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的常见问题汇总
柏树的介绍
侧柏又称香柏、柏树、扁柏。
侧柏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
侧柏是荒山造林树种,耐干旱瘠薄。
侧柏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各地都有栽培,远至西藏德庆、达孜等,黄河及滩河流域为集中分布地区。
温带树种,能适应干冷及暖湿的气候,在年降雨量300~1600mm,年平均气温8~16℃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正常,能耐一35℃的绝对低温。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向阳干燥瘠薄的山坡和石缝中都能生长。
对基岩和成土母质的适应性强,在石灰岩、紫色页岩、花岗岩等用地都可以造林。
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广,适生于中性土壤,在微酸性及微碱性土壤上亦生长旺盛。
抗盐碱力较强,在含盐量0.2%左右的土壤上,能良好生长。
但是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速度较快。
侧柏耐涝能力较弱,地下水位过高或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上,侧柏易烂根死亡。
侧柏是喜光树种,但出苗和幼树都耐庇荫,在郁闭度0.8以上的林地上,天然下种更新良好。
幼树在油松、刺槐、麻?等树种的林冠下,生长良好,但是20年生以后,需光量增大,林郁闭度以保持0.7~0.8为宜。
萌芽性强,枝干受损伤后能萌发出新枝。
浅根性,侧根、须根发达,抗风力弱。
侧柏5~6年生开始结实,但采种应在20~30年生的健壮母树上
进行。
9~10月成熟球果采集后,晾晒,使种鳞开裂,取出。
经风选或水选,开藏。
出种率约10%,发芽率70%~85%,每公斤45000粒,千粒重22g。
一般室温下,用布袋贮藏可在2~3年内保持较高的发芽率。
侧柏一般采用直播育苗。
播种前,用30~40℃的温水浸种12小时,捞出置于蒲包或篮筐内,放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每天用清水淘洗1次,并经常翻倒,当有一半裂嘴,即可播种。
采用垄播和床播,每公顷播种量150kg左右。
垄播时,垄底宽70cm,垄面宽30~35cm,垄高21~15cm,垄距70cm。
垄面可双行或单行条播,双行播幅5~7cm,单行播幅10~12cm。
床播,床长l0m,床面宽lm,可顺床3行条播,播幅5~10cm。
播后覆土2cm。
在干旱地区可于播后再培成垄。
侧柏播种后保护层土壤湿润,并适当控制给水,防止鸟兽为害。
出苗生长期间要经常灌水,生长盛期根据土壤墒情每10~15天灌溉一次,以侧方灌水或喷灌为宜。
苗木速生期结合灌溉进行追肥,每公顷施硫铵150kg,分两次施用,在苗木速生前期追第一次,半个月后追第二次;或施用人粪尿。
苗高5cm左右时间苗,每米播种沟上保留100株左右,土壤封冻前要灌足冬水,冬季寒冷多风地区,应埋土防寒,以便苗木越冬。
一般1年生苗高15~25cm,地径0.25cm,用于春秋造林;一年半的苗高25~30cm,地径0.4cm以上,用于雨季造林。
培育大苗要进行移植,移植密度,根据培育年限而定。
移植后培
育1年,株行距10~20cm;培育2年,20~40cm;培育3年,30~40cm。
一般2年半生移植苗高50~70cm,地径0.6~1.5cm。
侧柏通常采用植苗造林。
低山或中山海拔1000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石质山地干燥瘠薄的地方,轻盐碱地和沙
地,均可用为造林。
低湿地不宜栽植。
侧柏的苗期管理
经过催芽处理的,一般播种后10天左右开始发芽出土,20天左右为出苗盛期,场圃发芽率可达70%—80%。
