入的分析探讨。
客观地分析政府执行力的现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提高政府行政执行能力有着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政府执行力研究的有关理论2.1 政府执行政府部门执行(行政)力研究的必要性源于执行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自从国家和政府诞生以后,执行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成为了政府的重要职责。
政府执行作为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对政府执行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研究愈加全面深入,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二十世纪初,威尔逊(T·W·Wislon) 在创立西方行政管理学时明确指出“从事政治者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部门则应负责执行政策”。
同时代的行政学家古德诺(Goodnow)对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发挥,指出:政治或政策与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立法部门在司法部门解释职能的辅助下,负责表达国家的意志并形成政策;而政府则是负责执行的机关,其重要功能就是公正地和中立地执行国家的意志。
古德诺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政府的主要功能和必须承担的主要任务,从而为现代政府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代组织理论之父韦伯(Max· Weber) 在其所提出的科层制组织理论中认为,“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应该远离政治领域”。
据此,韦伯把整个政府组织塑造成忠实执行国家意志的官僚机构,在严格的等级制模式基础之上,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不偏不倚地执行被政治官员决定的政策,而组织内的各级官员都必须具备执行政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背景,从而充分强调了政府作为国家最大执行机构中执行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从行政学发展的历程看,随着研究的深入,政府执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从广义上说,政府执行是指政府执行国家意志、法律和政策的全部的行政活动;狭义上说,政府执行主要指政府有关政策决策的执行活动。
2.2 政府执行力学术界从不同研究角度和不同层次对政府执行力进行了解释。
学术界部分学者自行政法学、管理学和政治学视角分别对政府执行力的内涵进行诠释。
行政法学界认为:政府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如果是命令相对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则相对人必须执行;如果相对人不履行其义务时,行政机关可依法定程序强制执行,有时还可申请人民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程序强制执行”。
管理学界认为:政府执行力是组织目标和组织决策的实现能力及其技术体系。
政治学界认为:政府执行力一方面指政府组织执行政策、决策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指政府组织执行日常事务方面的执行力的能力和过程。
2.3 政府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标准理论界对政府执行力的构成要素的研究还并不成熟,但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此提供有益借鉴。
汉密尔顿从政府内部结构的角度去探究影响政府能力的要素,并提出:“使行政部门能够强有力,所需要的要素是:第一,统一;第二,稳定;第三,充分的法律支持;第四,足够的权力。
尽管这种观点并非专门说明政府执行力的构成,但由于政府执行力本身是政府能力的重要方面,因而对揭示政府执行力的内在要素无疑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国内学者在研究政府执行力的构成要要素方面达成这样的共识:政府执行力不是单一因素的产物,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以上观点,政府执行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为:政府执行主体、政府执行资源、政府执行机制以及政府的生态环境。
(一)政府执行主体。
政府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政府执行主体的价值观、利益倾向、认知水平、执行心态及能力水平,往往是决定执行力其他要素如执行资源、执行机制能否高效运作的主导因素。
(二)政府执行资源。
在经济学家眼中,资源主要指投入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总和,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
政府执行资源是指政府在执行公务、政策过程中所要、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经费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等等。
(三)政府执行机制。
政府执行机制主要包括政府的组织架构及运行制度、政府执行资源配置方式等等。
由于制度、规制的整合力作用,政府执行力就不是各个构成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整合力在内的力的总和。
(四)政府的生态环境。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政府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政府的执行活动可以以能动的形式,改造着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则以基础性的渗透形式,或者以决定性的制约形式,影响着政府执行的整个过程。
环境适宜有利,不但可以使政府的执行过程受到较小的制约和牵制,而且由于各种外在助力的促进,可以大大增强政府执行力。
反之,如果环境恶劣不利,使政府执行力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干扰和牵制,从而大大削弱其效力。
政府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政治法制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
目前,就政府执行力的评价标准,学术界有以下观点:(1)从执行时的刚度、力度、高度、速度、执行的有效度五个方面对执行力进行的测量;(2)从执行的力度和效度两方面考察政府执行力的强弱。
(3)从政府执行力提出了三条法律标准:合法性标准、程序正当性标准、公共利益标准。
3、政府执行力研究的特点3.1 研究的视角和层次的多样化正如前所述,学术界自行政法学、管理学和政治学视角分别对政府执行力的内涵进行诠释。
3.2 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有关政府“执行力”的探讨开始出现,尤其是自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提出“政府执行力”的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热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得人们对政府执行力的的概念、构成要素、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建议均有较全面的和深刻的认识,并对实践起一定的指导,说明了学术界对中央精神做出的积极反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3.3 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从研究的逻辑过程来看,大部分学者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而对定量分析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精确、精细和深入,对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定量分析可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此的基础上提出的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对策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所以,在对政府执行力研究中应增加定量分析的权重。
3.4 规范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学术界对政府执行力的研究总体上规范研究多于实证研究,他们从整体上对政府执行力进行了一般性研究,对目前政府执行力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普遍性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整个政府系统的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而对特定层级政府、特定政府部门、特定政府项目的政府执行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