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钢1280高炉技术操作规程

中钢1280高炉技术操作规程

可编辑中钢1280高炉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值班室操作规程(一)原燃料管理精料是高炉生产的物质基础,高炉所用的原燃料必须经过严格验收,有良好的理化性能,足够的数量,才能实现低耗高产的目的。

<一>原燃料质量要求1)高炉所用原燃料必须符合公司或厂部的技术标准,否则应拒绝收卸并报告调度主任。

2)原燃料理化性能要求及波动范围。

A、烧结矿TFe<±0.5% CaO/SiO2≤±0.05 S≤±0.08%FeO=(8~12)% 筛分指数(≤5mm)≤3% 粒度5~40 mm>80%B、球团矿TFe<±0.5% FeO<±1.5% S≤±0.05%CaO≤±0.05% 筛分指数(≤5mm)≤2%平均抗压强度>2500 N/个小于2500 N/个的球≤2%还原度≥65% 粒度6~15 mm>90%C、白云石MgO≥19% SiO2≤2% 粒度 15~40mm>80%D、萤石CaF2≥95% SiO2≤4.5% S≤0.10% 粒度 8~50mm>80%E、焦碳水份5±1% 灰份11.00~12.5% 挥发份≤1.6% M40≥80 M10≤8% 粒度25~70mm>80%<二>原燃料料仓管理1)高炉用各种原燃料必须按品种卸入规定的料仓,严禁混料。

2)同一种原料应均衡地卸入所占料仓,上料时必须循环取料,避免局部烧结仓存时间过长,存放时间长粉末增多的烧结矿应按比例搭配间断入炉。

3)成分无大变化可以不清仓进料,取样时间、卸料时间、数量、仓号,必须通知高炉工长。

若成分有较大波动,必须清仓后才能进料,并将卸料时间、数量、仓号通知值班工长。

4)为防止大变料,保证高炉配料稳定,各原料存仓量不应少于该料种一个班的用量。

矿仓内储量不能少于1/3,焦仓内储量不能少于1/2,低于上述值必须放料。

5)定期对原燃料进行粒度分析,筛分结果通知值班工长和调度室。

6)值班工长每班最少检查一次原燃料的理化性能,料仓存料情况,槽下和炉顶的自动上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7)辅助料的使用由炉长提出,调度室组织备料。

8)原燃料检查分析制度烧结:TFe SiO2 FeO CaO MgO S 筛分2小时一次球团:TFe SiO2 FeO CaO MgO S Al2O3 筛分卸车时取样分析一次/班。

焦碳:水份灰份挥发份固定碳筛分 S M40 M10 堆比重、灰分全分析每周一次。

辅助料:TFe SiO2 FeO CaO MgO S Al2O3 P CaF2 M n O均在卸车时取样分析精品可编辑(二)、配料和炉料校正<一>配料1)变铁种配料由炉长制定方案,主任审定后执行。

高炉工长临时调整炉渣碱度变配比后汇报调度。

铸造铁变炼钢铁,降炉温至L10后应减小降低幅度,同时适当提高炉渣碱度。

炼钢铁变铸造铁,提炉温幅度可适当快些,提前降低炉渣碱度。

2)休复风料由炉长制定,主任审定后执行。

3)洗炉料由炉长制定,主任审定后执行。

4)高炉开、停炉配料由主任、生产主任制定。

经炉长、值班工长讨论,由生产副厂长审定后执行。

<二>炉料校正1)原燃料理化性能有较大波动,估计影响超过4小时,应及时调整配料,并报告值班主任。

2)设备故障被迫长时间低风温或慢风操作时,根据炉况需要调整焦炭负荷。

3)变料时值班工长填写变料单交主控室卷扬工,并检查变料后实际装入情况。

(三)、装料管理制度1.高炉基本装料制度由炉长决定,不轻易变动;如需临时调整,超过4小时由车间主任决定。

2.值班工长每班检查电子秤称量状况一次,槽下工每班检查电子秤零位两次,及时校正误差,电子秤称量误差在下次称量时,进行补偿。

3.高炉轮流从各料仓取料,筛篦子要定期更换,筛下物要及时带走,称量斗积灰要及时清除。

4.高炉使用矿石批重应保持相对稳定,炉况需要改变矿批时要分次进行。

5.炉况正常时两探尺偏差要求小于0.5m,单探尺作业应适当降低料线300-500 mm操作,工作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经常观察探尺情况,专业人员每天检查一次并记录;休风检修后必须校正料线零位。

