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分类
第六章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分类
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
(1)岩体的变形模量比岩块的小,而且受结构面发育 程度及风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十分明显。
(2)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同一类型的岩体,其变形模量 相差较大。
(3)试验方法不同、压力大小不同,得到的岩体变形 模量不同。 岩体与岩块比:弹性摸量E小,峰值强度低,残余强度低, 各向异性显著,相同荷载下的变形大。
①由原岩的超固结胶结式结构变成了泥质散状结构 或泥质定向结构
②粘粒含量很高
③含水量接近或超过塑限 ④密度比原岩小 ·
⑤常具有一定的胀缩性
⑥力学性质比原岩差 ⑦强度低 ⑧压缩性高 ⑨易产生渗透变形
十
结构体特征
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岩石块体,称为结构体.它可用其 规模、形态及其产状进行描述。 与结构面一样.结构体也是有级序的.不同级别的结 构面,切割成的结构体的规模不同:
第三节 岩体的强度性质 岩体强度是指岩体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岩体的强 度既不同于岩块的强度,也不同于结构面的强度,一般 情况下,其强度介于岩块与结构面强度之间。 岩体和岩块一样,岩体强度也有抗压强度、抗拉强 度和剪切强度之分。 一、岩体的剪切强度 1、岩体剪切强度的类型
岩体的剪切强度是指岩体内任一方向剪切面,在法向 应力作用下所能抵抗的最大剪应力。剪切强度分为抗剪 断强度、抗剪强度和抗切强度。
岩体剪切变形曲线类型示意图
(1)峰值前曲线平均斜率小,破坏位移大;峰值后应
力降很小或不变。多为沿软弱结构面剪切。
(2)峰值前曲线平均斜率较大,峰值强度较高。峰值 后应力降较大。多为沿粗糙结构面、软弱岩体及剧烈风
化岩体剪切。
(3)峰值前曲线斜率大,线性段和非线性段明显,峰 值强度高,破坏位移小。峰值后应力降大,残余强度 较低。多为剪断坚硬岩体。
Ⅳ级结构面主要控制着岩体的结构、完整性和物理力 学性质,数量多且具随机性。 Ⅴ级结构面, 又称微结构面。常包含在岩块内,主要影响 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控制岩块的力学性质。
三、 产状 结构面产状包括:走向、倾向、倾角。 结构面与最大主应力间的关系控制着岩体的破坏机 理与强度,结构面展布方向与受力方向不同,岩石的破 坏方式与强度不同。
Ⅱ级 指延伸长而宽度不大的区域性地质界面。
Ⅲ级 指长度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断层、区域性节理、延伸较 好的层面及层间错动等。 Ⅱ、Ⅲ级结构面控制着工程岩体力学作用的边界条件和破 坏方式,它们的组合往往构成可能滑移岩体的边界面,直接 威胁工程安全稳定性。
Ⅳ级 指延伸较差的节理、层面、次生裂隙、较发育的片理、 劈理面等。是构成岩块的边界面,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影响 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应力分布状态。
·
第六章 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分类
第一节 结构面特征
一、结构面的地质成因类型 (1)原生结构面 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 沉积结构面是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有层理 面、软弱夹层、沉积间断面和不整合面等。 岩浆结构面是岩浆侵入及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包括 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各期岩浆岩之间的接触面和原 生冷凝节理等。 变质结构面是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结构面,分为残留结构 面和重结晶结构面。
按不同级别结构面对岩体的切割.可将结构体划分为 4级.其中以由Ⅳ级结构面切割的Ⅳ级结构体规模最小, 一般称为岩块.
在岩块内还包含有微裂隙、隐节理等V级结构面。 较大级别的结构体是由许多较小级别的结构体组成 的.并存在于更大级别的结构体之中。
结构体的规模不同,在工程岩体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 也不同。
结构体的形状极为复杂,其基本形状有: 柱状、块状、板状、楔形、锥形、菱形等。
(4)复合型:p-W曲线呈阶梯 或“S”型。
岩体裂隙发育不均匀 或岩性不均匀(有软弱夹层)。
2、剪切变形曲线 岩体剪切变形曲线十分复杂。沿结构面剪切和剪断 岩体、沿光滑结构面和粗糙结构面的剪切曲线明显不同。 根据曲线形状、及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可 将剪切变形曲线分为三种类型:
(1)
(2)
(3)
侧壁的起伏程度可用起伏角(i)表示
结构面的粗糙度用粗糙度系JRC(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表示。 根据标准粗糙度剖面将结构面的粗糙度系数划分为 10级。随粗糙度的增大,结构面的摩擦角也增大。 标准粗糙度剖面见下图。
八 充填胶结特征
结构面胶结后力学性质有所增强,硅质胶结的强度最 高,泥质与易溶盐类胶结的结构面强度最低,且抗水性差。
