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证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简)

考证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简)

写在前面的话大约在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读研究生时,从一位老师那里得到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方玺。

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枚玉玺是仿品。

因为,玉玺外表朴素寒酸,没有雕龙刻凤,不象皇帝的东西。

我们都是理科生,对文物了解并不多,就把此事搁下了。

后来,我把玉玺给我认识的一位古玉收藏人士鉴定,他认为,从玉玺表面特征判断,该玉玺至少存世300年以上。

再后来,我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许多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他们对这枚玉玺的看法和意见却各不相同,有人说真,有人说假。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枚顺治玉玺。

我希望通过这篇研究论文,让更多的人了解顺治皇帝,了解顺治玉玺,也更希望大家对我的研究不吝赐教。

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玺研究作者:李理联系邮箱:liligucas@摘要本文对一枚清代顺治皇帝御刻白岫玉“太和主人”玉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这枚玉玺的来源是:大约200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期间,一位老师(为避免其他争议,不公开其姓名)给我的。

据这位老师说,他于20世纪50年代,在东德(民主德国)留学期间,从东德的同学手里获得这枚玉玺,之后带回中国。

目前,已经有多位专家鉴定过这枚玉玺,并给出不同的鉴定意见。

由于专家们对这枚玉玺的鉴定意见不同,所以在本篇研究论文中,我对该玉玺暂且称为“疑玺”。

疑玺外形大致呈长方体,大致规格:4.1×4.2×8.1公分;印文:太和主人;侧款:顺治己亥二月御刻。

下图是疑玺图片:本文对疑玺的研究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对疑玺印文的研究。

被所有人质疑的一个关键错别字-------疑玺的印文“太和主人”中的“主”字篆刻得很象“生”字。

广东韶关市南华寺有一块顺治时代的文物“敬佛碑”,这块碑目前是韶关市政府保护文物。

碑上篆刻了一枚顺治“太和主人”钤印图案,这枚钤印图案中的“主”字和我的疑玺印文中的“主”字的字体是一模一样的,也是很象“生”字!!!就是说,顺治玉玺中的“主”字的字体非常特殊,和普通文人印章中的“生”字的字体是一样的。

这是顺治玉玺印文独一无二的特色!也是我的疑玺是真品的重要证据之一!第二部分:对疑玺的玉质的研究。

经过几方面鉴定,疑玺所用的玉料是白色岫玉,这一点没有异议。

而且,这种白色岫玉材料非常独特-----疑玺整体玉料没有一片玉绵、没有一点玉斑、没有一丝玉绺,没有一丝裂纹、没有任何杂质,绝对纯净无瑕。

如果要在大量开发出的玉石中间,筛选出这种罕见的无瑕之玉,必须动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政府支持。

从疑玺所用的绝对纯净无瑕疵的玉料材质看来,疑玺应该是清宫旧物。

第三部分:对疑玺的外形制造工艺进行比较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的顺治之前和之后的明清帝王玉玺、普通文人的印章,从而认证,在清代,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在正式公文上使用的玉玺,即皇帝的公章,其外形制造工艺应该有严格的相关规则。

但是,皇帝日常使用的闲章的制造工艺则比较任性。

所以,如果仅从疑玺的整体外形不够工整规则,从而否定疑玺,这是不对的。

第四部分:对疑玺的侧款进行比较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比包括顺治皇帝在内的大量清代帝王玉玺的侧款、书画的落款,得出结论,疑玺的侧款形式与多位清代皇帝在玉玺和书法作品中的习惯性落款形式非常相似。

从顺治的书法作品的落款看出,疑玺的侧款和顺治书法作品的落款形式类似。

第五部分:对疑玺的印面篆刻技法进行比较研究。

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明清帝王玺印和文人印章,我指出,虽然疑玺的印面篆刻并不是中规中矩,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初年,宫廷对于钤盖在正式公文上的正规玉玺(清廷公章)的篆刻技法规则一般要求中规中矩。

