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
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
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
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
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
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
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
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
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
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收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四)战略主题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生、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4、《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一种习惯的养成平均需要66 天。
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不需要改变了: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心安理得;不想改变了:讲,太简单太容易了;不用改变了:讲清楚了,学生容易学会;不敢改变了:讲少了怕影响学生分数;不易改变了:讲惯了,一直都是这样讲;不会改变了:老办法讲久了,水平随之下降了。
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味),如果引起学生的兴(味)了,做教员的竟不讲也可以” 。
说一句戏言:如果一个100 年前的医生来到今天的医院,他已经不可能再来给今天的病人治病了。
但是,一个100 年前的教师来到今天的学校,掸掉身上的尘土,却照样可以成为今天的教师。
三、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1、自主学习国内对于自主学习的阐述也是多种多样,有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大多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但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目前对其概念的理解,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的学习;3)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横向角度是指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习者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与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纵向的角度指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另外自主学习有别于自学。
自主学习的实施建议:(1)、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建立一个温暖的、师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2)、以某种建议性或乐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教师的方法指导相结合。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制有很大的区别。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合理安排(分组、学业目标与合作技巧目标);规范行为;发现火花;排除障碍;引导深化。
什么情形下进行合作学习(1)学生思维受阻时;(2)学生任务比较复杂,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时;(3)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3、探究学习1.定义: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
3.探究的基本要素(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设计研究过程,收集事实,证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做出评估,并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
进一步修正、完善并验证4.探究的条件(1).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2). 学生要有探究的欲望(3). 探究要有问题空间(4).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5).要有交流互动的交流空间。
下面介绍一个案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干什么来了呀。
生:学数学来了!师:那好我就不讲了,你们自己学。
学习可是你们自己的事呀!(同学们大笑)师:在笑的同时,大家别忘了我们怎样学习数学:要“学出自己,学出问题” ------------------------------------------ 学出你们对数学的感受和对题目的不同的理解,学出你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困惑,好不好?生:好!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些方程,请你们根据这些方程来问我一些问题,但大家注意,我只负责回答“对”与“不对”或“不一定” 。
你们根据老师所给的信息来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看看谁能成为定义的主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把概念定义为“某某人一元二次方程定义” ,那你的名字可“名垂青史”了呀生:(大笑)好!教师发给每个人一页试题纸,上面有以下方程。
1) x 2-5x + 31x 2)x 2= + 3x3) x 2+1= 3 -x4)2x 2 +5x+y=3+y5) 3x 3-x 2 +5x-3=0 6)3 2 23x 3 +x 2 +5x=3x(x7)x 2= 08) t2 + 5t = 09) 3y 2 + 2y = 2310)y 2 +5y-3= 1y(一分钟的寂静)生1 :第2 个是不是次方程?师:不是。
生2 :第3 个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师:不是。
(十个方程都问过后又有半分钟的寂静。
)生3 :是不是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师:不一定。
生4 :一元二次方程应该含有一个未知数。
师:是。
生4 :我认为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要素是只有一个未知数。
师:说得很好,我把你的观点记到黑板上。
(在黑板上写①只有一个未知数)生5 :老师,我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素是2 次生6 :不对,应该最高次数是2 次,师:你认为他说的对吗?生5 :我就是这个意思,但没有表述清楚。
师:好!为你们达成共识而握手。
(在黑板上写②最高次数是2 次)生7 :我认为是整式方程。
师:厉害,你怎么想到是整式方程?生7 :一是老师的回答排除的方程中有分式方程,我想分式方程不是,那应该是整式。
二是我们学过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所以我认为应当加上“整式方程” (掌声一片)师:这掌声已经代表我的心声!我还要说:我很佩服这位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对旧知识的掌握。
(记下③是整式方程)生8 :(若有所思)老师,用不用整理一下?师:不知道,这事你来定。
生8 :那得整理。
师:好(记下④整理)生9 :我认为得合并和移项。
师:好(记下⑤合并和移项)师:还有没有了?(没有人再回答)师:这么多条件,大家看有没有相同的,我们取一个。
生9:④、⑤一样,④ 可以包含⑤ ,所以去掉⑤。
师:很好,你很有分析能力!大家还有没有问题了?(学生没有说话)。
师:那大家排排序吧生10:③、④、① 、②。
整式方程中,整理后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次的,就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师:行不行(这时学生有说行的,也有说不行的,但一时都说不好)师:那么小组讨论!(两分钟后)生11(代表小组发言):若按这个排序,第②③④ 个就是了,所以不行。
生12:老师我们学出问题了,你说它们不是,为什么不是?师:同意它们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请举手。
(有一些同学举手)师:同意不是的举手(也有一部分举手,于是同学们之间进行争论)生6 :关键是看是不是整式方程,因为仿照一元一次方程,它应该是整式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