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艺术类各专业
课程编号:
总课时:64学时/4学分
大纲执笔人:毕宇娟
大纲审核人:
一、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1、课程性质:构成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是现代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中应用极为
广泛,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创造新型的基本方法,从形态的知
觉和心理立场出发,探讨研究造型和构图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意识和构成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
形想象和创意能力。

3、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突出抽象表现
的训练手法。

培养其构思、设计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先修的课程
本课程以《素描》、《设计色彩》为基础,并与之相配合,利用一定的造型知识设计构成造型与形式,同时又为《构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教学过程应注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建议学时分配
(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
1、第一章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1、构成的分类
2、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3、点、线、面的情感特征
教学要求:本章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一个理论基础,也是贯穿整个构成内容的主线,学习时注意掌握点、线、面的表现。

2、第二章重复构成
教学内容:1、重复构成的概念
2、基本形的组合关系
3、特殊重复
4、重复构成的形式
教学要求:了解重复构成的有关概念,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3、第三章渐变构成
教学内容:1、渐变构成的分类
2、渐变构成的特征
3、渐变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4、联想渐变构成
教学要求:了解渐变构成的概念,注意渐变构成的始形与终形,大小比例与渐变全过程的数量以及渐变形状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掌握渐变
的构成方法在设计实例中对设计意念表达的作用,思考运用渐变
构成怎样完成一幅平面设计作品。

4、第四章特异构成
教学内容:1、特异构成的概念
2、特异构成的形式
3、特异构成的运用
4、特异构成的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在同质的事物中,有少量异质因素存在,这些异质的因素就是特异,
特异就是对规律的突破,注意特异基本形与特异骨格的关系, 骨格
要相应
简单,掌握基本形的形状与特异骨格的形状的协调性。

5、第五章对比构成
教学内容:1、大小对比
2、色彩对比
3、质感对比
4、曲直对比、位置对比
教学要求:本章内容是学习对比构成的类别,掌握在设计作品中处理好对比与统一的关系。

6、第六章材料与肌理
教学内容:1、肌理的概念
2、肌理的分类
3、视觉肌理的形式
4、触觉肌理的形式
5、材料的特点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肌理的表现方法,掌握肌理在设计作品中运用,分析材料与肌理结合使用, 视觉肌理与触觉肌理区别。

7、第七章空间构成
教学内容:1、空间的概念
2、平面空间表达方法
3、空间的构成形式
4、二维空间的空间表现
教学要求:了解平面空间的表达方法,掌握矛盾空间与幻想空间的特点。

8、第八章色彩的三要素
教学内容:1、色与光
2、色相、明度、纯度
3、色彩与视觉生理
4、色彩的混合与色立体的作用
5、色彩构成在设计的运用
教学要求:了解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是由于各种单色光被物体反射与吸收的课程不同而形成的, 掌握蒙赛尔色相环、奥氏色相、日本色立体的区
别。

9、第九章色彩的心理
教学内容:1、色彩的感觉
2、色彩的联想
3、积极色彩与消极色彩
教学要求:理解思维训练首先要从想象和联想的训练入手。

联想是连接人们头脑中记忆符号和想象力的桥梁。

联想与想象是对记忆的提炼、升华、
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

想象离不开联想。

联想是通过赋予
若干对象之间的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创意的心
理过程。

联想是创意思维的基础。

许多奇妙的新观念和新主意,常常
是由联想的火花点燃。

任何创意活动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孕育创意
萌芽的温床。

10、第十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一)
教学内容:1、色彩对比的含义
2、同时对比
3、连续对比
4、明度对比色调
教学要求:理解色彩对比的分类及定义,同时对比的特征,连续对比的特征。

11、第十一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二)
教学内容:1、色相对比色调
2、纯度对比色调
3、面积对比色调
4、冷暖对比色调
5、空间混合的目的及要求
教学要求:色彩面积的规律,色彩形状的构成规律,色彩位置的构成规律,色彩机理的构成。

12、第十二章线立体形态构成
教学内容:1、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
2、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
3、立体构成的基本要求线材构成
教学要求: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形态都可以归纳总结为单纯的点,线,面,体组成形
态概念。

13、第十三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一)
教学内容:1、面材构成的材料应用
2、面材的含义
3、面材构成的加工手段
4、面材的基本折屈练习
教学要求:理解立体构成中,还要注重其质感,量感,空间感以及触感的效果。

14、第十四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二)
教学内容:1、面材构成的特点
2、仿生结构的种类
3、仿生结构的内容与加工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各种材料具有的独特性质及其相应的加工手段都会影响实体的形
状,即可通过材料和加工的体验,追求面形态创造的各种变化。

15、第十五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一)
教学内容:1、块材的特点
2、块材的性能与性质
3、块材的形提塑造方式
教学要求:了解体(块)是内部填满的实体,它具有充实感,厚重感,点,线,面的肥厚性增大均可成为体。

立体形态必须站得住而且牢固,要求既
符合视觉规律,又符合物理材料力学,并且立体形态由于观察点不同
而呈现不同的形状,设计立体形态要求从不同方向观察都能具有美
感。

16、第十六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二)
教学内容:1、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分割与比例)
2、点材、线材、面材的组合形式
教学要求:了解组合体是由多个形体组成的立体形态。

它包括同一质的多个要素
重复构成的
多个要素主次差异构成的复合体.掌握综合立体构成的设计与制作,思
考怎样塑造立体空间美感。

(二)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讲课实践习题

1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
2 2
2 第二章重复构成 2
3 第三章渐变构成 2
4 第四章特异构成 2
5 第五章对比构成 4
6 第六章材料与肌理 2
7 第七章空间构成 2 2 2
8 第八章色彩三要素
9 第九章色彩心理 2 4
10 第十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一) 6
11 第十一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二) 2
12 第十二章线立体构成 2 4 2
13 第十三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一) 4
14 第十四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二)
2
15 第十五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一) 4 2
16 第十六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二) 2 6
合计20 38 6 (三)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此,在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讲授、习题作业来掌握结构设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通过课程作业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制作了解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四、建议教材及学生参考书
使用教材:
《平面构成》作者:李丹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色彩构成》作者:王磊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作者:李刚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平面构成》作者:满懿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2、《平面构成》作者:胡诚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色彩构成》作者:赵国志出版社:辽宁出版社
4、《立体构成》作者:卢少夫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五、课外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如何对本课程进行课外学习及学习方法等。

1)利用课后时间多加练习
2)在网上找该课程的优秀教程学习
3)阅读大量的设计参考书
4)多看一些国优秀设计作品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方式:笔试
2、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七、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建议
重点:
1. 平面构成的点、线、面情感特征
2.色彩构成的对比与调和
3. 色彩的混合
4. 立体构成的形体组合
难点:
1. 掌握形式美法则与构成的联系
2. 理解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
建议解决办法:(1)注意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