但是,对于不钤盖在正式公文上的皇帝闲章则没有硬性的篆刻技法规则,可以由着皇帝任性。

例如: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闲章篆刻技法也并非中规中矩。

第一部分疑玺的印文研究疑玺的印文很简单-----“太和主人”。

所有人都认为,其中的“主”字的字体显得非常特殊,很象“生”字。

在我刚从疑玺的原主人,我的一位老师,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儿得到这枚疑玺时,我们都把印文读成“太和生人”。

直到我对顺治皇帝进行细致研究之后,我才确定,疑玺的印文是“太和主人”,因为顺治的号就是太和主人,从来没有太和生人之说法。

但是,疑玺的印文中的“主”字,确实和大量古代印章中的“生”字完全相同。

下图是疑玺。

为查证印文为“太和主人”或“太和生人”问题,我一直在搜寻顺治皇帝留下的遗迹。

2016年秋季,我了解到广东省韶关市有一座千年古寺------南华寺,寺中有一块顺治题写的敬佛碑,碑上篆刻有顺治的几个钤印,其中一个钤印正是“太和主人”。

据了解,南华寺内的顺治敬佛碑是清朝初年安设,在民国和解放后,都被当地政府列为保护文物。

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填。

南华寺内的顺治敬佛碑位于南华寺祖殿后,石碑为青石质地。

碑上除了刻有“敬佛”两个楷体阴文大字,还刻有“御书”二字,碑的右上题“为木陈老人”,左下落款“痴道人”。

“痴道人”是清初南方禅师玉林琇为顺治取的一个名号。

下图是南华寺内的顺治敬佛碑全貌。

下图是顺治敬佛碑的题款和钤印细节图。

再看下面两张钤印细节的图片。

这是篆刻在碑上的顺治钤印-----太和主人。

敬佛碑的右上角刻有“体元斋”和“太和主人”两方篆体钤印。

其中,“太和主人”钤印图案中的“主”字的字体和疑玺中最大的疑点------“主”字的字体完全相同。

“主”字上面的一点和下面的王字是连在一起的,或者说,是“王”字中间的一竖出头而成为一点,从而形成“主”字。

这种独特字体的“主”字看起来很象一个“生”字。

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内的敬佛碑上的书法文字和钤印,都是临摹顺治皇帝御赐给木陈道忞禅师的“敬佛”之书法作品。

碑上的“太和主人”钤印图案中的“主”字和疑玺的印文中的“主”字的字体完全一致,都是“主”字上面的一点和下面的王字是连在一起的,或者说,是“王”字中间的一竖出头而成为一点,从而形成“主”字。

这种独特字体的“主”字看起来很象其他文人印章所篆刻的“生”字。

既然疑玺印文中的“主”的字体所采用的是顺治玺印的独特字体,那么,这可以成为认证疑玺的有力实物证据。

第二部分疑玺的玉料材质研究本章仅研究疑玺本身的玉料材质,疑玺的其他方面暂且不论。

我主要通过科学检测和样本对比两个方面来确定疑玺的玉质:1、广东珠宝玉石检测中心。

该单位并不鉴定古玉的年代,更不鉴定玉玺,仅仅只用科学仪器检测疑玺的材质。

检测结论是白色岫玉。

2、从2012年以来,我先后请一些矿物学专业人士鉴定疑玺的材质,通过样本对比,大家的一致的意见是,疑玺是白色岫玉材质。

因为岫玉现在并不是高档玉石,所以也没人造假。

这正如有人仿造名牌服装,却无人仿造廉价服装。

我进一步观察发现,疑玺所采用的白色岫玉材料非常独特-------疑玺整体玉料没有一片玉绵、没有一点玉斑、没有一丝玉绺,没有一丝裂纹、没有任何杂质,绝对纯净无瑕。

这是我和许多同学和朋友无数次使用各种强光电筒照射,无数次仔细检查疑玺之后的重要发现。

换言之,虽然疑玺所用的玉料是目前市场价格低廉的岫玉,但是,却是非常罕见的玉料。

因为这是一块绝对纯净无瑕的岫玉料。

我们知道,清宫所选的玉料,尤其是用于制造玉玺的玉料,则要求尽可能纯净无瑕。

举例: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之首,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