为利于发芽出土,经常保持层土壤湿润,播种前一定要灌透底水。
如幼苗出土前土壤不过分干燥,最好不浇蒙头水以免降低地温和造成表层土壤板结,不利于出苗。
幼苗出土后,要设专人看雀。
幼苗出齐后,立即喷洒0。
5%—1%波尔多液,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洒3—4次可预防立枯病发生。
幼苗生长期要适当控制灌水,以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苗木速生期6月中、下旬以后恰处于雨季之前的高温干旱时期,气温高而降雨量少,要及时灌溉,适当增加灌水次数,灌溉量也逐渐增多,根据土壤墒情每10—15天灌溉一次,以一次灌透为原则,采用喷灌或侧方灌水为宜。
进入雨季后减少灌溉,并应注意排水防涝,做到内水不积,外水不侵入。
苗木速生期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一般全年追施硫酸铵2—3次,每次亩施硫酸铵4~6千克,在苗木速生前期追第1次,间隔半个月后再追施一次。
也可用腐熟的人粪尿追施。
每次追肥后必须及时浇水冲洗净,以防烧伤苗木。
侧柏幼苗时期能耐一定庇荫,适当密留,在苗木过密影响生长的情况下,及时间去细弱苗、病虫害苗和双株苗,一般当幼苗高3~5厘米时进行两次间苗,定苗后每平方米床面留苗150株左右,则每亩产苗量可达15万株。
苗木生长期要及时除草松土,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目前,多采用化学药剂除草,用35%除草醚(乳油),每平方米用药2毫升,加水稀释后喷洒。
第1次喷药在播种后或幼苗出土前,相隔25天后再喷洒第2次,连续2~3次,可基本消灭杂草。
每亩用药量每次0.8千克。
当表土板结影响幼苗生长时,要及时疏松表土,松土深度约1~2厘米,宜在降雨或浇水后进行,注意不要碰伤苗木根系。
侧柏苗木越冬要进行苗木防寒。
在冬季寒冷多风的地区,一般于土壤封冻前灌封冻水,然后
采取埋土防寒或夹设防风障防寒,也可覆草防寒。
生产实践表明,埋土防寒效果最好,既简便省工,又有利于苗木安全越冬。
但应注意,埋土防寒时间不宜过早,一般在土壤封冻前的立冬前后为宜;而撤防寒土又不宜过迟,多在土壤化冻后的清明前后分两次撤除;撤土后要及时灌足返青水,以防春旱风大,引起苗梢失水枯黄。
侧柏苗木多二年出圃,翌春移植。
有时为了培育绿化大苗,尚需经过2—3次移植,培育成根系发达、生育健壮、冠形优美的大苗后再出圃栽植。
根据各地经验,以早春3—4月移植成活率较高,一般可达95%以上。
移植密度要根据培育年限而定。
苗木移植后培育1年,株行距10厘米X20厘米;培育2年,株行距20厘米X40厘米;培育3年,株行距30厘米X40厘米;培育5年生以上的大苗,株行距为1.5米X2.0米。
一般培育大苗都需要经过多次移植,这样,既有利于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发育,培育良好的冠形和干形,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根据苗木的大小而采取不同的移植方法,常用的有窄缝移植、开沟移植和挖坑移植等方法。
移植后苗木管理,主要是及时灌水,每次灌透,待墒情适宜时及时采取中耕松土、除草、追肥等抚育措施。
除根据园林绿化的要求进行整形修剪外,其他措施与一般针叶树种大苗培育基本相同。
侧柏的造林方法
起苗前应浇一次透水。
起苗时要按容器排列顺序,从苗畦一端将土扒开,将容器袋逐个取开,轻轻装入筐内运往造林地,不要抖掉营养土或损伤苗木。
运往造林地的苗木,如果一时栽不完,可在造林地内找一阴凉处放置,要摆好、喷好水。
一般造林前一年雨季、秋季进行精细整地,容器苗适宜栽植,挖鱼鳞坑整地时,应将穴面做成与原坡面相反的斜面,以增加雨水拦蓄量。
植苗时要在坑底斜面上部三分之一处挖一个比营养钵稍大略深的坑,将容器苗放入坑内,周围填细土,用脚踏实,栽植深度以容器袋顶部深入坑面1cm为宜。
小鱼鳞坑每坑栽1个营养杯。
大鱼鳞坑栽两个营养杯,要掌握栽植深度和植穴位置,过浅或位置靠坑外
沿均不利成活,过深或植于坑底部又易造成雨水冲淤。