6.高炉计划检修时,通知计控室校验槽下及炉顶电子秤,如实记录,一般每月一次,槽下所有磅秤定期用砝码校正,并记录备查。

7.供料系统所有筛子筛孔尺寸由主任同生产副厂长决定。

(四)、正常炉况标志正常炉况的主要特征是:炉缸工作均匀活跃,气流分布合理,渣铁热量充沛,炉温稳定,下料均匀,顺畅,它主要表现在:1、探尺曲线:下降均匀,没有停滞陷落、时快时慢现象,两探尺下降深度差别不大于0.5m,每次加料后,料面深度基本一致。

2、风口工作:风口工作均匀,焦炭活跃明亮,但不耀眼,无大块生降。

3、出铁现象:物理热充沛,铁水温度大于1440℃,一炉铁前后铁水温度均匀,相邻两炉铁[Si]波动不大于0.15%,出铁时有较多石墨炭飞扬,铁样断口为灰口。

4、煤气流分布稳定:CO2%曲线是一条稳定趋向于平坦的双峰式曲线,中心比边缘略低,炉顶综合煤气中CO2%含量稳定。

5、炉喉温度:各点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大。

6、炉顶温度:曲线带较稳定,带宽在30-60℃之间,随上料前后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7、下料时,炉顶煤气压力没有猛然上升的尖峰、而是压力降低随即回升到正常位置。

8、热风压力及冷风流量正常而稳定,波动较小,风压波动一般在±5kPa范围内,风量波动在±50m3/min。

9、炉墙各层温度均匀稳定,且在合理范围内。

(五)、高炉日常操作高炉日常操作的任务就是根据原燃料条件、冶炼铁种要求、设备状况、炉型及炉况顺行程度、生产任务及强化方向来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及时纠正炉况波动避免失常。

<一>装料制度1)在下开炉料时,要认真观察旋转溜槽的布料情况,并做好记录,作为将来调整炉况的原始资料。

精品可编辑2)一般采用分装法,靠调整溜槽角度和布料圈数来控制煤气分布,保持合理的煤气分布。

3)料尺零位规定在炉喉钢砖上沿。

4)料尺要两个同时使用,二探尺偏差在500mm以上时,应按指示小的料尺下料,查明原因,若偏料应采取纠正偏料的措施。

5)禁止低料线作业,出现低料线,必须先控制风量,要根据料线的深浅程度和赶料速度,适当加补净焦,调整料批、溜槽倾角,同时减轻焦碳负荷。

6)日常料线规定为500mm-1400mm之间,降低料线加重边缘,提高料线加重中心。

7)料批:缩小料批加重边缘,反之加重中心,批重大小由车间根据炉况确定。

8)节流阀开度、溜槽倾角调整由车间根据炉况确定。

9)为调整炉渣碱度,可由值班工长决定暂时改变配比,但如长期改变配比,须由炉长决定,并上报厂领导。

10)加入小焦丁时应将小焦丁与矿石一起加入炉内。

11)每次变料要由值班工长填写变料通知单并签字,主控室卷扬工变料,然后值班工长确认。

<二>送风制度合理的送风制度,是炉缸正常工作的基础,是高炉顺行和炉况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为高炉操作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煤气流的初始分布和炉缸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1)在炉况顺行、焦比适中及焦炭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应保持合适而稳定的冶炼强度。