此宝原是顺治的父亲皇太极的旧物,其材质洁白无瑕。

目前,该宝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就目前而言,只有用玉粉人工合成的人造玉料能够绝对无瑕。

例如:大家在工艺品商店里可能见过许多玉粉或玻璃粉加上化学粘剂,再用高温高压制而成的“玉石烟灰缸”、“玉碗”、“玉杯”,甚至做得非常逼真的一些立体“玉雕”,这些“玉石制品”所用的所谓“玉料”都是整体绝对纯净无瑕的,因为它们是用玉石粉末加化学粘剂,人工压制而成的人造材料。

然而,天然玉石很少有绝对无瑕疵的。

毕竟,天然玉石是天生地养、风吹雨打亿万年形成的,很少完全无瑕。

但是,完全无瑕的玉石毕竟还是存在的,这就必须千挑万选。

在现代玉石市场上,玉石的瑕疵对玉石的价值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玉石价值主要取决于玉石的品种,例如:羊脂白和田玉在目前是非常昂贵的玉种,但羊脂白和田玉一般不可能绝对无瑕疵。

但是,即使羊脂白和田玉有瑕疵,其市场价格也远高于无瑕疵的普通岫玉。

但是,古人却并不完全、绝对地采用“玉石品种决定玉石贵贱”的价值观。

尤其是宫廷选玉的价值取向往往就是--------无瑕之玉。

举例:清代曹雪芹著《红楼梦》第五回十四支曲中第三首“枉凝眉”的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曹雪芹是清代的破落“官二代”,从他写的歌词可看出,清代人价值观是“美玉无瑕”,而不是“美玉和田羊脂白”。

我们再追溯更早的历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上述文字记载显示,赵国使臣蔺相如原本要用和氏璧换取秦国的十五城,见秦王之后,蔺相如把和氏璧交给秦王验看,但秦王却无意给十五座城。

蔺相如为了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收回,于是欺骗秦王,说,璧有瑕。

秦王听到之后竟然受惊上当,把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请蔺相如指出和氏璧的瑕疵。

这说明,在古人眼里,尤其是在古代皇室眼里,玉石的微小瑕疵是非常重要的,无瑕疵的玉石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疑玺是由后世的造假者所伪造,那么,造假者要找到一块绝对无瑕疵的白色岫玉料是相当困难的。

这种困难并不在于无瑕白色岫玉料的价格昂贵,导致造假者买不起,而是无瑕岫玉料本身就极少,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很难找到这种岫玉料。

所以,疑玺所用的玉料之绝对纯净无瑕这一重要特征,可以说是疑玺为清宫之物的关键证据。

此外,疑玺选用的是白色岫玉,岫玉在现代是价格非常低廉的玉料,但是,在清代,岫玉的却是名贵玉料。

例如:乾隆皇帝钦定清王朝御用二十五宝玺中就有一方宝玺采用的是岫玉料(如图),这就是满文“皇帝之宝”玉玺,该宝玺已经被确定是顺治的父亲皇太极时期篆刻。

目前,该宝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既然乾隆皇帝钦定清朝御用二十五宝玺之一,皇太极用于清廷正式皇帝公文上的宝玺都要选用岫玉料,这足以证明,岫玉在清代绝不是普通玉料,而是可以被宫廷选用制造玉玺的名贵玉料。

此外,我们要看到,清朝御用二十五宝玺中出现的满文“皇帝之宝”岫玉玺所选用的是杂色岫玉料,而我们研究的疑玺则是纯净白色岫玉料,我们从清代的一首诗中可看出,在清代人眼里,或者在清朝皇室眼里,甚至在顺治皇帝眼里,白色的玉料是珍贵的玉料。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