五 密度 结构面的密度反映结构面发育的密集程度。 1、线密度(Kd) 指结构面法线方向单位测线长度上交切结 构面的条数(条/m)。 2、间距(d) 指同一组结构面法线方向上两相邻结构面的 平均距离。
Kd与d互为倒数关系
结构面间距分级表
描述
极密集的间距
间距(mm)
<20
很密集的间距
密集的间距 中等的间距 宽的间距 很宽的间距 极宽的间距
2. 承压板法:(平板载荷 试验)
原理:油压千斤顶对承压板 下的岩体(平直光滑的表面 上)加压,用测微表测变形 (表面变形)。 承压板面积:0.25~1.0m2 加压方式:将预定荷载分若 干级采用逐级一次循环加载。 测记变形:用百分表测记各 级压力下的变形值。 试验结果:可得P~W曲线 P——压力 ;W——各级压力对应变形值
(4)厚层充填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很差,主要取决于充填物 性质,岩体往往易于沿这种结构面滑移而失稳。
九 软弱结构面
软弱结构面是岩体中具有一定厚度的软弱带(层),与 两盘岩体相比具有高压缩和低强度等特征,在产状上多属 缓倾角结构面。 主要包括:原生软弱夹层、构造及挤压破碎带、泥化 夹层及次生夹泥层等。
泥化夹层的特性:
未胶结的结构面,力学性质取决于其充填情况,可分 为薄膜充填、断续充填、连续充填及厚层充填4类:
(1)薄膜充填结构面两壁附着一层极薄的矿物膜,厚度多 小于1mm,多明显降低结构面的强度。 (2)断续充填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与充填物性质、壁岩性质 及结构面的形态有关。
(3)连续充填结构面的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充填物性质。
3.钻孔(变形法) 它是利用钻孔膨 胀计对一定长度的孔壁施 加均匀液压,同时通过传 感器测量孔壁的径向变形。 用厚壁圆筒理论, 可推导出岩体变形模量与 径向变形的关系:
d—钻孔直径(cm);p—水压力(MPa);U—径向变形。
4.狭缝法: (刻槽法) 开缝——用 扁千斤顶加 压,通过百 分表或电阻 应变片观察 变形。
原因:岩体存在显著结构面。
岩体:由岩块和结构面(一组或多组)组成。 岩块:只是含微裂隙,无宏观结构面。 所以岩体与岩块相比,其变形特征有很大区别。
三、岩体变形曲线类型及其特征 1、法向变形曲线 岩体变形曲线有以下一些类型,其特征各不相同。
(1)
(2)
(3)
(4)
岩体法向变形曲线类型示意图
(1)直线型: 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方程为: p KW , dp K ,
此外,在强烈破碎的部位,还可有片状、鳞片状、碎块 状及碎屑状等。
结构体形状在岩体稳定性评价中关系很大.形状不 同,稳定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板状结构体比柱状、块 状的差,而楔状的比菱形及锥形的差.但还需结合其产 状及与工程作用力的关系作具体分析。 结构体的产状一般用结构体表面上最大结构面的长 轴方向表示.
(2)构造结构面 是岩体形成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 的各种破裂面,包括断层、节理、劈理和层间错动面等。 (3)次生结构面 是岩体形成后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 的结构面,包括卸荷裂隙、风化裂隙、次生夹泥层和泥 化夹层等。 各类岩体结构面特征见表2-2。
二、结构面的规模
Ⅰ级 指大断层或区域性断层。控制工程建设地区的地壳稳 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
基本原理:在选定的岩体表面、槽壁或钻孔壁面上施加 法向荷载,并测定岩体的变形值;然后绘制出压力-变形关系 曲线,计算出岩体的变形参数。 常用的测试岩体变形参数的静力法原位实验有以下三种: (1)承压板法 ;(2)钻孔变形法;(3)狭缝法
(2)动力法
基本原理:用人工方法对岩体发射(或激发)弹性波(声 波或地震波),并测定其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然后根据波动 理论求岩体的变形参数。 动力法包括声波试验、地震试验等。
β
据单结构面理论,岩体中存在一组结构面时,岩体的 极限强度与结构面倾角β间的关系为:
由上式可知:当围压σ3不变时,岩体强度(σ1-σ3) 随结构面倾角β变化而变化。
四 连续性 结构面的连续性反映结构面的贯通程度。 1、线连续性系数:指沿结构面延伸方向,结构面各段长度 之和(Σa)与测线长度的比值。如下图所示,可按下式计算。
2 pb1 Ee
WP 变形系数: D W0
W
e
(反映卸荷曲 线的斜率)
(反映了岩体的残余变形特征 )
P——承压板单位面积上的压力(MPa);b——承压板边 长(直径);ω——与承压板刚度和强度有关的系数 (方形取0.886,圆形取0.785);W0——总变形;μ— —泊松比(一般室内试验决定);We——弹性变形;
岩体的变形是岩块变形和结构变形的总和。结构变形通 常包括结构面闭合、充填物的压密及结构体转动和滑动等变 形。
岩体变形=岩块变形+结构面闭合+充填物压缩+其他变形 在一般情况下,岩体的结构变形起着控制作用。 一、岩体变形试验及其变形参数确定
岩体的变形试验包括静力法和动力法两大类:
1. 基本方法 (1)静力法
dW
d p dW
2
2
0
加压过程中W随p成正比增加。岩体岩性均匀、结构面 不发育或结构面分布均匀多呈这种状态。
(2)上凹型:
曲线方程为:
p=f(W),dp/dW, E0随p增大而递增,d2p/d2W>0
层状及节理岩体多呈这 类曲线。
(3)上凸型:
曲 线 方 程 为 p = f(W) , dp/dW 随 p 增 加 而 递 减 , d2p/dW2<0。 ①软岩:p增大微裂纹扩展,W 增大。 ②充泥裂隙岩体,p增大,泥 向两侧挤出,W增大。 ③较深处埋藏有软弱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