2)保持全风量作业,避免长期慢风作业,有计划长期慢风作业,应改用小风口;炉缸堆积适当改变风口进风面积,改善炉缸工作状态。

3)一般情况下,风口应力求等径、等长,均匀一致,全开使用。

如长时间(超过一天)堵风口操作由厂领导决定。

4)高炉休风在6小时以上及坐料后的慢风,应临时堵2~4个风口由炉长决定;开风口条件是:恢复正常风量的80%,正常料线4小时以后捅第一个风口,正常料间隔一个冶炼周期,恢复正常风量的95%,捅第二个风口,间隔12小时后全风捅第三个风口,最后一个视炉况而定。

5)日常操作中,减风时应一次到位,而加风时应视炉况进程和风压情况逐步进行,每次加风5~10kPa,两次加风的时间间隔不小于20min,非冶炼因素造成的短期休慢风可以快速恢复。

6)风压稳定、下料顺畅、炉缸均匀活跃、渣铁热量充足、设备及生产秩序正常时方可加风。

以下情况必须减风:原燃料恶化、冶炼进程需要、水压低、设备故障短时间无法恢复、炉缸内渣铁量接近上限,发生直接影响高炉正常操作的事故或需要坐料纠正煤气流分布可允许放风。

7)停风时间在一小时以内,复风风压为120~140kPa。

4小时以上,复风风压为80~100kPa。

8)力求用高风温作业,使用风温杜绝大起大落;调节风温时,每次提风温幅度最高不超30℃,两次提风温时间间隔不小于20min,降风温可一次到位。

<三>热制度热制度是指炉缸应具备的温度水平,它直接反映了炉缸的工作状态,稳定均匀而充沛的热量是高炉顺行的基础,用铁水物理温度代表炉温的称为“物理热”,用生铁含硅量代表炉温的称为“化学热”。

1)应保持稳定、均匀而充沛的炉缸温度。

物理热判断:炉温充足时,渣温充足,光亮夺目。

流动性好,不宜粘沟,冲水渣时水渣呈灰白色,棍样无光泽,表面有气孔。

炉凉时,渣温逐渐下降,渣的颜色变为暗红,流动性差,易粘沟,冲水渣时,冲不开,水渣呈黑色,大量黑色硬块沉于池底,棍样表面光滑。

化学热判断:生铁合格,含硅量高炉温高,含硫量波动不大,反之则低。

2)控制生铁[Si]在0.45~0.75% 之间,规定生铁[Si]下限为0.40%,低于下限,或物理热低于1440℃,必须采取提炉温措施。

3)相邻两炉铁[Si]波动小于0.15 %,大于0.15 %时,必须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4)影响炉温炉况的因素长时间存在时要调整焦炭负荷,调整幅度大于0.06时要向车间主任请示。

精品可编辑5)以下情况必须加净焦:炉凉、长时间空料线、长期休风前后、连续崩料及悬坐料、临时停止喷吹,但超过三批要请示。

<四>造渣制度造渣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下部压差,煤气流分布及高炉顺行,同时也直接影响生铁质量,因此适宜的造渣制度必须是有利于炉温充沛而稳定,炉渣流动性好,有足够的脱硫能力。

1)一般情况下,控制炉渣二元碱度范围在R2=1.1±0.05。

2)控制炉渣中MgO含量为8-12%,若渣中MgO含量不足8%时,可考虑加白云石,但同时要考虑炉渣二元碱度的变化。

3)使用萤石调整炉渣流动性,由车间确定。

4)调剂炉渣碱度原则:(R2)高于1.15时,必须调整酸料入炉。

(R2)低于1.05时,必须采取提渣碱措施。

<五>喷煤粉调剂1)随喷吹量的增加,促使煤气中心发展,改变了炉缸工作状态,上下部调剂要相匹配。

2)喷吹燃料存在热滞后性,要掌握热滞后时间及早调节,调整喷吹煤量一般在冶炼周期的1/3-1/2时产生效果。

3)喷煤要做到“广喷”、“匀喷”,要求所有风口都喷吹。

4)风量不变,压差随喷吹量增大而升高,如不破坏顺行则允许压差在规定范围内升高,否则,应减喷吹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